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缑山文化荟萃·后记

2015-01-10 10:58:19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后记
缑山与缑山中学
丁朝龙
       一座小山,让人梦牵魂绕了数千年;一所学校使几千人与之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这座山就是缑山,有的史籍称之为“縱氏山”;这所学校就是缑山中学,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的镇办中学。
       缑山从传说中走来,在文献中活灵活现,在中岳嵩山附近、在万安山北麓、在偃师南部丘陵地区巍然矗立。缑山的价值,在其人文底蕴深厚,西王母修炼也好,王子晋升仙也罢,虽然这些传说现在难考真伪,但给人的丰富想象是美好、有趣的;帝王对縱山的推崇、对缑山人文价值的肯定,时间再长,历史痕迹都不会抹去——武则天、乾隆手书的巨大“御碑”,便是有力的见证;同时,历代文人墨客对缑山吟咏不绝,地方官吏对缑山推崇之至……这一切,在无数文籍中、到缑山的山上山下、前后左右都可以找到具体的佐证。
       缑山中学,继承了历史,又发扬光大了古人、近人兴学育人、培养后代、振兴一方的良好传统。缑山办学人,得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代。如杨源懋因创办“缑阳警学堂”使民众世世代代永远纪念他。缑山学子,说分布海内外,遍布普天下也毫不夸张。建国之前的杰出学生代表当属美籍华人胡天育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捐建青少年科学啻与缑山天文台,就寄托了他心念家乡、报答母校的真挚情怀!胡先生有个愿望,在有生之年还要为家乡再作新的贡献。胡教授之外,那一代凡在地方有业绩、在各方面有作为的府店人也多数是从縱山的中学和小学走出来的。
       改革开放后兴办缑山中学以来,三十年间培养了数千学生,目前在国外发展者不乏其人,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更多,省内郑州、洛阳不可胜数;偃师市直机关、各个乡镇随处可见缑山校友;目前缑山中学教师中,有过缑山求学经历的将近三分之一。更出人意料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府店现任党政班子成员居然三分之一都是縱山校友,这个情况还真让我惊愕不已。縱山校友大有作为由此可见一斑,让你不得不相信一所学校对当地人才培养的巨大作用!
难怪在缑山中学有过工作或就读经历,或者种种缘故与这所学校有特殊联系的人此生难改对她的深深情怀。我于1982年9月调入这所学校,1989年9月离开,这7年时间是我难以忘怀的人生历程。
       2007年春节期间,学校曾举行过大规模的校友联谊会。会前,学校请我撰写校训。经与多人研究,敲定了“朴实、勤奋、向上、求新”八个字作为校训,并请我的老师、建国前曾在缑山高小就读,改革开放后长期担任县教育局副局长的潘道谦先生挥毫书写,镶在了新校门的迎壁上。潘老师不仅应约书写了校训,还满怀激情地以校训为主旨写了一首藏头诗赠送学校。那次我曾经建议,把改名为“府店一中”的学校恢复“缑山中学”原名。后来因种种原因,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2012年7月份,在部分学生力倡下,我邀请曾直接共过事的老师们在偃师搞了一个“30年回忆.早期缑山中学教师叙旧会”。当时我邀请现任市教育局长张宏伟同志参加活动,并重提学校复名建议。经市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努力,2012年11月15日市编委正式下文,缑山中学正式恢复原名。这个看似虽小的举动,却牵动了更多人的心,衍生出更多有关缑山中学的事。赵跃峰、韩占军、谢玮砾、薛忠钦,还有众多不同时期的毕业生慷慨激昂,动议搞个永久性纪念,欲在校园内立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可是来之不易呀!大家先是在本地山上找来找去,又到登封的山上山下寻寻觅觅,因不中意,最终竟跑到南阳南召县选到了目前使用的这块巨石。
       几十吨重的石头,从数百里外运来,在嗖嗖的寒风中卸下,立在校园。
       大家怂恿我执笔撰写《缑山中学复名碑记》,我实在无法推辞。我建议石头正面的校名和背面的碑文依然请潘老师书写。潘老师谦逊地建议请书法名家写,我说这字这文不讲究书法艺术价值高低,也不看才情与文笔好差,咱师生二人都与这个学校关系密切,做这事是干一份“感情活”!
       潘老师,一位八旬老人,这回受到的“折腾”不算小!潘老师有较严重的支气管炎,尽管身体经不得寒冷,为书写碑文还专门跑到学校实地勘察。因为碑文思路确定和前后几稿修改,我与法明同志连续到潘老师家中叨唠五六次之多。潘老师不仅对碑文作了好多具体指点,而且亲自披阅典籍、查寻资料,求证历史依据。他几次在稿子上圈点批注,并亲自将修改稿工工整整地抄写在方格稿纸上。就修改意见与要求,潘老师还给我写过一封长信,后来又连续多次发给我信息、通了无数个电话。目前大家所看到的碑文,无论是题例、内容,还是结构与措辞,多是潘老师的思想成果。法明同志之外,许多学生也对碑文修改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因此,《缑山中学复名碑记》实际是潘老师指导下缑山校友集体智慧的结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此形容缑山与缑山中学岂不十分贴切?缑山虽不是风光优美的去处,但的确是名胜之地。其名气在于神奇的传说、帝王的青睐,及历代文人墨客、官宦显达的唱颂。缑山中学的规模,及在学历教育中的地位也说不上特别重要,但学校建立后的办学业绩、对社会发挥的作用已为全乡群众充分认可。
       说缑山中学得益于缑山的人文传承毫不勉强。如果舍本求末,放弃“缑山”名号而以他名称之,则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隐忧。因此,学校恢复原名“缑山中学”确有必要,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缑山、了解缑山中学的一些重要信息,也同等重要。“30年记忆.早期缑山中学教师叙旧会”时曾经印制过一本资料《缑山文化荟萃》,读到的人反
映不错。坦率地讲,因时间急迫,其内容还不够完善,印刷也显粗糙了些。如今学校复名了,那本小册子已不适应要求,与大家的感情期望也有差距,重新编辑印刷十分必要。目前大家见到的这本勉强可以称为“书”的资料,较初版内容更丰富、翔实、准确,印刷也略为正规了些。前后两次资料收集、编排、订正、印制都多亏了法明同志的操劳和辛苦。这次新书编辑,更得到了市书协主席王振东先生的倾心支持。
       缑山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不会离我们而去;缑山中学是社会进步的产物,随形势发展,谁也无法保证不再发生变易。不管怎么着,有这本书见证缑山对我们的恩泽,见证我们对縱山及由她孕育的缑山中学的深厚感情,也一定会激发更多有作为的人办好縱山中学的责任感。
       想到的话极多,全记下来忒难。权以这篇粗文补充《缑山中学复名碑记》难以尽述的内容,并期待怀有同种感情尤其是今后与缑山和缑山中学结缘的人深爱缑山,助力缑山中学兴旺发达。

2013年元旦凌晨
于洛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代表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