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德孝文化基因·再造一个新山西——范式与走势
——盐湖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
编者按
漫漫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比如德孝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赖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德孝自是其中必有之意。怎么做?盐湖区的德孝文化实践活动让人眼前一亮。两年多来,蕴藏于民众血液之中的德孝文化基因被激活,并赋予当今时代的全新内容,“德政孝行”为人称道并广受追捧。为此本推出长篇报道,相信对各地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会有教益。
价值观缺失,行为失范,是当代中国面临的最大社会问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一呼百应,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并成为行动的一致方向。
如何培育?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本。当全国上下在讨论和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时,运城市盐湖区的德孝文化实践活动让人眼前一亮。
两年多来,当地的德孝实践活动已激发起蕴藏于民族血液之中的德孝文化基因,“德政孝行”迅速成为当地民众争相追捧的主流价值观。
运城市盐湖区,富庶与文明相伴。被誉为“德圣孝祖”的舜帝长期生活于此,其德政孝行浸润、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德孝文化。
时光荏苒。2010年的盐湖区,与此时全国多数地方一样,面临着与德孝文化背道而驰的各种社会问题:笑贫不笑娼、笑廉不笑贪的功利思想呈蔓延之势,对父母不孝、对老人不恭的现象比比皆是,老人倒地扶不扶的讨论更是折射出人性的冷漠……
2010年6月,刚上任盐湖区区委书记的王志峰,便面对着如何举办舜帝祭拜活动的现实诉求,这是多年来盐湖区每年10月都要搞的活动。
新官上任,王志峰对此很重视,找来专家认真研究。在当年的舜帝祭拜活动中,盐湖区提出了“德政千秋,孝行天下”的口号。“这个口号一提出,全市上上下下的干部群众都反映活动有了内涵。”王志峰很高兴,但又生出诸多困惑:“节庆活动只是活动,热热闹闹几天后,一切又归于现实。节庆活动与传统文化怎么才能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
“有心插柳”,却并不知是否能“成荫”。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想法正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路径。
那一年年底,盐湖区提出搞“五进五创”,在全区社区、农村、学校、机关、企业全面开展德孝实践活动。但这一路径真正的着力点,王志峰是在一次下乡调研中“偶遇”的。
2011年,村委会换届选举。“请客送礼、花钱买选票的现象很普遍,甚至还出现过用枪打死人、把棺材抬到现场的极端恶劣情况。选上来的村委会不得民心,平时开个会都召集不起人,有的村还得发现金,不发没人来。”王志峰说,盐湖区有22个乡镇314个村子,他最担心的就是贿选情况的发生。
忧心忡忡的王志峰决定下乡调研。
在车盘村,村委会主任告诉他,村里从2009年开始办了个老年灶。那个老年灶极其简陋:两个小房间,总面积不到100平方米,一间摆着简易的做饭工具,另一间摆着一个沙发、一个茶几,沙发表面斑驳,棉絮也裸露在外。但当时在场的十余个老人却其乐融融。
“快要选举了,村里的干部没有给你们发点钱,给点好处?”心有所忧,王志峰的问题也不离村委会换届。
“没有,送也没用。我已经给儿子媳妇姑娘都打了电话,让他们从外地赶回来,就投我们现在书记村长的票。”
“为什么?”
“他们德行好,知道孝顺老人。这个灶就是他们办的,天天让我吃饱吃好。他俩不干了,谁知道还能不能办下去?”
醍醐灌顶。这是王志峰当时最大的感受,他有些激动:“一张选票就和这一顿饭联系在一起,你孝顺老人,给老百姓办好事,老百姓就选你。德政千秋、孝行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德孝观念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就是这么直观和具象。发挥德孝传统文化的作用,必须让它融入百姓的生活。很快,推广车盘经验,盐湖区于2012年开始,在全区每个乡镇选一个村子搞试点,建一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德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立德行孝是儒学伦理之首,属于实践范畴的哲学。怎么实践?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倡导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党员干部的行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盐湖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实践也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解州镇西元村,张四有兼任村党支书、村委主任,2012年5月,该村在盐湖区首批建起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那一年,西元村每个老人每个月只交60元,经费明显不够,张四有和爱人一个做饭一个端饭,在这里干了一年,一分钱不拿,还经常倒贴。
2013年,西元村的党员干部们、该村所属的解州镇党员干部也都加入起来,轮流到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给老人做一顿饭”。
张良村在当地声名远扬,因为张良不良。当地“大人坏小孩子哈(运城方言,不好的意思)”;上面有领导下来也会绕着张良走,因为上访的人太多了;村子里“道路很烂,晴天是‘洋灰’路,雨天是‘水泥’路”……从民风到环境一片糟。36岁的王军是现任张良村党支书。据说在他之前,张良村共进行过9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有7任村委主任是被告下去的。“张良谁干都不行。”这似乎已成魔咒。
王军一上任,便带头捐钱建老年人食堂:“要照顾好村子里的老人,让外出打工的子女安心工作。我捐2000元,先让咱村的老人吃好。”村里的干部、党员也纷纷捐款。村里扩建广场供老人活动,只请大工,不请小工,先由村干部轮流当小工。
在古代,因为“德政孝行”,舜帝美名远播,无论住到哪儿,老百姓都愿意与其为邻,居住在他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一年成聚(村),两年成邑(城镇),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在盐湖区,村干部带头孝敬老人这一举动,同样显示了价值观被认同的巨大力量。
张良村村民争相掏钱出力:张荣强捐了一套铝合金门窗,任小六捐了厨房的墙面砖,张怀珍捐的防盗门锁,办面粉厂的老板李柏林每月送一袋面,加工粉条的张金红隔三差五送来粉条,经营馍铺的老板杨泽送来了十斤馍,还有村民你100元,他200元,办起了“聚德”餐厅,建起了“众义”厨房。
雷家坡村妇女出去打工,看到村里把自家老人照顾得那么好,便主动当起志愿者,分成3个组,每隔10天轮流到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给老人们洗头、洗脚、剪指甲。
龙居村家家户户办喜事时,先把老人们叫来吃饭,叫添喜。
赤社村青年黄建军、闫凯峰联合村里13名青年,每人捐资300元给全村30位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赠送了一台“随身听”。
……
社会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任何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影响着社会风尚的方向。在盐湖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德政、孝行风气渐盛,干部们威信提高,大受鼓舞,村民们也精神大振,心情舒畅,农村村风温情弥漫、积极向上。
“不是我们本事有多大,而是优秀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我们抓对了事情,适应了群众的需要,才能得到群众的响应。”盐湖区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汇聚起的共识,凝聚起的力量,让王志峰既兴奋又感慨。
不论社会怎样变迁,不论生活怎样多变,不论文化怎样创新,深深积淀于中华民族意识最深层的传统文化基因一旦被激活,便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在盐湖区广大乡镇农村,德孝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迅速蔓延,党风、政风带动民风迅速好转,孝亲敬老的新风尚逐渐形成。
贵家营村村民们种苹果,每年苹果收购时都非常忙,妇女们自愿结合组成“农忙帮工互助组”,并形成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帮工挣下钱,必须拿出一部分给公婆买营养品或衣服,谁做不到这一点,就把她晾在一边。这个约定影响了全村,原来有不孝行为的媳妇悄悄地都变得孝顺了。
张良村村干部扑下身子带领群众铺巷道、整村容、抓产业,村民看到了希望,以前春节唱大戏,村委会摆了500把椅子,戏唱不到一半,椅子会丢大半,现在戏唱完了,椅子不但一把没丢,还被群众自觉摞到一起。
五曹村村民焦雨高上访了几十年,但这两年突然不上访了,还主动编快板、出板报,到老年食堂义务帮灶。“以前我明知道反映的问题无法解决,但看到一些干部不务正业,还高高在上,心里就有气,就想给他们制造些麻烦。”老焦现在成了村里德孝文化建设的积极分子。
老人们也行动起来,奉献余热。他们拿起笤帚,主动承担起村里清扫巷道的任务;他们当起“和事佬”,忙着为年轻人调解纠纷;他们自愿为各家各户写春联,主动为办喜事的家户剪窗花;他们平时还出板报、排家戏,干着各种力所能及的事。
婆媳和睦、家庭和谐、村风淳朴,村民们情绪平和、昂扬上进。道德素质悄然提升,在盐湖区办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村子,你都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强大“正能量”。
“虽然每项政策都思考讨论了很多遍,但成效还是出乎意料。”亲历农村诸多社会问题,负责此项工作的盐湖区委宣传部长黄亚平对农村精神风貌的改变感叹不已。
据统计,盐湖区现在有5000名左右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生活在日间照料中心,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2月底,记者在解州镇西元村见到74岁的介安心时,她脸色红润,精神很好。“两个儿子在外工作,孙子也远在西藏当兵,但有了这个日间照料中心,我过的好得很。”一见到记者,老人便高兴地说起来:“每顿四菜一汤,每天包子、饼子、油饼的换着花样吃,一周不重样,吃得好,心情好,身体也越来越好了。”
每天会和儿孙们通通电话,早饭、午饭在日间照料中心吃,其他时间大家打麻将、下象棋、唠嗑,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平淡又幸福。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共同的精神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践重要,传播和宣传同样重要。盐湖区在举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同时,大张旗鼓地展开了德孝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
近两年来,盐湖区在农村、社区、机关、企业、学校开办了152个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德孝大讲堂,累计授课1000多场次,10万余人次接受了德孝文化思想的教育和熏陶;每年开展“孝顺媳妇”“德政楷模”的评选活动,都制定了实实在在的奖励制度;组建了专业演出团体和基层业余文艺演出团队246支,演出团队随时把党和国家的大事、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孝行善举编成快板、歌曲、戏剧等,常年在农村、社区表演;举办了四届以“德政千秋、孝行天下”为主题的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先后走进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山西大学、北京四中等知名大中学校,传递“德孝圣土”,交流德孝心得;开展了德孝歌曲和微电影征集活动,共征集到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300余部作品,并进行展播,影响范围扩展到了海内外,通过传统媒体和各种新兴媒体传播,使直接间接参与活动的人超过了两亿人次。
为主流价值观造势,盐湖区不遗余力,德孝观念在每个角落都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全区中小学生每周一节德孝课:学校使用自编的校本教材,师生同唱《孝亲敬老》歌,一起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一起讲德孝故事,学习德孝人物,并把学习实践的感受写进德孝作文;每周日有一个 “孝心日”:学生要完成给父母端一杯水,洗一次脚,聊一次天(给父母汇报学校生活),做一件家务,一句亲切的问候的“五个一”孝心作业。
盐湖区现在有450多支志愿者服务队,参与人数达1.8万人。其中最大的一支是“敬老服务团队”,被评为“中国好人”的盐湖区南城办事处退休职工梁香草是队长。据悉,目前该志愿者队伍已经发展到近400人。
建立了党员干部廉政警示教育基地,与监狱仅一墙之隔。基地展厅1800平方米,受教育者在这里能听到一位犯罪的原领导干部同探监的母亲撕心裂肺的对话,教育全区机关干部“勤政为民才是最大的德,廉洁奉公合家欢乐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盐湖区大张旗鼓地抓德孝文化建设,全区人民道德水平不断提升,政务环境不断优化,大大改善了盐湖区的投资环境,提升了盐湖区的对外形象,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之士前来干事创业、投资兴业。
据统计,德孝文化活动开展4年来,盐湖区新上项目和固定资产投入年增长率均在20%以上。全区企业及个体经济总数由2010年的1.69万户增加到2.8万户,仅2013年一年就增加了4000户,增幅23%,而全省这一增幅的平均水平是9%,注册资本金总额也由2010年的124.21亿元增加到199.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由2009年的105亿元增加到186.2亿元;财政总收入由2009年的12.29亿元增加到25.17亿元。
在盐湖区,推崇德孝、孝亲敬老已经从每个人的观念上升为社会的整体价值观,人民群众企盼的社会和谐、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单位融洽的局面正在形成,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精神富足的美好梦想也在一步步实现。
责任编辑:裴芬芬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古今中外名人名典论孝亲敬老
- · 文昌帝君阴騭文
- · 富平县编著《新时期党员干部践行孝道文化》
- · 二十四孝圖之涤亲溺器(完)
- · 二十四孝圖之啮指痛心
- · 二十四孝圖之孝感动天
- · 二十四孝圖之亲尝汤药
- · 二十四孝圖之卖身葬父
- · 二十四孝圖之百里负米
- · 二十四孝圖之埋儿奉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