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北:民间手工艺调查第一人
摄影专题发表在清华杂志上
大学教授搞起田野调查
10月2日,王占北带上相机、背包,坐上长途班车,从十堰的家中出发。趁着国庆假期,他到郧西县店子镇寻访一位懂雕刻的老木匠,然而到达当地后才知道,这位年过七旬的老木匠不久前过世了。抱着遗憾,他又转去夹河镇、景阳镇等地寻访造皮纸的艺人……他把难得的假期全花在找人上。
57岁的王占北,苦苦找寻的是散落在鄂西北各地的民间艺人和民间工艺。
15年前,王占北开始利用寒暑假有意接触民间艺人,寻访民间工艺。小到造火纸、剪纸,大到制陶、铸铁、神像制作,他都要去看个究竟。每次遇到较为特别的制作流程和手工艺设计,他便拿出相机将制作流程各个环节拍下来。他还特别喜欢跟工匠聊天,一聊就是一整天,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用相机和纸笔记录下来。
王占北做这些并非偶然。从小爱好摄影、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的他,当过木工、中学教师、警校教师,后来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当老师。
基于对摄影的热爱,王占北在2000年走访郧西县羊尾镇的民间造火纸工艺,拍摄成摄影专题。2004年,他在江南大学进修工业设计时,这个专题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装饰》杂志上发表。
王占北发现手工艺在鄂西北十分兴盛,追根溯源,跟明代皇帝朱棣两次大修武当山不无关系。为修建武当山,公元1412年,全国各地30万军民、能工巧匠会聚于此。一方面,他们为十堰带入甚至发明一些民用品;而另一方面,注入带动交流,在与外界的碰撞和本土的改良中,这两股力量的交流也推动了十堰本土民间手工艺的发展。
王占北发现,这些民间工艺要刻意去寻找才能找到,需要加倍保护,才不至于失传。有些手工艺虽然失去昔日辉煌,离现代生活越来越远,但民间手工艺人对艺术设计的思考,凝结在艺术设计中的智慧仍对现代工艺有借鉴价值。
此后,在没有资金支持,没有项目规划,也没有任何人要求的情况下,王占北自愿进行有关鄂西北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田野调查。
足迹遍布五县一市
实地走访40余位手工艺人
王占北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张十堰地图,他寻访过民间艺人的地方,都被标注记号。丹江口市官山镇、郧县黄柿乡、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房县中坝乡、竹山官渡镇、竹溪龙坝乡……他的足迹可以说遍布五县一市。
王占北实地走访手工艺人40余人,记录下几十万字的素材,写满整整5个笔记本,拍下2600多幅照片,还包括对民间艺人生存现状、原材料资源、生产制作工艺、产品销售及使用、人文社会环境等进行的调查。
搞田野调查是十分辛苦的,因为保存传统工艺的地方一般多比较偏僻,不仅要善于发现,更要能吃苦耐劳。
2008年8月10日,他到房县寻访民间铁匠,夜晚骑着摩托车从窑淮镇赶回县城,走到化龙堰镇时遇雨,不得已在路边的一家房屋门前停下避雨。20分钟后雨停,他骑上摩托继续,大约走了一里路,雨又下起来,不得已,再次找地方避雨。就这样走走停停前行,浑身上下都湿透了。
2009年8月31日,王占北骑着摩托车去郧县鲍峡镇调查绿松石开采和加工工艺,返回十堰时,长时间的路上颠簸,十分疲劳的他连人带车摔倒,伤痕累累。
去清华美院当访问学者
把山里的“百姓之用”整理成书
2009年,王占北踏上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的旅程。在那里,他见到导师李砚祖。他想把自己对鄂西北手工艺的田野调查作为毕业论文内容,得到导师认可,同时,李砚祖还鼓励他著书立说。
那时,王占北手边已经积累有一部分调查资料和成果,在清华的学习与研读,使他在理论上有很大提高,对传统工艺调查的后续研究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如果将这些编撰成书,这将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对传统工艺调查的著作。
王占北在查阅史料时,发现自己这一想法跟明代思想家王艮不谋而合,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即在客观事物里要想获得道,就要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探求,所谓百工开物,夏单、冬棉、饿食、渴饮、秋收、冬藏都是道。他查阅历史上同类著作,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在导师专业的熏陶和指导下,王占北对田野调查重新梳理、查找资料,历时一年多,他将十几年的寻访内容分门别类,撰写文章23篇、集结成32万字的书,取名《鄂西北百工开物启示录》。2012年8月,该书正式出版。
与前人著作最为不同的是,书中除对传统手工艺从材料到制作工艺的描述外,还加入大量的手工艺人生存现状的调查及作者对传统手工艺设计的思考。专家称,该书不仅填补十堰市人文社科文献资料的空白,而且对当代设计艺术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在国内艺术设计学领域属前沿性课题研究。
将书捐给学校
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手工艺
“有人可以干30年、50年,还拉上自己的儿子、孙子做。”在王占北接触的老一辈匠人中,有些“子承父业”。但是,令人尴尬的是,40多位民间艺人、10多项传统工艺里,能“子承父业”的不到两成,大都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寻访中,有些工匠可以放下手中正在忙着的活,跟他聊上好半天,他能体会到那些艺人用最质朴的方式,传承着先辈的智慧,却抵挡着来自生存上的巨大压力。现代工业的高效率创造出更廉价的商品,造成老技艺无人传承的尴尬现实。
王占北常常想,要尽力挽救一两项民间工艺。他出的书没急着卖,而是带着它们去了一些学校。他将书捐给一些高校的图书馆,想让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看看那些“百姓之用”。他还捐给一些中学,想让孩子们打小了解自己家乡的手工艺。
眼下,王占北准备继续进行田野调查,为工业设计课程的教学提供鲜活案例。让他欣慰的是,他的学生中,有人选择他书中的一项手工艺——官渡椅,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去年暑假,他还带13个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一同进行田野调查,完成3篇调查报告。这些,都让王占北看到希望。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