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职场:从职场看一个学生教育的成败
原标题:学校与职场:从职场看一个学生教育的成败
本书简介:作者以大量实例,结合多年国际教育工作的经验心得,向广大家长和学生提供了高效实用的教育策略和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案。作者不回避目前教育的困境和现实,实事求是地提供解决办法。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
“多年功利教育的辛勤培养,我一路顺当地走过来,发现完全的上当。我在成功地通过了一次次考试后,最终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通过这些占据人生的考试,这个所谓的优秀学生,只是在不停地让自己去符合那个‘优秀’的外在标准来麻痹自己的虚荣心,而自己,那个真正的自己却一直没有存在过,没有发育过。年年得奖学金的清华毕业生的我,最后是这么一个怪物: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生活是什么,会解各式各样的方程,却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惑,硕士博士的路就在眼前,可是不知道还应不应该这样走下去,这状态难道就是我的追求?一个智商还不错的人努力多年就变成这样?”一名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的感言
1.博士学历月薪2000
回头看看前20年的历史,你会惊讶于中国人力市场变幻的诡异。它以平均7~8年,甚至更短的周期进行变化,其速度超越了一轮教育周期,快得超乎人们的想象。当一批批年轻的毕业生挥舞着各色漂亮文凭,满脸期待地走向职场的时候,职场却彻底撕去伪装,冷漠地告诉年轻人们:对不起,你不再被稀罕,你的前途不再被保障。
学历用途的历史规律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本科生处于非常抢手的快乐时光。在那个年代里,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众多单位竞相聘用他们。于是,父母们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让孩子考上大学,认为只要能拿到了大学文凭,就可以出人头地。但是数年以后情况突变,大学生不再是被追捧的对象,工作分配机会非常少,曾经的辉煌日子一去不返。他们不得不放下架子,四处奔波寻找出路。
20世纪90年代末,海归十分抢手,职场对他们的需求进入鼎盛时期。当时的中国职场认为海归都是受过西方先进教育的知识分子,好像不支付高薪就对不起他们似的。很多公司甚至提供一些不必要的职位,就是为了留住前来应聘的海归。于是,中国大陆掀起了一阵出国留学的热潮。但进入21世纪后,海归的无限风光已经不再,不但好工作难找,许多人甚至找不到工作,因此还得到了一个颇有讽刺意味的名称——海带(待)。
当普通大学生和普通海归的风光皆成明日黄花时,大家又觉得名牌大学和更高学历的学生会比较吃香。于是新的追捧点出现了,国人又开始一窝蜂地跑名校、看排名、考研读博,以为这是未来幸福生活的保证。这个热点被追捧至今。
但是且慢,回头看看前20年的历史,你会惊讶于中国人力市场变幻的诡异。它以平均7~8年,甚至更短的周期进行变化,其速度超越了一轮教育周期,快得超乎人们的想象。当一批批年轻的毕业生挥舞着各色漂亮文凭,满脸期待地走向职场的时候,职场却彻底撕去伪装,冷漠地告诉年轻人们:对不起,你不再被稀罕,你的前途不再被保障。曾经风光无限的本科大学生不再抢手,曾经红极一时的海归沦落凡尘,到了今天,无论是高学历和还是名牌大学文凭都无法逃离职场规律下的无奈结局。
极速褪色的“名牌文凭和高学历”光环
久远银海集团总裁在面试一个博士生的时候,很不客气地给他开出了2000元的月薪。道理很简单,刚毕业的学生,即使是博士,也不可能担当大任,虽然月薪只有2000元,却有的是本科生和硕士生在排队等着,而且他们很可能比博士生更踏实勤快,给这个博士生2000元已经是上限了。
湖北《楚天金报》曾报道,不少大学生竟然应聘城管,尽管他们中有的拥有英语8级证书,有的是名牌大学本科生,有的是硕士生,却做着“行走江城街头,整治占道经营”的工作。而这些高学历城管也表示,“现实和梦想差距很大……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该报道被广泛转载,引起了人才是否被浪费的热议。但凭心而论,对于今天为数众多的名牌和高学历大学生来说,城管已经是一份相当好的工作了。
2011年12月,各大媒体均转载了《信息时报》的一则报道:在广东教育厅主办的面向硕士生的招聘会上,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生只能找到月入1500~2000元左右的工作。根据应聘者的反映,很多即使在三甲医院工作了快两年的硕士生,收入也不比这高多少。此报道一出,在网上引起了大众的讨论,均哀叹即使有“名校+硕士”的学历,薪资收入也难再有保证了。
从2010年开始,月薪税后2000元,很多企业都招不到农民工,甚至开到3000元都未必能招到好工人。而大量应届名牌大学生,却连这样的收入也无法保证。对于“博士和硕士拿本科生的工资上班,名牌本科生工资不如技校学生”的社会现象,大众更是习以为常了。正如曾任南京大学副院长的苟少华教授所说,在几年前,很多名牌大学生只考虑月薪至少在2500~3000元以上的工作,现在就算是月薪2000元以下的工作也有不少名校生去抢着干了。
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两年春节都出现了大学生“恐归”的现象。他们中的许多人正是那些从小成绩优秀,最后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担负了太多期望的他们,却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因为害怕被人看不起,宁愿选择孤独地留在外地过年,也不回家。
继农民工和下岗职工之后,受过高等教育的“蚁族”也被市场毫不客气地定义为了弱势群体。其中不乏名牌大学生。根据《中国蚁族生存报告》,在2009年的“蚁族”群体里,毕业于国内“211工程大学”的学生已经达到了10%,到了2010年,这个比例直线上升到近30%,几乎每三个“蚁族”成员里就有一个名牌大学生。根据趋势,这个比例必然还会持续升高。
种种案例说明,即使有高学历和名牌大学的文凭,也无法逃过中国人力市场的诡异规律。在今天的招聘会上,多少名牌大学生、硕士和博士生仍然一无所获。我们可以看到,名牌文凭和高学历的职场“牛市”已一去不返,进入了“跌跌不休”的“熊市”,而且根据中国职场的一贯规律,这是一个再也不会回头的“熊市”。
2.有名牌文凭的人很多,能真正可用的人太少
中国人力市场供需两面都很大,却互相脱节。每年众多名牌大学生、名牌海归和大量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离校,开始寻找工作,但他们缺乏在人力市场中需要的实际竞争力,能胜任职位工作的人很少,空有其名的很多。市场需要的是有用的人,而我们给予的却只是有文凭的人。
中国职场特色:名牌学历过多,可用之人奇缺
不少经济学家说,中国很特殊,许多国外成熟的市场理论到了中国就会变样。这个说法,用到中国的人力市场上也同样恰当。一般来说,一个产品在同一个市场上,或者是供不应求,或者是供过于求,二者只能有其一。而中国人力市场偏偏可以两者皆有,同时存在。
世界王氏网转载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