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仪式上的特殊群体
《宁夏日报》 第02版:国家公祭日
参观者在南京艺术学院观看大学生设计的“1213国家公祭日”主题海报。新华社发
12月13日,外国友人参加“烛光祭”。 新华社发
十二月十三日,一名日本僧人参加“世界和平法会”。 新华社发
13日举行的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有几个特殊的群体值得关注。他们是谁?有何故事?
10名幸存者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那段惨痛历史的“活证”,也是公祭仪式上的主角之一。包括与习近平总书记共同揭幕国家公祭鼎的夏淑琴在内,共有10位幸存者参加了当日的仪式。
85岁的夏淑琴,一家9口遭日军杀害7口;87岁的余昌祥,生父死于大屠杀,养父也被日军捅成重伤;77岁的阮定东,爷爷被日军用刺刀捅伤大腿及腹部,几天后不治身亡;85岁的周湘萍,父亲与爷爷死于大屠杀;91岁的王义隆,被日军在头上砍了一刀侥幸逃生,至今仍留有疤痕;78岁的傅兆增,曾遭日军枪击左腿留下伤疤,目睹姑妈被日军打死;90岁的岑洪桂,他的家被日军放火焚烧,未满2岁的弟弟被活活烧死,本人也被推入火海烧伤腿部……
据纪念馆统计,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0多人,平均年龄超过80岁。
外国纪念馆馆长及外籍证人遗属
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馆长扎巴洛夫斯基应邀前来参加公祭仪式。他表示:“能够在南京参加首个中国国家公祭活动我很荣幸。公祭仪式非常庄重,令人印象深刻。”当天,许多重要外宾参加了公祭仪式,外国纪念馆馆长中,除扎巴洛夫斯基外,还有韩国独立纪念馆新任馆长尹柱卿等。
部分曾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帮助中国人的外籍证人遗属也被邀请参会。如南京大屠杀期间鼓楼医院美籍医生裴瑞德外孙斯巴克,裴瑞德曾冒着生命危险投入到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中,救助了大量难民;丹麦人辛德贝格外甥女玛丽安,辛德贝格曾直接或间接救助一万余名难民,并在返回欧洲后将日本军队在南京的暴行公之于众。此外,所有遭受过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驻华使节,以及德国、以色列的驻华使节。
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父母也来到公祭仪式现场。1997年,张纯如撰写的英文专著《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在美国出版,为在英语世界传播南京大屠杀真相作出了卓越贡献。
为真相奔走的日本友人
松冈环、山内小夜子、大东仁……公祭仪式上的日本人受到关注,他们虽然来自那场战争的加害方,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将寻找南京大屠杀真相并向日本社会进行传播。
松冈环多年来坚持为南京大屠杀历史求证,她表示,这20多年中,明显感觉到中国人对历史(南京大屠杀)越来越重视。
山内小夜子,从1987年第一次到南京至今,一直致力于为寻找和传播南京大屠杀与日本侵华真相而奔走,并在今年参与了状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违宪。
(据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海外热议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海外媒体和人士赞许习近平关于牢记历史、捍卫和平的重要言论,肯定中国举行国家公祭的做法。
日本共同社报道说,中国把以往由地方政府主办的南京大屠杀追悼仪式升格到国家公祭,显示中国领导人在历史问题上不会让步的鲜明姿态。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是对日本(否定南京大屠杀言论)的强烈牵制。
日本时事社报道说,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坚决反对美化侵略,显示了中方对安倍首相历史认识的戒心。另一方面,讲话也强调国家公祭的目的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呼吁“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显示中方愿意改善两国关系。
韩联社报道说,习近平的讲话包含了对企图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当局的批评。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将军国主义、美化侵略历史的右翼势力同日本民众加以区分对待。报道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中国举行国家公祭矛头直指日本右翼势力。
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副馆长维克多·季奇科说,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不可磨灭,俄罗斯人民很了解这一点,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对此非常清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有助于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伟大贡献和巨大牺牲,这些值得我们铭记并缅怀。(据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发布第七集
《日本战犯供述与侦讯总结意见书》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国家档案局13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七集网络视频《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的第七集《日本战犯供述与侦讯总结意见书》。
《日本战犯供述与侦讯总结意见书》展示了中央档案馆收藏的《对佐佐木到一的检举和侦讯总结意见书》《日本战犯太田寿男笔供、口供》《日本战犯中野忠之寿笔供》《日本战犯东口义一供述》《日本战犯永富博之笔供》等材料。
由国家档案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这些日本战犯中,佐佐木到一是日军第16师团第30旅团旅团长,南京大屠杀的主犯之一。1937年12月,佐佐木到一率部进行了南京大屠杀,直至1938年1月,其所部是南京大屠杀中罪恶最大、最凶残的部队之一。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佐佐木到一被苏军逮捕,后移交给中国政府。
人物
夏淑琴:从“受害者”到“守灵人”
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国家公祭鼎揭幕。站在总书记身旁的,是85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夏淑琴和13岁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阮泽宇。
在100多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中,为什么是夏淑琴作为代表揭幕国家公祭鼎?
历史选择的“见证人”
1937年12月13日上午,一队日本兵闯进8岁的夏淑琴位于新路口5号的家中,转瞬之间,九口之家就剩下了8岁的她和4岁的妹妹。
“当时我躲在床上的被子里,由于恐惧,吓得大哭,被日本兵用刺刀在背后刺了三刀,当时就昏了过去,不省人事。也不知过了多久,我被妹妹的哭声惊醒,看到周围全是亲人的尸体,我们俩哭喊着要妈妈……”夏淑琴回忆道,姐妹俩靠家里仅剩的炒米、锅巴活了下来,14天后才被收养。
冥冥之中有天意,不幸的夏淑琴被历史选中。时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以及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的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用一架16毫米的摄影机,记录下了日军疯狂屠城的情景。片中,马吉牧师拍下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夏淑琴等人当年的镜头,使得她们也都凭借这部纪录片,成为不容置疑的历史见证人。
告倒了日本右翼分子
1994年8月,夏淑琴以战后第一个到日本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身份,参加日本民间组织的和平集会,向日本民众痛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披露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突然,一名日本女性一下子跪在我面前谢罪。”夏淑琴至今印象深刻,“原来有这么多的日本人不了解当年的历史。”
此行坚定了夏淑琴“为历史作证”的决心,却也为她“招惹”了麻烦。
1998年,日本亚细亚大学教授东中野修道和日本自由史观会成员松村俊夫,分别出版了两本书,将夏淑琴描述为“假证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污蔑,倍感委屈的夏淑琴日夜哭泣:“我当时特别怄气,我亲眼看着家人在面前一个个倒下,他们怎能睁着眼睛说瞎话?”
为了守护自己的名誉,夏淑琴将两位右翼分子告上法庭。然而,面对中国法院的传票,两名被告并未到中国应诉,南京市玄武区法院作出了缺席判决,要求被告道歉及赔偿。
针对夏淑琴在国内的诉讼,东中野修道在东京法院竟然又提出了反诉讼,但当夏淑琴站到日本法庭上时,被告突然撤诉,夏淑琴随后提出反诉。经日本三级法院审理,均判东中野修道败诉。自此,夏淑琴状告日本右翼损害名誉权案以夏淑琴的完胜为结局。 (据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揭秘
关于“国家公祭鼎”
国家公祭鼎的规模与形制如何?由谁设计制造?鼎上铭文是何内容?设置国家公祭鼎的意义是什么?
三足两耳鼎 东周形制南京造
国家公祭鼎以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用来祭祀的礼器、最大的圆鼎“楚大鼎”(又称“铸客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既保存古代青铜器的古朴之美,宏伟壮观,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有纪念碑、和平大钟、灾难墙等其他纪念物相协调,又与祝贺、庆典用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等器型相区别。
据了解,鼎高1650mm,鼎上外口径1266mm,内口径1156mm,鼎耳高498mm,鼎足高915mm,底座为高450mm,长宽各2000mm的黑金沙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
该鼎的设计还充分凸显了“南京元素”。据设计者之一、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邬烈炎介绍,鼎上颈部和两耳侧面纹饰以南京市常见绿色植物的枝叶为图案元素,象征着绿色和平、生命重生;铜质底座部分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象征首次国家公祭举办地;鼎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象征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160字铭文 287字记事
在国家公祭鼎正面,用骈文体写成的铭文共160个字,魏碑简体字,内容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与鼎浑然一体。鼎的后侧左右两边则铸有记事,共287个汉字,楷体简体字。详细记载了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办首次国家公祭的事实。
设置国家公祭鼎的意义
首个国家公祭日仪式上为何需要设置国家公祭鼎?意义有三。
一是国家重器体现国家礼仪。鼎在中国传统中是国家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祭器和礼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并首次以国之名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以鼎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有助于突出祭祀主题,体现国家礼仪,营造庄重氛围。
二是铸鼎记事纪念国家公祭。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逢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有铸鼎记事的传统。设置国家公祭鼎纪念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行首次国家公祭活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符合传统礼制,更能表达公祭活动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的现实意义。
三是铸鼎铭史强化历史记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诸多暴行中最集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创伤,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历史之痛。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设置国家公祭鼎并永久陈列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无论对历史记事,还是凝固社会记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据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数”说首个国家公祭仪式
77
在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敬献花圈后,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现场朗诵《和平宣言》。宣言中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客观描述和对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让很多现场公众落泪。据了解,之所以选择77名青少年诵读宣言,在于“77”这个数字寓意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77周年。
1213
国家公祭鼎的设计亦有数字寓意,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
30万
仪式的最后一项议程,是由6名来自南京市工、农、兵、科、学、企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次,每次间隔5秒,第一次钟声响起时,放飞3000羽和平鸽。寓意纪念30万遇难同胞。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