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缑山文化荟萃·兴学篇(七)

2014-12-31 17:12:18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缑山中学一一求知的殿堂
缑山中学84届毕业生胡俊举
     岁月是不慌不忙的魔术师,它以固定的节律不经意间把黑发少年变成苍然老者。岁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过滤器,它淘去浮萍琐屑,沉淀出人生精华,寄存于心灵的一角。人到中年,每每感叹学业未竞、事业未成、人生难再。回首往事,检视确立人生方向的第一步,缑山求学的经历时常浮现脑际,那种感觉,宛如偶然发现泛黄模糊的老照片,恍然生动,倍感温馨。哦,三十年了,那些人、那些事,竟然魔法般地呈现出来,一幕一幕,鲜活如初……
     一九八二年,家乡出了两件大事。头一件,伊洛河流域遭遇了百年一见的水灾,不仅民房农田被淹,偃师县城也进了水。头一次看到这场景,满是惊奇好玩,说不上悲悯。第二件,家乡府店乡政府开办了重点初级中学一一缑山中学。那是在农村改革刚刚起步的年代,包括农民在内的全社会群体都认为,经历了十年文革的动乱,国家要走入正轨,兴办学校、培育人才是头等大事、正事,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成立重点学校,把读书的苗子选进来,好肥好水滋养,精心呵护,不愁没有好结果,教学和种庄稼是一个理嘛。据说,为办成这件事,乡政府作了不少难,校舍、师资、经费,件件都不容易。最终选定位于缑山东南角的一座停产闲置的工厂作为校址,学校因而定名为缑山中学。
     那一年的招生情况有点特别,初一、初二各招两班,初三只招了一个新生班,另外一个班为复读班。我有幸升入新生班。八月底开学的那天很是热闹,父母领着孩子、拖着粮食到校报到,通往学校的路上熙熙攘攘,人人兴高采烈。孩子能考入乡重点,对于家长是很光彩、很有脸面的事。校门朝东,门外大路南边通往夹沟村,北边连着府店村,门南不远有一条东西向大路,府店西南边及马涧河一带的学生由此路往来。
     一进校门,我立即被那宽敞的院落、优美的楼舍、青青的植被所吸引,以往,我从未见过如此漂亮的学校。学校的布局呈南北长、东西窄的矩形规制,很是齐整。沿大门两边均勾坐落着两幢二层砖砌楼房,南边的一幢供办公和教师住宿使用,楼梯在北侧,印象中我很少上去过。北边的一幢,底层也由教师占用,二楼为学生宿舍,两侧都有楼梯,男生宿舍靠北,中间隔断交通。学校最显赫、最气派的建筑就是位于院区偏北部的二层红砖结构教学楼,两侧都设有楼梯,上)下六间教室,宽大的玻璃窗,乌黑锃亮的黑板,崭新滋腻的红油漆桌凳。联想到过去破败的校舍,歪斜开裂、没皮没毛的家什,心中的喜悦是难以抑制的。学生食堂位于教学楼的北边,临近围墙。教师食堂应该在南小楼吧,我似乎从未注意过,至今毫无印象了。南小楼西面是一块方方正正的菜地,时令蔬菜碧绿一片,满眼生机。菜地西面是一块长方形的空地,正好用作运动场。沿着四面围墙的内边,栽种了疏密有致、挺拔葱茏的阔叶木,把一处洋溢着浓郁人文气息的新天地的轮廓清晰地勾勒出来。
     新学校的学习生活是新鲜有趣的。首先是一下子结识了那么多志趣相投的同学,他们大多来自相邻的乡村,父母为国家职工的很少。他们所在的村庄早有耳闻,但是,由于交通和经济的限制,从来没有到过。如今,关于这些村子的疑问可以亲自探问,一些奇闻也可以活生生地听到了。时代和地域的因素赋予我们那一代学生一些共同的特征:学习勤奋、思想单纯、善良厚重。在那个环境里,再也不用担心有调皮捣蛋的孩子干扰你的学习,人人都在埋头用功,明里暗里较劲。学习上有了进步、得了表扬、考了好名次,大家都对你羡慕、敬重。在那个环境里,人际关系极其单纯,教师用不着在学生管理上费心思,人人都很淳朴、本分,彼此之间完全遵从乡规礼俗,需要的时候,自发地互相帮助提携。受当时农村传统习俗的约束,男女生之间不相往来,最多仅限于眼神的交流或默默地关注。教师对此类事件的警惕度是蛮高的,不能允许其发展。不记得那时有什么文体活动,体育课后来也被压缩了。有几个个性鲜明的同学,一经相识,便终生定格。潘江海,油黑的面庞带着几分顽皮,乌亮的刘海漫过眉宇,立定跳远,轻轻一跃如鹞子腾空,好远好远。刘振武,善于交际,脑筋活络,具有同陌生人搭讪、攀谈进而快速建立友谊的能力。赵跃峰,抱负远大,豪气干云,观其言行,恍如宗悫再世,堪称学业上切磋砥砺的最佳对手。李超强,厚德载物、无私助人的“忠厚长者”,他当班长,主要职责就是为大家干活、服务。最难忘的就是在冬天的早上,周而复始地为我们打洗脸热水,用铁桶从食堂里打满,一趟趟地提到楼上。那时年少,尚未体会到公益付出的可贵,潜意识里以为理所应当。成年以后,方才感悟到那种大禹治水般奉献精神的可贵。后来每每见到超强,我的那份感念都远远超出一般同学的情分。超强的另外一个本事就是秉烛苦读,大概干公务耽误了时间,需要弥补。常常看到他在晚上熄灯后或早上起床前挑灯用功。我也很想效仿,无奈力不能支。大概,学业上各有途径,他有突击攻坚之能,我有日积月累、绵密消化之功,殊途同归而己。
     在缑山中学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幸遇了一批学业优长、辛勤育人、尽职尽责的优秀教师。是他们,促使我认识知识和学问的重要,确立了把求学上进、走出农村、报效社会作为人生的根本目标;是他们,引领我真正步入知识的殿堂,解开了一个个困惑许久的谜团,领略到学问深处的瑰丽奇观;是他们,帮助我架构起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时时处处谨言慎行,做到诚实、公道、友善。道德修养的过程也帮助我树立起学以养德、学以济世、学以化人的为学理念。正是因为走入缑山中学,得到一批恩师的教诲,我才有可能突破乡域的局限,走出闭塞和保守,投入到一个与时代大潮更加趋近的新区域,人生的轨迹才得以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区别,教师是最核心的因素。“没有大师,就没有大学”,这种理念扩展到初级教育,同样适用。缑山中学兴办之初在升学上的成功,正在于当时荟萃了府店辖区内的优秀教师,他们具备了完整的学业资历,确立了成熟的学科思想,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充溢着用之不竭的工作热情。每每忆起他们,身上就有一股热流在涌动。

     一一李振国老师,教语文,兼任班主任。李老师人文修养渊深,课堂讲解投入,文章结构分析、写作技法赏析、基础知识讲解,样样精彩,都是我以往闻所未闻的。他使我第一次见识到语文课应该这样教、这样学。在此之前,所上的语文课往往支离破碎、虎头蛇尾,甚至东拉西扯、不知所云,完全无视教学大纲的规定。在其他的文科课程中,也有类似现象。我由此形成一个错误认识,缺乏严密逻辑体系的文科课程是难以学懂学会的,也没有完全称职的教师。李老师的课,使我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原来任何奥秘都可以破解,只要遇到高人,文科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李老师重视作文教学,他常常在课堂上朗读学生范文,以此激发学生练习写作的兴趣。李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他用半讽刺的方式指出学生缺点,往往收效奇佳。李老师的学识,引发我学习语文、爱好文史的兴趣,在他的教育下,我打下了比较扎实的读写功底。
     一一王光军老师,教历史,当时年轻帅气,博闻强志,谙熟史实,讲课连贯,生动有趣,他能以讲故事甚至评书演绎210的方式授课,情节、要点之外,加上了肢体语言,绘声绘色,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一一赵恭贤老师,教代数。赵老师有着比较深厚的数学造诣,特别强调代数在数学学科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他的课以重点突出、剖析透彻见长。我因当时爱好数学的原因,得到赵老师特殊的关爱和呵护,我们之间的感情也特别深厚,有时候能够说一些超越师生关系的贴心话。赵老师在人才观念上非常成熟、老道,他很少尖锐、严厉地批评学生,与学生保持谦和宽松、彬彬有礼的关系。赵老师还写得一手遒劲、秀逸的好字,我私下里好生仰慕。
     ——程宝元老师,教体育。他以身怀绝技、运动项目样样在行而享誉全县。他曾在家乡学校任教,那时,我就风闻他的传奇。体育学科对升学作用有限,乡里把“元老级”的教师也抽调过来,足见对新办学校的重视。程老师年事己高,仍然体格强健。他身材精瘦矮小,清癯的面孔,浓黑的眉毛,上操喊口令的节奏顿挫而坚定,音质清澈而圆润;他与人打乒乓球,能够对拉数十个回合,离开案台几米远,边打边传授技术要领,真让人目瞪口呆。我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一一关西义老师。虽然没有聆听过关老师讲课,但是他依然感动我。关老师从容貌、举止到服饰,处处表露出一位传统知识分子崇尚节操、笃行仁义的风范。他对人和蔼,衣着朴素,坚持每天早起,志愿打扫环境卫生,每逢雪天,他总一个扫雪、除雪。从他的身上,你能读懂为人师表的内涵。
     一一丁朝龙老师。丁老师禀赋卓异,博学覃思,教研兼学优而仕,荣登县域政坛枢要,成为教师中个人成就最。丁老师给我们代过课,为数不多,但颇能感受其学术,委实大开眼界,获益良多。丁老师还以严格要求著称。在后来缑山中学走向外界、扩大影响方面,丁老师起到
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一董长河校长。当时,董校长年富力强,他曾辗转多个地方,长期担任学校管理工作,乡里选定他出任缑山中学首任校长,足见对其综合素质的肯定和对其寄予的厚望。要统领那么多精英教师,管好这个家,还要尽快干出成绩,对董校长着实是个考验。但是,董长河凭借高超的管理才能和执著的敬业精神,干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他以身作则,严谨务实,知人善任,科学管理,很快赢得了师生的信赖和好感,推动整体工作风生水起,不断开创新的局面,跨上新的台阶。在缑山中学的发展史上,董长河校长的名字将永久留存。
     那时,缑山中学的教师虽然都是公办,但是他们都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老人、孩子需要照顾,农田需要侍弄。上课之外,他们还要来回奔波,付出與多辛劳。好在,那时的大气候还未曾改变,人们刚刚意识到要变革要致富,步子还迈得很小,金钱远不是追逐的唯一目标,财富也还不是标定身份和地位的唯一要件。那个年代,教师对教育的执著,对物质的漠然,使我至今难以释怀。
     在缑山的学习生活是寂寞清苦的。我们睡水泥地铺,每个人只有窄窄的一块地方,好处是冬天挨在一起不会冻着。我们很少吃上精美可口、富含营养的食物,即使伙上做,一般家庭也承受不起。我们青灯孤影,发奋攻读,不敢懈怠。我们体会父母的艰辛、老师的期待。我们周六下午回家,会会亲朋,干点农活,周日下午就告别亲人,背上干粮、衣物,匆匆返校。周而复始,星光月影,默默坚守,在时光的静静流淌中来到人生的下一个路口……
     在中国文化史上,缑山以王子得道、君王驻跸、诗人题咏、寺观迭兴而知名。而缑山中学则高擎文明传播的旗帜,以敷文立教、培育人才为己任,为家乡学子提供了一个发展进步的平台,为家乡父老全面融入现代文明、共享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打开了新的路径。由此可知,缑山中学为缑山文化史书写了新的一页,它清晰而明确地阐释了人民教育的内涵,而它未来的道路依然漫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