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山文化荟萃·传说篇(二)
升仙太子王子晋
孙钦良
王子晋,名晋,字子乔,为周灵王太子,也叫太子晋,王子乔。孙钦良
公元前550年夏(灵王二十二年),河洛大地连续阴雨,王城西边的谷水滔滔而下,形成洪峰,洛河水也波涛汹涌,决堤而出。洪水过处,房屋坍塌,人畜死伤无数。
周灵王站在城头,看着王城之外浊浪翻涌,大有淹没王城之势。13岁的太子晋也来到城头,望着洪水,似有所思。
怎样遏制洪水?周灵王的决策是把王城内所有能堵水的东西都用上,把洪水堵在城外。大臣们接到命令,忙去布置。!而太子晋赶紧奏道:“父王,此令不妥。川不可壅,必须疏导!”周灵王回过头看了看他,说:“小小稚子,妄说什么妥与不妥!”太子晋认真地说:“父王,昔日鲧治水患,堵塞水道,结果失败;大禹治水,疏而不堵,才告成功。洪水之所以成势,其因在于无泻水之道,如果此时堵水,只能使大水蓄力,其害愈大!”
灵王不语,似在倾听。太子晋受到鼓励,又说:“若能在水面开阔处开挖一条泄路,任洪水下泻,没有阻挡,水自安澜。水事如此,国事也是如此!”
本来灵王觉得太子此言有理,但后来见他竟扯到治国上,不禁恼了:哼!我还没死呢,怎容你说东道西!因此就不采纳他的建议,下令围堵洪水,筑垒护城,这样勉强堵住了水,王城暂时保住了。
但是,由于没采纳太子晋的建议,河道没有疏导,淤塞严重,洪峰过后,积水难退,河洛川涂,一片汪洋,民无生|计,车无坦途,城不像城,国不像国了。
晋国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天子无暇他顾,准备趁火打劫,敲敲竹杠,便派使者叔向(又字叔誉)来到洛阳,想赖掉此前借周王室的一些地盘。叔向先来拜见太子晋,心想小孩子好糊弄,先从他嘴里套出虚实,再说服周灵王。不料,伶牙俐齿的太子晋正等着教训他呢!
太子晋有问必答,引经据典,不但精确,还很有见解见了太子晋,叔向问:“逢此大雨,王城危乎?”
太子晋答:“雨早已过,王城很安全,你我现在不都在王城内吗?”
他又问:“敢问太子,万国四方,分布很广,该怎样统领他们呢?”
太子晋答:“一用精神力量感召他们,二用礼乐制度规范他们,三用具体行动治理他们,仅此三招,便可统天下也!”
叔向听了,感到惊异,再问:“如有图谋不轨者出现,该怎样对待?”太子晋严肃地看着他说:“天诛之!莫非你们晋国有这样的图谋吗?”
叔向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连忙说:“不是的,当然不是……”
他恭敬地退出太子府,回到晋国,马上向晋平公汇报:
“灵王虽平庸,太子很厉害。依我看,借他们的那些地盘还是归还了吧,不然会有大祸临头!”
晋国老乐官师旷却说:“别这么快就决定还与不还,我去趟洛阳,会会这小子,回来后咱们再作决定。”他是以切磋音乐礼仪的名义出使王城的,因为太子晋是音乐迷,而他是大音乐家,这种会面方式很合适。
两人在太子府“见面”了,其实只是太子晋能看见师旷,而师旷是个盲人。
当时太子晋坐在殿上,师旷站在殿下,这是接待使者的方式,本来应该谈政务,但这俩人很奇怪,总在聊音乐。下面的人都很纳闷:这个晋国使者像考官,问了音乐还问射御,到后来无所不问,好像故意为难太子似的。
但太子晋很潇洒,有问必答,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不但精确,还很有见解。后来师旷见难不倒太子,就不问了。反过来,太子晋开始问师旷,只问了几个问题,他便回答不上来了,在殿下踩着脚,面露窘色一一原来正是数九寒天,太子晋坐在殿上,有火盆,而师旷在下面站得久了,脚冻得像猫抓一样。
太子晋见了,就请师旷上座,在他脚边放了一个火盆,又命人取瑟一把,递给师旷。师旷鼓瑟一曲,配以唱词,名曰《无射》。
师旷歌罢,太子晋击赏,并听出师旷是借歌问政治,探问自己是否察觉了晋国“赖账”的意图。于是,太子晋正襟危坐,鼓起瑟来,当场和曲一首,名曰《峤轿》,该曲威而有礼,柔中有刚,且与《无射》谐和,十分动听。
师旷听了,觉得太子晋小小年纪就如此从容,真乃神人,不由内心佩服。二人一唱一和,意在歌中,非常愉快。回国后,师旷认真交上一份“调查报告”,大意是说:王室虽衰微,太子晋却强焊,身上蕴藏着一股可怕的力量,看来我们得赶紧归还王室的土地了。
天下人都知道师旷是名人,听说他被洛阳的太子晋问倒了,都很诧异。他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说:“我是个盲人,只靠耳朵来了解外部世界,耳闻比眼见的东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问倒。”
太子晋当年才13岁,却连着打发走了两个晋国使者,真是了不得。
缑件跌落处为缑山,此山现在偃师境内。
但是,太子晋随后遇到了人生中的重大挫折。由于在抗洪时与父王意见不合,并有干政的嫌疑,他被灵王废掉太子位,贬为庶人。
政治上没有前途了,其他途径能走得通吗?
他一想,自己本来就喜欢音乐,正想找一片净土栖息那颗艺术之心,便离开王城,上了北邙,翠云峰上树木葱茏,正可隐身修炼。在这里,他发现一座炼丹炉,就饮了炉中之醯(醋),顿觉体内元阳涌暖,神清气爽。他站在翠云峰上向南眺望,见南边还有一座高山,巍峨入云,仙气笼罩,不由心驰神往。这时他再看脚下那片王城城廓,不过一片堆砌的砖瓦而已,于是决定离开王城,南上嵩县,去做神仙。
一路走来,他晓行夜宿,不几日到了嵩山,果见这里一片清明。
原来,嵩山之中本有一位高人,已在此修炼多年,名叫浮丘公。他早已参透天地玄机,大彻大悟,见太子晋举止洒脱,是个可造之材,就收纳为徒,不吝教诲,使太子晋迅速得道,行神如空,行气如虹,渐入神境仙界了。
话说太子晋离开王城后,周王室寻他不见,就贴出了寻人启事,却没有一点音讯。城中百姓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周王室恨不得有台电脑,来个人肉搜索,却不知太子晋在嵩山优哉游哉,好不惬意。一日,他在山中遇到老朋友柏良,便让柏良回洛阳告诉家人,七月七日,他将在嵩山之北的山岭上出现。
家人闻之大喜,知他还在人间,那天都到嵩山之北的山岭下等待。只见一阵清风过后,太子晋在山巅出现,羽冠鹤擊,玉貌丹唇。他取出玉箫,奏一曲,清风习习;奏二曲,彩云飘飘;奏三曲,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息于林际。接着是百鸟和鸣,皇皇悦耳,正如仙界。
太子晋奏罢,施礼拜谢,飘然飞天,渐渐远了。
众人看得呆了,正觉不可思议,却见他身上的缑件(拴在剑柄上的绳子)从空中掉下,挂在山岭之树上。当地百姓忙着捡那缑件,待再看时,太子晋早已飘入云际,成为神仙,只留下箫声鹤鸣。
当地人原地建祠纪念太子晋,并把缑件跌落处的山称为缑山,此山现在偃师府店镇境内。当地有个传说:每当风和日丽之时,人们还能听到箫管之音从这山间飘出,似有若无,缥渺如仙乐。到了唐代,武则天坐镇洛阳,去嵩山封禅时路过缑山,亲书“太子升仙记”立碑于此。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