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肃与郑玄

2015-01-24 09:21:15来源:新浪博客

打印 字号: T|T
       郑玄和王肃是汉代经学晚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各自为汉代经学做了杰出的总结性工作,并为魏晋以降学术的发展廓清了道路。郑王学术贡献如此之大,但历代对二贤缺乏“同情之了解”的评价屡见不一见,尤其对王肃,一直以伪造经籍的“儒奴”视之,简单鲁莽地加以批判和否定,对此我们更有必要进行讨论和辨析。
       先从郑玄说起。在郑玄生活的时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已历二百年,这两种同源异流的学术系统斗争日益激烈,各自的解释阐说也日益繁琐,使学者日益迷惘,初学者更是无所适从。裁汰繁冗、删削浮辞,成为学术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学派斗争的过程中,两派学说的代表人物逐渐熟悉对方的体系和路数,今古文经学出现融合贯通的趋向。郑玄既向京兆第五元先学今文经学,又在扶风马融门下习古文经学,而且郑玄的另一位老师东郡张恭祖本人就是兼通今古文经学的人物。这样,郑玄融会贯通今古文经学便是水到渠成了。郑玄既洞悉了今古文经学的家法、路数,又研精覃思,在今古学斗争融合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学术流派,是为郑学。郑学括囊大典,网罗百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使学者从此略知所归,极大地推进了学术发展。
       总的说来,历代学人对郑玄是相当尊崇的,但其中也有不少贬斥郑玄的论调。这些反对者站在传统汉学讲究专门和家法的立场上,指责郑玄望文穿凿,全凭臆度,自以为两全,其实却造成今古学两败。平心而论,这种论调有其合理之处,即郑玄在注经时确有生硬牵合今古文经学的地方,这是郑学的瑕疵,毋庸讳言。但是,汉代今古文经学斗争二百年,二者之间的龃龉处之多,实在难以想象,郑玄以一人之力草创新学,又谈何容易,郑学中有粗陋乃至牵强之处是在所难免的,不应求全责备。况且,郑学贯通今古文经学乃是汉代经学发展的必然,是学术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伟大进步,而批判者株守汉学家法的论调恰显出其顽固和落后。不过,在郑玄的反对者中也有理性的思索者,这其中首推王肃。
       王肃晚生于郑玄近七十年,在王肃束发读书时,郑玄已去世,郑学却风靡天下,王肃最初读的便是郑学,他对郑学下过很深的功夫。十八岁时,王肃随前荆州五业从事宋忠学习。五业即五经,宋忠是荆州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五经章句后定》的具体组织编写者,他倾向于以贾、马为代表的古文经学,他的这个倾向对王肃应有相当影响。《三国志》王肃本传说“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当是他师事宋忠以后的态度。王肃受郑玄及郑学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这首先表现在他幼读郑玄之书,郑学已深入他的学术血脉;而且,像郑玄一样,王肃也兼通今古文经学,学术视野极为广阔。郑玄曾针对公羊学家何休作《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何休哀叹:“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吾乎!”可见新兴郑学对守旧专门家法的优势。王肃则深入郑玄之室,以郑学来纠正郑学,这正是郑玄路数。王肃自述学术经历时说,他自成童以来即学郑学,但寻文责实,考察义理,不安违错处甚多,因此要“夺而易之”。值得注意的是,王肃反对郑学是基于维护儒学之真的立场,是纯从学理上进行讨论辩难以批驳郑学的,王肃与郑玄之争,乃是真正的君子之争,而决不是什么“苟驳前师,以见异于人”,甚至伪造典籍以争胜。在对待汉代经学的立场方面,王肃与郑玄殊途同归,都力图钩合贯通今古文经学,为未来的学术发展开辟新路。概括言之,他们都是汉代经学史上当之无愧的大师巨子。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为王肃再辩护几句,因为历代学人对这位厥功甚伟的前贤误解太深了,强加在他身上的诬辞太多了,迫使我们有必要对此加以澄清和辨正。例如王肃为纠郑学之失,作《圣证论》而引《孔子家语》以为己证,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学术商榷,然而却遭到后世学人的无理怀疑以至诋毁,群诬王肃伪造《家语》及《孔丛子》等典籍。这在厚诬王肃的同时,也不恰当地给予了他“过高的荣誉”——因为如果王肃以个人之力作出《孔子家语》、《孔丛子》等著作,那他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将更加突出,简直可与孔子、孟子等并列。今天,《孔子家语》等典籍已被证明不是伪书,王肃研究整理《孔子家语》的不朽功绩已被学术界确认,这当然是学术的进步。然而这个进步来得太迟了,回首昔时,世人对王肃的诋毁是多么苍白无力,而所谓王肃伪造典籍的证据简直荒唐可笑。难道真的非得等到地下文献大量出土才能认清前贤的真实面目吗?如果学人能真正地知人论世,将政治与学术分而观之,不以司马氏党羽歧视王肃之学;如果学人真能认真诵读先哲之书,真能以同情之了解的态度体会前贤立论之立场,正确认识前贤,那么王肃与《孔子家语》何至于蒙冤千八百年之久?这是令我们无比扼腕痛惜的。但愿今天的我们能比我们的某些前人更明智些,少些偏见,理智清醒地对待学术、学者,不要总是戴着有色眼镜,这样,我们当可少犯一些不必要的低级错误,而能更加稳健、积极地向前发展。愿以此与同道共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