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云南嵩明百年“戏窝子”唱遍村头街尾 成滇戏传承者

2014-07-28 09:35:03来源:昆明日报

打印 字号: T|T

   小街“戏窝子”演出《铡美案》。

 

  嵩明花灯名角献艺。

 嵩明是云南花灯的流行地之一,也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源远流长。“十个嵩明人,九个会唱灯”。在坊间,嵩明人自发组团约唱,或三五人、或十几二十人。找一块空地,或村头亦或街尾,摆好家什,一幕幕滇剧便徐徐上演。朝夕间,这样的“戏窝子”已然经历数百年,生生不息,成为了嵩明坊间一道深雕铭烙的风景。

 

 “戏窝子”日夜不绝

 “戏窝子”在嵩明到处都是,大到县城,小到村委会,每天茶余饭后,角儿们都在演绎着不同的精彩。滇戏是“戏窝子”最为迷恋的剧种。街头巷尾流传着这样的彦语:“男人会唱滇剧,家中万事顺利。女人会唱滇剧,养儿育女成大器。”

 “在嵩明,每个村委会都有‘戏窝子’,有的还不止一个。”嵩明县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嵩明如今的“戏窝子”已经有上百个,每天都很活跃,是一支颇具特色的文化力量,毫不夸张地说,嵩明人既是“戏窝子”的创建者,更是不离不弃的追随者和传承者。小街镇是嵩明“戏窝子”的典型代表,集镇圆通寺就是当地名声赫赫的民间艺术团驻地。时逢仲夏的中午,记者赶上了一出好戏,名角邓会仙饰演的秦香莲和李学秧饰演的陈世美正在台上投入地演着。秦香莲碎碎步和着长长的水袖,一步一步盈盈轻踱,怨从中来。因为是中午,百姓们都忙完了手里的活计,回家吃饭,所以观众不是很多,要是在午后或者节庆日,早已是人山人海。

 “唱戏不分时间,得空就会哼几句。”小街民间艺术团名誉团长夏长寿一边指挥着大家排练一边向记者介绍,平日里,大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剧中角色聚拢在一起,交流、排练。从去年底到现在,艺术团正规的演出已经有37场。黑脸包公的长髯,秦香莲、陈世美的服饰,配乐鼓,静静地躺在墙角,只有正式演出,它们才会被派上用场。“没有特殊情况,每天晚上7点到10点,我们都会集中排练。”艺术团年纪最大的73岁老人李学光说,每年的年初至十五,是最忙的时候,每天的重点都是演出,年关的精彩是一年的头等大事。

 

 唱不尽的清乾风

 嵩明“戏窝子”的演出由来已久,虽然是民间,但很多曲目都传承了传统文化里的名曲、名剧。

 据当地人追忆,小街的戏班子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经成立,当时的滇剧被称为“龙纳班”,班头是名噪一时的陈壮图、陈调阳、陈树芳。演出的场所主要在庙会。平日,龙纳班三三两两到茶馆搞点清唱,人们给它取名叫“板凳戏”。逢年过节的时候,戏班集中排练公演,十分活跃,小街演唱滇戏蔚然成风。当地花灯传承人李文宝说:“清乾时期,逢农历二月十八日灵官庙庙会,戏班还特地从省城请专业的滇剧班来,连唱五天五夜,搞得整个庙会方圆百里盛况空前。”

 从演出的剧目上看,如今《铡美案》、《穆桂英挂帅》、《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统名剧依然十分走俏,仍是“戏窝子”的重点演出剧目。而且很多的唱腔、演式也都保留着清乾风格。民国年间,嵩明花灯开始繁盛,《王氏挑水》、《大放羊》、《小放羊》等不断传唱。其中《哑巴配》和花灯歌舞戏《破四门》是嵩明花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在嵩明杨桥、牛栏江等地,“戏窝子”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剧目,只要有人唱就有人围观,乐呵的观众一拨一拨,粉丝们耳濡目染,都能合上几句。身临其境,会让人感觉时光逆流,仿佛回到了穿长衫的年代,沏一壶清茶,享尽滇剧、花灯里的各式人生。县城里,每个大大小小的广场都有“唱灯人”,花灯爱好者们还自发形成了“唱灯”一条街,形成了“男女老少都会唱,小伙、媳妇都会崴”的热闹景象,“戏窝子”无处不在。

 

 “戏窝子”的困扰

 “戏窝子”是嵩明最大、最火的民间大舞台,曾在滇剧的鼎盛时期唱红嵩明。如今,加入很多“现代味道”之后,挑战和困难渐渐而来,是羁绊还是激励?嵩明“戏窝子”的传承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以嵩明小街民间艺术团为例,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27场不分昼夜的演出,从不间断。观众达到了49000多人。小街艺术团在嵩明一枝独秀,是深受观众喜爱的本乡本土“戏窝子”。艺术团还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嵩明首创了花灯滇剧进校园,将特有的文化带进嵩明县四中、嘉玲小学。艺术团及其演出被观众认为是“上档次、上品位、上水平的业余文艺团队。”艺术团的汪澄分析,观众的赞誉声越高,演职人员的压力就越大。

 现在,艺术团的演职人员是喜忧并存。喜的是“戏窝子”社会效益显著,忧的是后继人才较少,舞台、道具演员服装购置、更新,村组干部和百姓文化素养及文化认同感需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不断困扰。

 嵩明“戏窝子”演出的滇剧《秦香莲》曾名震云南,从县城到乡镇驻嵩厂矿,连续的公演,座无虚席。难得一见的兄妹五人同台唱花灯至今让乡民记忆犹新。从辉煌中走来,如今的嵩明“戏窝子”在县城广场、村委会随处可见。如何传承、保护和发扬,成为了当地民间和政府共同面对的课题。上百个“戏窝子”,百年驻唱坊间,精彩还在继续。

 嵩明仲夏时节闹花灯

 自年初开始筹备,历经5个多月组织曲目创作、舞蹈编排、教学光盘录制、培训推广的嵩明县第二届“乔华杯”花灯广场舞推广比赛初赛,于日前拉开帷幕。

 来自机关单位、嵩阳街道、杨林镇、小街镇、牛栏江镇5个赛区的73支参赛队、近3000名选手参加了比赛,吸引了近万名观众前来观看。经过紧张的角逐,牛栏江海潮村委会黑山村、小街阿古龙、杨林官渡社区、嵩阳街道办、县教育局等18支代表队脱颖而出,将参加8月8日在县城兰茂广举办的嵩明县第二届“乔华杯”花灯广场舞决赛。

 嵩明县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嵩明素有“花灯之乡”的美誉,为弘扬嵩明传统文化精粹,进一步推广嵩明传统花灯文化,掀起全民健身运动热潮, 2013年嵩明县举办了首届花灯广场舞推广比赛活动,并取得了喜人成绩。现在的嵩明,学跳花灯广场舞已然成为了一种新的健身时尚,十分热闹。

 据悉,在嵩明县委、政府的大力推进下,此次大赛推广的2首花灯广场舞原创曲目为《我在嵩明等你来》和《大家都来把舞跳》,由县文产办牵头,特邀省花灯剧作家黄自廉老师作词,嵩明县民族民间音乐协会会长、嵩明花灯音乐传承人杨文平老师作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嵩明花灯歌舞传承人李国琼老师编舞,曲目融合了嵩明传统花灯特色和现代流行元素,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舞蹈动作灵动流畅,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世界王氏网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