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科举名词解释
前 言
帝王时代的仕宦途径,主要是靠科举考试进行选取人才,据天启《新城县志》及康熙《新城县志》载:“君子得时则驾,风虎云龙,虽运气哉,亦自所树立也。国家重制科之选,喉舌卿二,下至郡邑,岂异人任。明经高等,实古里选遗意。桓桓纠纠,干城赖之。入资助边,卜式足术已”。
另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1年)《重修新城县志》载:“汉唐以降,志选举者,皆以科目当之矣。夫士夫所异於恒流与恒流之景仰士夫者,固别有在,岂以一时浮云富贵相夸侈瞇朦哉。后世即以科目为选举”。“其设科自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开始,唐宋以后因之,至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诏停。”
科举制度已废止百余年,当今社会中大多数人对其制度的出处由来模糊,本人特此多方查阅相关资料,将其有关的词语搜集积累、整理汇编成册,以便对不甚了解者,能有所帮助。为方便查找,现按其性质分为四部分加以解释,一曰:科举制度;二曰:科考功名与生员;三曰:学官;四曰:学馆机构。
但因水平所限,编纂中谬误难免,敬请有识之士、专家、学者不吝赐教,余不胜感激。
编纂者:王毓棠 二零一三年春节之际
一. 科举制度名词
1. 世官制——世代传袭的官职。自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官吏都是世袭的,贵族子弟先须经过严格挑选即可承袭父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学求进的积极性,导致官学衰落:“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公羊传·隐公三年》:“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尹氏何?贬。曷为贬?讥世卿,世卿非礼也。”何休注:“世卿者,父死子继也”。
2. 察举制——是秦汉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是由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始于汉武帝时,其主要科目以孝廉、茂才艺、贤良文学、秀才等名目推荐给中央核授官职,为汉代的重要出仕途径。此较“世卿世禄”乃一大进步。但受荐者毕竟是少数,加之官僚营私舞弊,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及“上品无寒门”等积弊。
3. 九品中正制——九品,古代官吏的等级。始于魏晋时,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分九等;北魏时每品各分正、从,第四品起正、从品又各分上、下阶,共为三十等;唐宋文职与北魏同,武职自三品起即分上、下。隋及元、明、清保留正、从品,而无上、下阶之称,共分十八等,文武职并同。九品中正制即为世官世卿,子袭父职代代相传。
4. 科举制——隋朝以后各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为世袭垄断的“九品中正制”,於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幹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武则天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其有皇帝特诏举行者称制科。诸科之中惟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度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废除。
5.科第——评定科别和等第,是汉代选拔、考核官吏的一种制度。《汉书·元帝记》“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诏丞相、御史举贡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寺以此为科第郎、从官”。颜师古注:“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现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以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6. 科目——指隋唐以来分科选拔官吏的名目。顾炎武《日知录·科目》:“唐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曰制举,······见于史者凡五十余科,故谓之科目。“宋代分科较少,明、清虽只设进士一科,仍沿旧制。
7. 制举——帝王时代以制科取士的一系列选举制度。
8. 制科——各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由皇帝称制诏提出问题,亲自策问,始于西汉。王应麟《玉海》指出唐代制举有五十九科,其中较重要的制科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对录取者授予官职。宋代制举科目不多,废止无常,高宗以后设博学宏词科。清代亦曾沿设,另有孝廉方正科、经济特科等。
9. 秋闱——明清科举制度。每三年的秋季,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即“乡试”。因在秋季举行,又称“秋试”。由朝廷派出正副主考官主持,录取者称“举人”。
10. 春闱——唐宋礼部试士,在春季举行,故称。朱庆馀《上宣州沈大夫》诗:“时清犹望领春闱”。明、清会试亦在春季举行,故称“春闱”或“春试”。
11.科考——亦称:“岁考”、“岁试”。清代各省学政巡回所属地区举行的考试。凡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皆须应“岁考”。清初定为六等黜陟法,一、二等与三等前者有赏,四等以下有罚或黜革。道光后稍宽,仅列一、二、三等,列四等者甚少。科考合格的生员才能应本省的“乡试”。
12. 大比——隋、唐后泛指科举考试。白行简《李姓传》:“其年过大比,诏征四方之隽,生员应直言极谏科,策名第一。”明、清两代特称乡试为“大比”。每隔三年举行一次,各府、州、县学的应试者齐集省城,由朝廷派官主考。录取者称“举人”。
13.科甲——汉唐取士有甲、乙等科,《汉书·萧望之传》谓望之于宣帝时射策甲科为郎中,乙科者为太子舍人,丙科者补文学掌故。唐制,进士有甲、乙科,以所试时务策与帖经多少为别,而实际上仅有乙科。后世因科举为科甲。经科举考试录取者称为科甲出身。
14. 应举——参加科举考试。白居易《自劝》诗:“忆昔羁贫应举年,脱衣典酒曲江边。”明、清称应乡试为“应举”。
15. 大考——清制,凡翰林出身之官,詹事府少詹士以下,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下,每十年左右临时宣布召集考试,不许规避请假,名为大考。考试结果,最优者予以特别升擢,往往自七品 超升四品,劣等分别罚俸、降调、休致、罢斥。
16. 乡贡——唐代由州、县选出来应科举的士子。《新唐书·选举志》:“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诏曰制举”。
17.童试——明、清时代的学校,是科举的必由之路。未取得生员资格的读书人,不能参加科举的乡试、会试和殿试。童生要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必须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这一系列的考试,总称为童试。县试有各县的知县主持,通常在二月。被录取后方可参加府试,头名为县案首。院试最关键,由学政主持,头名称院案首,合格者称秀才、庠生。
18. 县试——清代由各县县官主持的考试。试期多在二月。要取得出身的童生,向本县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并取得本县廪生保结方得参加考试。约考五场,各场分别试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事实上第一场录取后既有参加上级府试的资格。
19. 府试——清代由各府主持的考试。经县试录取的童生方得参加管辖该县的府(或直隶州、厅)试。试期多在四月,报名、履历、保结、场期等与“县试”略同。
20. 院试——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已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可参加院试。以学政称提督学院,故名院试,又以旧制称提学道,故亦沿称道试。报名等手续与府县试略同。学政于驻在地考试就近的府县;其余各府,则依次分期按临考试。正场一场,复试一场,揭晓名为出案。录取者即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
20.1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南北直隶(京城)和各布政司(各省省城)驻地举行的省级地方考试。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蔭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录科、录遗考试合格者均可应考。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在八月,分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五、十二、十五日进行。主持乡考的有主考一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还有受卷、弥封、誉录、对读、巡绰监门、搜检官员等。考中的称为举人。
21.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举行的考试。凡各省的乡试考中者(即举人)皆可送礼部参加会试。逢丑、辰、戌、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考期初在二月,乾隆时改在三月,分三场进行,每场三日,三月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为第二场,十五日为第三场。前一日点名入场,后一日交卷放出,其入场搜检、座号编排、试卷格式、受卷、弥封、誉录、对读与乡试同。会试前一日由皇帝钦定, 在四月十三日放榜,称“杏榜”,考中者称贡士。
22. 殿试——科举制度中是继乡试、会试之后最高一级的考试。对会试取录的贡士,在殿廷上由皇帝亲发主持策问的考试,也叫“廷试”。其制始于宋太平八年(公元 983年),考中者分为三甲。以后各朝代皆沿用之。明、清殿试时间在会试后一个月,本在三月,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时改在四月,定为四月二十一日举行,地点初在天安门外,后改在保和殿,殿试在会试的当年举行,应试者为会试中式的贡士,只对务策一道,限一日交卷,次日试卷,又次日放榜。
23.蟾宫——科举时称登科为蟾宫折桂。李中《送黄秀才》诗:“蟾宫须展志,鱼艇莫牵心。”
24. 折桂——《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以“折桂”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诗:“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25. 鳌头——唐、宋时皇帝殿前陛阶上镌有巨鳌,翰林学士、承旨等官朝见皇帝时立于陛阶的正中,故称入翰林院为“上鳌头”。江休复《江邻幾杂志》:“刘子仪侍郎三入翰林,意望入两府,颇不怿。诗云:‘蟠桃三窃成何事,上尽鳌头迹转孤。’”文莹《玉壶清话》卷二:“李瀚及第于和凝相榜下,后与座主同任学士。会凝作相,瀚为承旨,适当批诏,次日于玉堂辄开和相旧阁,悉取图书器玩,留一诗于榻,携之尽去。云:‘座主登庸归凤阁,门生批诏立鳌头。’”后亦称状元及第为独占鳌头。
26. 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进士榜,因用黄绒书写,故称“甲”,亦称“金榜”。考中进士称“金榜题名”。郑谷《赠杨夔》诗:“看取年年金榜上,几人才气似扬雄”
27. 背榜——科举时代考试名次居榜末。俞樾《茶香室丛钞》卷七“担榜状元”:“宋赵升《朝野类要》云:‘第五甲末名为担榜状元’。按今有背榜之称,背伏与担荷,其义一也”。
28. 同科——科举时代,称同届考中的人。多指乡、会试之同榜者。王安石《酬冲卿见别》诗:“同官同齿复同科”。
29. 科名——科举制度中经乡试、会试录取之称。
30. 科场——科举考试的场所。《宋史·选举制一》:“太宗即位,思振淹滞,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李觏《送王都曹》诗:“高文健笔科场手,白发青衫宦路人。”
31. 棘院、棘闱——科举时代的试院。为了防止考试时传递作弊,围墙上都插棘枝,使人不能爬越,故称棘院或棘闱。刘铣《中秋留故居兄弟对月》诗:“棘院功名风雨过,柴门兄弟月偏多”》。
32. 南闱、北闱——明代礼部会试的考房称“礼闱”。洪熙元年,南人、北人分房取中,名额有定,谓之南闱、北闱。宣德、正统年间,又分南、北、中闱。南京的应天乡试贡院亦称“南闱”,北京的顺天乡试贡院亦称“北闱”; 清代江南乡试、江北乡试也统称“南闱、北闱”。
33. 闱墨——闱,试院;墨,试卷。清代每届乡试、会试的试卷,有礼部选定录取的文章,编织成书,名为“闱墨”,别称试录。《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康熙九年议准:嗣后每年乡、会试卷,礼部选其文字中程者,刊刻成帙,颁行天下。一应坊间私刻,严行禁止。”又:“三十二年复准,刊刻闱墨,务照原卷,若考官不照原卷刊刻者,交部议处”。
34. 试帖——帖为唐代考明经科所用的一种试卷,卷上抄录一段经文,另用他纸覆在上面,中开一行,显露字句,考试者即据以补上下文。“试帖”即指这种考试。《新唐书·选举志一》:“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35. 试录——明代乡、会试的试卷,由考官选定后,编刻成书,也称为程文。清代沿之,别称“闱墨”。
36. 程文——科举考试时作为示范的文章。《金史·选举志》:“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诏考试词赋,官各作程文一道,示为举人之式”。明代刊刻之试录,也称“程文”。
37. 试帖诗——诗体名。也称“赋得体”。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故又称“应试帖”。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清代“试帖诗”限制尤严。旧时文人平时也有用此体来做诗的。
38. 散馆——清制,翰林院庶吉士经过一定年限举行甄别考试之称。进士经殿试后,除一甲三名分别授修撰及编修外,其余一部分选为庶吉士的都有特派的翰林官教习,通常在三年后考试优等者,原为二甲进士者授编修,原为三甲进士者授检讨,次者,改任各部主事或知县。因翰林官相当于唐宋的馆职,又庶吉士学习之地称庶常馆,故学习期满称为散官,而留充编修、检讨的称为留馆。
39.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亦称“学校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中国近代学制始于清末,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公布壬寅学制;1904年公布并推行癸卯学制,1922年又公布壬戌学制。
40. 科场案——清政府严办科举考试舞弊的案件,以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丁酉科乡试的顺天、江南两案为最著。清初科举,考生多贿赂权贵,买通考官,以得录取。顺治十四年,清政府为巩固其政府的统治政权,加强对汉族地主、知识分子的控制,对顺天、江南等地的舞弊案严加查究,凡牵涉的考官、举人等多被处死和流徙,家产籍没。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戊午科顺天乡试案亦为科场之一大案,余则屡见不鲜。
因水平所限,编纂中谬误难免,敬请有识之士、专家、学者不吝赐教,余不胜感激。
编纂者:山东桓台新城王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毓棠 二零一三年春节之际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中国古代军队里的官职
- ·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 · 感恩母亲节祝普天下王氏母亲节日快乐!
- · “王”字的造字本义考
- · 年岁别称与寿称
- · 列祖列宗生平简介
- · 明朝皇帝列表
- · 科举名词解释-科考功名及生员名词
- ·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
- ·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王姓多半有贵族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