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古代曾指学习医学病理的学生
原标题:“医生”在古代曾指学习医学病理的学生
在古代,“医生”一词,没有现在的医生之义,它是指在医科大学上学的学生。
据《新唐书》记载,唐朝武德年间(618年至626年),唐高祖李渊在京城长安创办了历史上第一所医科大学——医学,直属太医署。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又在全国各州府设立医科大学,这样唐代的医科大学从上到下,已经初具规模了。
医学学校的学生有医生、有针生、有按摩生、有咒禁生、有药园生,其中的“医生”,就是学习医学病理的学生。《唐六典·太医署》:“医生四十人,典学二人。”李林甫注:“后周医正有医生三百人,隋太医有生一百二十人,皇朝置四十人。”还有《元典章·礼部五·医学》:“各处有司广设学校,为医师者,命一通晓经书良医主之,集后进医生讲习《素问》、《难经》、仲景、叔和脉诀之类。”这里的“医生”都是医科大学——医学里的学生。
既然“医生”是医科大学的学生,那古代的医生又称什么呢?
在古代,人们对医生最多的称呼就是“大夫”和“郎中”,其实这两个称呼都是对朝廷官员的称呼。古代以官职称呼人是一种习惯,再加上古代人本来就非常尊重医生,所以用官职称呼医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夷坚志》:“张二大夫者,京师医家。”《东京梦华录》:“银孩儿栢郎中家。”等等,这样的称呼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在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范仲淹将“良将”和“良医”两个抱负并称,也说明古代对医学的重视程度和对医生的尊重程度。同时这也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语的来历。
有人说我国的“医生”一词是19世纪末从日本明治维新时“引进”过来的,这当属无稽之谈。我国古代虽然把医生尊称为“大夫”或“郎中”,但同时也有“医生”一词出现,范成大《书事》诗之二中就有这样的诗句:“门外虽无车辙,医生卜叟犹来。”还有《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以后,王氏的病渐渐重将起来。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并不见效。”这里的“医生”与我们现在说的医生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指“掌握医药卫生知识进行疾病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了。
至于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医师”一词,我国出现得更早,它比“医生”一词还早一千多年。《周礼·天官·医师》:“医师,掌医之政令。”《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便唤医师寻妙药,即求方术拟案(安)魂。”当然这里的“医师”都是“执掌医务的官员”的意思。但在汉应劭《风俗通·穷通·司徒中山祝恬》中:“诸生曰:‘今君所苦沉结,困无医师,闻汲令好事,欲往语之。’”以及宋梅尧臣《闻刁景纯侍女疟已》诗:“医师尤饮食,冷滑滞在脾。”等,这里的“医师”就是如今医生的意思了。
古代的“医生”一词,成为现在的医生之义,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它与“医师”一词的用法一样,是把中国古代早已存在的名词,慢慢赋予了新的含义。
世界王氏网转载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