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次仲:为中华文明做出卓越贡献
汉字在流变的过程中,“王次仲”这个名字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关键词,他所作出的划时代的改革,使中国文字最早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
王次仲,姓王名仲,字次仲。上谷郡沮阳县(今张家口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人。王次仲从小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又善于独立思考。
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域之间空距非常匀称的秦篆。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就是官府书吏也为公文山积、批复缓慢而叹苦。
年仅二十岁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搜集起来,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进行排列比较。他反复琢磨,经过了许多不眠之夜,将方广不够统一、规范的“古书”笔画平直规整,使字形结构的方广程度以“八分”为标准,即字的高、宽比例大约取十分之八为宜,整理创造出一套笔带波折,并向左右分开的“八分”书。这种字体既有艺术价值,又非常适用,与当时通行的大篆、小篆相比较,书写起来方便很多。
王次仲对书体的改造,史料作了记载。东汉末年蔡瑁在《劝学篇》中说:“上谷次仲,初变古形。”《晋书・卫恒传》书:“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宋《宣和书谱》记载:“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东汉章帝建初(76-84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隶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日之正书是也。”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知县许隆远主编的《怀来县志》记载:“王次仲,上谷郡人,始为楷法。”
唐张怀�在《书断》中曰:“王次仲即八分之祖也”。王次仲把复杂费事的古书改造成了简便易行的八分,到当时帝王的重视,很快得以在全国推广,尤其在碑刻铭书中,八分书因受到普遍的青睐而风靡四海。八分书作为一种规范、整理的新体书,兼具实用和美观价值。唐张怀�《书断》卷上《八分》引用北魏书法评论家王�语:“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张怀�还赞王次仲道:“点画发动,体骨雄异,作威投戟,胜气扬波,赏逸尚奇,探灵索妙。”这是早期关于八分书最详尽的文献记录。
王次仲的“八分”和名字在当时以极快的速度“流行”,民间的大力传播,给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和知名度,他的名字更是广泛流传于人们的口耳当中。一些有关王次仲的传说和故事便在民间流传开了。
宋代的《太平广记》这样记载:王次仲是古时候的一个神仙。周朝末年,群雄割据,国家间相互征讨、攻伐,各国的国君都想成为霸主,谋士们到处游说推销“合纵连横”策略,希望一夜出名。王次仲却隐居在山中,并不参与到当时纷乱的世事里面,只关心体字的研究。
不久,秦始皇也知道了。他亲自找到王次仲的书法作品观看,非常喜欢,心里也对王次仲生出了爱惜之意,觉得这是难得的人才,决定亲自召见,于是派大臣前去传请。不曾想王次仲却很有个性,他对秦始皇没什么兴趣,压根儿就不想见他,因此一再推辞和逃避。《晋书・卫恒传》记载:“楷法一也。郡人王次仲变苍颉旧文为隶书,秦始皇奇而召之,三徵不至。”
秦始皇非常恼火,于是派槛车去接。槛车是古代用来押运囚犯的,秦始皇的这种做法,意味着要惩罚王次仲。王次仲逃脱不掉,被官兵用槛车押走了,但神奇的是,当走到居庸关时,王次仲突然幻作一只大鸟腾空而起,展翅冲上天空,飞回自己的家乡。想到秦兵还会再来抓老父亲,王次仲拔下两根羽毛化作两座山峰,把秦兵挡住。
虽然这是个历史传说,但也说明不管是谁,只要对人类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历史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东汉中晚期八分书虽然风格多样,但始终不失其典范美的特征。这其间,有一特殊现象,即王次仲所创八分书原型之作,以一种独特的风格面貌,始终被保存下来。而且这种书风面貌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在东汉魏晋南北朝近五百年铭石书史中,这种书风贯穿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无论战争的侵扰,还是万里山河阻隔,它都具有一种超稳定性,而成为铭石书的某种精神的维系。
王次仲“八分”书的确立对中国书法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考古学家,书法家丛文俊在《汉唐隶书通论》中指出:“王次仲的饰隶为八分,意义不限于自身风格及艺术成就,而更多的是其楷模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即典范美的确立。典范美根基于儒家思想,例如经世致用、尽善尽美,与汉代人观念中以文字为‘经艺之本,王政之始’的认识完全吻合。书法艺术的典范美因文饰而生,代表了正统和主流……所以它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以及书法史研究的普遍意义”。
王次仲对中国方块字和书法的创新所达到的历史高度、为推进中华文明进步做出的历史性的卓越贡献,是我们城市的骄傲,令今人自豪,也应成为中国文字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字发展史上应有的文化地标。王次仲让汉字走向横平竖直,端端正正,有规有矩,亦如中华儿女的优良品行;方块字用一笔一划写成,刚劲有力,恰似炎黄子孙的傲人风骨;用方块字留下的不朽的巨作与诗篇的诵咏,传承的灿烂文明和璀璨文化成为世界文明的瑰宝。
何为“八分”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又称楷隶,指东汉中期出现的新体隶书。字形方正,有规整的波势、挑法,横划起笔顿抑,终端上扬,所谓“蚕头”、“燕尾”。这种书体庄严典雅。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书写7种经书,刻石立于太学,成为东汉晚期的标准书体。隶书从此向真书过渡,汉字的方块形象,也就由八分书奠定了基础。
这种书体的形成年代,蔡邕在《劝学篇》中说:“上谷王次仲初变古形”,六朝书家有“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等说法。王次仲认为,汉字结构取8:10这种方广的程度最为美观,言其“有楷模”。正是这个原因,这种书体便有了“八分”这个名称。
八分成为正式书体的年代,有《熹平石经》为证,王次仲始作楷法的年代,从有年号的汉简看,约在东汉中期。由于王次仲作楷法,使这种书体的传授有章法可循。
王次仲生活的年代,人们使用的文字是篆体字,写起来很费事。王次仲经过反复创新,把既难认又难写的篆体改成了八分体。这种字体好认易写,让更多的人学会了认字和写字。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