正在消逝的中国传统竹编手工艺
道明镇
道明镇,一个大家并不熟知的四川西部小镇,却曾经承载着全中国80%以上的竹编产品。上个世纪80、90年代,那还是一个凭手艺吃饭的年代。道明镇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便是一捆捆的竹子,一摞摞的竹编制品。
正如当今电商云集的杭州,竹子原料、编制艺人、销售市场,靠着竹子吃饭的人们,让这个小镇异常繁华。90年代初,小镇产值达到了惊人的500万元。你可还记得“万元户”这个词?偏居一隅的小镇中,就曾拥有500个“万元户”?
《川西遗竹》正是跟随着这样一个小镇的踪迹,从老一辈们的口中,一点一滴地向世人们阐述着竹编手工艺的兴衰没落。
周恩来
哪个行业都需要一个伟人来为其增光添彩,关乎于竹编手艺的伟人莫过于周恩来了。众所周知,周总理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推崇程度远胜于当时的其他领导人。竹编,就是其一。
当时,中国外交政策正在发生着变化。竹编手艺,在周总理的眼中成了友好邦交的一个手段。道明镇的竹编手艺人摇身一变,凭借着高超的编竹手艺成为了前往非洲的使节。《川西遗竹》书中开卷人物——如今已经80有余的老人赵思进,便是“赴非洲的竹编特使”之一。据说,老人编制的竹篓甚至可以打水养鱼!“竹篮打水一场空”在这里成了笑谈。
正在消逝的竹编手艺
《川西遗竹》一书中,记载了几十位艺人对于竹编艺术的口述史,大家却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对于这门手艺未来的担忧,年轻人都不学了。用赵思进的话说:“4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编竹器的,几乎没有。”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地改变,生活用具不断地更迭,曾经家中常备的竹编产品也逐渐地被新的材料代替。当然,竹编手艺还没有消逝,但距离它寿终正寝的时候还有多少?其中的原因,又有多少方面?我们不去深究,但是否我们该通过它去思考更多,关于非物文化,关于人生,关于我们的生活……
按照张欣老师的话说:有一些东西迟早是要进入博物馆的,该来的总会来,不如让我们趁着它还在的时候,去深层次看一看它。《川西遗竹》的编写也正是从这个缘由出发,一种面临失传的手艺,至少要留下一本懂它的书!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