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古诗词中的传统习俗

2015-01-24 09:29:25来源:微信:诗词世界

打印 字号: T|T
踏青、折柳、登高、放纸鸢……你知道古人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吗?古人的传统习俗是怎样形成的?诗中又是如何记载这些习俗的?

踏青

踏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有踏青游乐的习俗,人们聚亲约友,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先秦时人们就有踏青的习惯,可追溯到《诗经?溱洧》中。唐宋时期,踏青的风俗空前兴盛,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即描绘了汴京城清明时节游乐的情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放纸鸢

纸鸢起源于春秋时代,发明者为墨翟,当时是用木头制成,被称为“ 木鸢” 或“风鸢”,主要被用于战争,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而风筝作为人们喜爱的娱乐玩具,是从隋唐时代开始的,由于这一时期造纸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用纸张来糊制。正是纸质材料在取材上的相对便宜和方便,为风筝(纸鸢)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使得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饮菊花酒

关于菊花酒的由来众说纷纭,汉代无论宫廷中还是民间都有重阳饮菊花酒的习俗。重阳节饮菊花酒的起源与汉代崇尚仙术、追求长生不老有关,其最初目的是求阳通神和辟谷成仙。菊花酒一般用菊花酿成,文人墨客也常采摘新鲜菊花泡酒饮,称为“露饮”。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放灯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登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折柳

折柳送别在汉代本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地方性习俗,最初只是一种民间行为。隋唐以来,“折柳”一词才开始为诗人们在别离意义上有意识的加以运用。在诗词中,“折柳”常作为送别和寄远的符号。“折柳”之寓意当为离情常在,表示亲情或友情长系心头,永不相忘。缠绕的柳枝是思念的象征,表达的是人们对远行的亲友安康美满的祝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社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斗草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