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埋儿奉母”? 别把糟粕当精华 !

2014-11-07 15:44:26来源:新华日报

打印 字号: T|T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愚孝”却只会引来批判。日前,有安徽六安市民发现,解放中路地下人防工程的路面部分设置了公益广告,其内容是“二十四孝”,但其中一条“埋儿奉母”让人心惊胆战。“侍奉母亲是应该的,但‘埋儿’能宣扬吗?这是刑事犯罪啊。”该市民认为,这是一种“愚孝”,不值得赞美,更不应该作为公益广告。

  记者发现,在“埋儿奉母”的广告插图上,画着一名男子正拿铁锹在树林里挖坑,一个妇人抱着小孩站在一边。这则典故的大致意思为:因为家庭贫穷,丈夫害怕有了儿子后不能侍奉老母亲,于是决定挖坑将儿子活埋。

  记者街头随机采访,观点分为两派。一方认为,杀死一条生命去保全另一条生命,这种做法不仅是错误的,更是触犯法律的。另一方则认为,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孝道上,而不是字面意思,“埋儿奉母是教人们讲孝道,而不是真的把儿子活埋。”

  对于争议,制作单位负责人表示意外。他解释说,选用“二十四孝”是上级领导制定的。公益广告安装单位的负责人致电记者表示,他们准备用其他内容替换。(中安在线)

  “埋儿奉母”实在令人胆战心惊。虽然设置者的本意并不是鼓励大家“埋掉儿子而奉养父母”,但这样机械、盲目地宣扬传统文化,表面上是一种懒政、教条的行为,实质上暴露了文化传承中的诸多误区,那就是良莠不分,甚至于把糟粕当成了精华,甚而至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立起来。

  如今,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传统文化热,一些地方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些当然都值得肯定与鼓励。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类似于这种宣扬“埋儿奉母”的情况并不鲜见:一些偏远农村办起了学习班,“引经据典”地讲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却无视村民的实际需要;一些地方办起了各种各样的讲坛,一味地教育大家“安贫乐道”“淡定从容”,却无视人们的现实困境;一些地方的“国学班”中,让学生一遍遍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却无视孩子们在现代社会的人文需求。

  很显然,这样“弘扬”传统文化,有意无意地掩盖了现代文明。比如说现代理性、契约精神,个体意识的张扬,公共空间的培育。在现代社会,核心价值是平等与自由,但一些地方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时候,却推行“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关上了开放与包容的大门。“埋儿奉母”与现代文明显然格格不入,不但与现代人文精神相悖,而且与现代法治背道而驰。其他如“刻木事亲”“尝粪忧心”“闻雷泣墓”“哭竹生笋”等同样如此,理应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更不要说弘扬了。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历史的、庞杂的文化系统。传统文化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这种发展不一定是直线上升,甚至还走过不少弯路,如先秦文化经过焚书坑儒之后,丧失了很多优秀的成分;儒家文化经过“汉化”之后,也失去了很多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传统文化适应于古老的农耕社会,并且杂糅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在今天看来,自然有一些成分需要扬弃。不过,现在有不少人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把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厚黑学、心计学、实用主义与现代蒙昧主义、庸俗主义、功利主义相结合,只追求结果,而不讲究程序,造成了太多的“不择手段”与“厚廉寡耻”。

  弘扬传统文化,应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如人对自然的敬畏,人对“自我”的省察等,这些都可以弥补现代文明的不足。再比如,对他人的尊重,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等,这些对现代社会也弥足珍贵。我们更应该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如屈原的《天问》,充满了质疑精神,而不是简单的守成乃至封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充满了进取与独立精神,而不是强化依附性人格;再如明代思想家李贽,追求的是“赤子之心”,而不是个体的庸俗化、世俗化。今天,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正是要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做一个大写的人,有血有肉的人,这样才能做自己的主人,也才能做社会和国家的主人。

  进一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讲究法治。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更涌现出无数变法图强的事迹;也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即使是一些“乡规民约”中,在要求人们尽义务的同时,也赋予了个人的各种权利,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才能构成真正的法治精神。因而,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那就是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丰厚的营养。

  欧洲的文艺复兴,其实是打着古希腊、古罗马旗号,重新发现了“人”的可贵,推动了“人”的解放。今天我们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有两个维度:一是现代审视,二是现实观照。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与现代文明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整合与时代进步。 贾梦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