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名词解释-学馆机构
四.学 馆 机 构
1. 翰林院——官署名。唐代初置,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宋代犹以翰林院勾当官,总领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以至御厨茶酒亦有翰林之称;至于翰林学士供职之所,在唐为学士院,至宋始称翰林学士院。辽以南面官中置翰林院。元代称翰林院兼国史院。明代始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清沿明制设翰林院,掌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所属职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翰林。其在南书房行走者,一般皆为翰林出身,官衔称南书房翰林。
2. 国子监——简称国学。隋炀帝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承其制,也称国子学,为封建帝王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现在北京内城东北安定门有遗址,建于元代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清时增修,今为首都图书馆所在地。
3. 国学——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据《礼记》、《大戴记》及《周礼》载:西周国学盖由前代学制发展而成,分小学和大学。小学在王宫南之左,大学在郊。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小学以书、数为主,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大学有“东序”、“瞽宗”、“成均”、“上庠”、“太学”等名称;又有总名:天子所设者曰“辟雍”,诸侯所设者曰:“頖(泮)宫”。后世国学为京师官学的统称,犹指太学和国子学。
4. 辟雍——亦称“辟廱”、“辟雝”、“璧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东室称“东序”,为学干戈羽籥之所;西室称“瞽宗”,为演习礼仪之所;南室称“成均”,为学乐之所;北室称“上庠”,为学书之所。东汉以后,历代皆设,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之外,均仅为祭祀之所。
5. 东序——亦称“东胶”。西周时期的大学。《礼记·王制》“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郑玄注:《“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西序,虞庠,亦小学也,西序在西郊”。另据清毛奇龄《学校问》,各校名异而实同。
6. 瞽宗——殷代乐人的宗庙和学校。《礼记·明堂位》:“瞽宗,殷学也”。西周时为大学,亦称“西学”或“西雍”。
7. 成均——西周的大学。《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或谓西周前已有。《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引董仲舒四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唐高宗时,曾改国子监曰“成均监”,故后人亦有称“国子监”为“成均”者。
8. 上庠——西周的大学。传说起源于虞舜时代。《礼记》:“礼在“瞽宗”,书在“上庠”,(《文王世子》篇):“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王制》篇)郑玄云:“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下庠为小学,在城内王宫之东。清毛奇龄《学校问》认为,上庠、下庠实为一学,但有上、下堂之分。
9. 国子学——中国古帝王时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始设,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设监领学。明、清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改设学部,遂废。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与太学,名称虽异,历代制度亦有变化,但俱为最高学府。惟当两者并设时,国子学之教育对象乃属于更高级统治者之子弟。
10. 太学——中国古代大学。其名始于西周,《大戴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设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太学建立之始。东汉大发展,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均设,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1. 四门学——中国古代的中央学官。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7年),创立四门小学,初设于京师四门,后于太学同在一处。隋唐四门学为大学程度,隶国子(寺)监,传播儒家经典,性质于国子学、太学相同,惟学生家庭官品较低。北宋亦设,旋废。
12. 三学——唐代对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合称。《新唐书·儒学传序》:“广学舍千二百区,三学益生员,并置书算二学,皆有博士。”宋代把太学再分为外、内、上三舍,也叫三学。《宋史·职官志五》:“熙宁初,广阔黉舍分为三学,增置生徒总二千八百人。”
13. 学士院——官署名。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玄宗为安置文学侍从官而设,直属于皇帝。供职者称翰林学士,负责起草任免将相等的机密诏令,并备咨询要政。宋代遂称翰林学士院,其地位职掌均与唐代略同。因地在宫禁,待遇优异,号称“玉署”、“玉堂”。元代称翰林国史院,又曾别置“奎章阁”学士院。明清始废学士院之名,称“翰林院”。
14. 三舍——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定三舍法,分太学为三舍:上舍、内舍、外舍。也叫三学。初入学为外舍,由外舍升内舍,由内舍升上舍。最后按照科举考试法,分别规定出身并授以官职。《宋史·选举志三》:“崇宁建辟雍于郊,以处贡生,而三舍考选法,乃遍天下。”
15. 书院——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校类型。创始于唐代。(公元718年),设立正修书院,十三年改称集贤殿书院,置学士,掌校勘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备顾问应对。后亦有名为精舍的,如善福精舍等。大顺中,江州陈氏立东佳书堂,亦称义门书院,供子弟修学。贞元中,李渤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南唐时就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庐山国学。后改称白鹿洞书院。宋代由于官府奖励,书院大兴。白鹿之外,新建石鼓、嵩阳、应天府、岳麓、丽正、象山等著名书院十余所。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多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不少知名学者讲学其中,研习儒家经籍,形成不同学派的争鸣。元代增至二百余所,路、州、府皆设。在官府控制下,渐流行为科举的预习场所。明代由于在讲学中议论明政,屡遭禁毁。清代发展至数千所,多以应举为目的。惟阮元所创诂经精舍、学海堂 (亦书院类型),不为科举业,倡为朴学。清末,废科举,改书院为学堂。
16. 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生的场所。清代贡院通常建立于城内东南方。大门正中悬“贡院”匾,大门内有龙门,再进为外帘,至公堂后再进有门,入门为内帘。贡院两旁建号社,以供应试者居住,北京及大省凡万余间。小省则数千间。以数十间至百间为一列,形如长巷,每巷用《千字文》编列号数(如天字第几号)。应试者入内即封号栅,俟交卷日方开。贡院外墙铺以荆棘,故此贡院亦称“棘闱”。
17. 书学——中国古时专习书法的学校。西晋荀勖领秘书监,于监中立书博士,设弟子员学习书法。隋开皇初,于国子寺设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书学生四十人。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于国子监设书学院博士二人,助教一人,典学二人,书学生三十人。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亦设,大观四年(1110年)并入翰林院书艺局。
18. 学校——起源于奴隶社会。中国古代的学校,据《孟子》所载:“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在开始产生时,往往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其后的学校,一般称为学。清末兴办近代教育,在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中称为“学堂”。1912年的学制中改称学校。
19. 学堂——即学校。西汉景帝末年,文翁为蜀郡守,提倡教化,建学宫以教育下县子弟,称“文翁学堂。”《汉书·文翁传》颜师古注:“文翁学堂于今犹在益州城(今成都)内。”学堂之名自此始(参见翟灏,《通俗篇》卷七:“文学”)。清末统称新式学校为学堂,辛亥革命后改称学校。
20. 乡学——西周乡(地方)遂设立的学校。《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郑玄注:“术当为遂,声之误也。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门侧之堂谓之塾。周礼五百家为党,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党属于乡,遂在远郊之外。”《文献通考·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皆乡学也。”毛奇龄《学校问》综考《周礼》、《礼记》,认为乡学有四:“家塾、党庠、州序、乡校。”后世因称地方所办的学校为乡校。
21.义塾、义学——中国旧时的一种免费启蒙教育机构。经费主要来源于地租、官款或地方公款。清代普遍设立,民国废除。
22. 乡塾——旧时乡间办的学校。任昉《齐明帝谥议》:“岩廊有搢绅之谈,乡塾无横议之士。”
23. 私塾——亦称“书塾”、“学塾”、“塾馆”等。中国旧时私人办理的学校。一般为初级教育。有塾师自设的学馆,有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也有以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举办的“义塾”(免缴学费)。一般只有一位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教材及学习年限不定。
24. 私学——中国历代私人开办的学校。西周以前,学在官府。春秋时官学衰废,始开私人讲学之风。战国时大盛。汉以后,成为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5. 学馆——教读的书馆,类似后代的私塾。《北史·景穆十二王传》:“乃置学馆于私第,集群从子弟,昼夜讲读。并给衣食,于诸子同。”
26. 书馆——汉代的蒙学。属私学。王国维《汉魏博士考》:“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其书用《仓颉》、《凡将》、《急救》、《元尚》诸篇;其旨在使学童识字习字。”
27. 頖(泮)宫——由西周时期的诸侯所设立的古代学堂。在学宫前有水池,状如半月形。《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毛传:“泮水,泮宫之水也。天子辟雍,诸侯泮宫。”郑玄注:“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西周时由天子所设立的学校为“辟雍”)。
28. 学宫——指学舍。《汉书·何武传》:“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 又旧指各府、县的孔庙,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
29. 南监、北监——明代国子监分设于南京、北京两处称南监、北监。以应试者多为监生,故此南北两京之乡试也称南闱、北闱。清初南监取消,只保留北监。
30. 南宫——宋代皇室子弟的学塾。《宋史·职官志》:“咸平初,遂命诸王府官,分兼南北宅教授。南宫者,太祖、太宗诸王之子孙处之,所谓睦亲宅也。”
31.黉宫——古时学校。
因水平有限,如发现不足和讹误,敬请纠正并赐教。
编者:山东桓台新城王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毓棠 二零一三年春节之际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中国古代军队里的官职
- ·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 · 感恩母亲节祝普天下王氏母亲节日快乐!
- · “王”字的造字本义考
- · 年岁别称与寿称
- · 列祖列宗生平简介
- · 明朝皇帝列表
- · 科举名词解释-科考功名及生员名词
- ·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
- ·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王姓多半有贵族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