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为唐三大贸易港口之一 碑文载海外贸易内容
陈静介绍闽王祠内德政碑
德政碑
“公名审知,姓王氏,琅琊人也。其胙土命氏,疏源演派,代济其美,史不绝书……”7日上午,位于鼓楼区庆城路上的闽王祠又迎来了一批外地游客。他们一进入祠堂,便被一块巨大的黑色石碑所吸引。闽王祠负责人陈静告诉大家:“这块全名叫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的石碑,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的一部分。”
德政碑被誉为“天下四大唐碑”之一
记者在闽王祠前庭看到,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立于覆莲状的白花岗岩碑座上,石碑高4.9米,宽1.87米,厚0.29米。碑额篆书《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于唐天祐三年(906年)敕立,距今1100多年。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石碑有一小部分已风化,但碑文仍清晰可见,碑文记载了王审知家世及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政绩,撰文的是唐朝礼部侍郎于竟,书写者为弘文馆的王倜,碑文楷书、行文严谨,被清朝著名学者郭柏苍称为“天下四大唐碑”之一,196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德政碑由一座四角的重檐歇山式碑亭所护。历史上,碑亭经过多次修护,最近一次是在2011年至2012年,市政府投资300多万元对碑亭进行了重新修护,水泥护栏也改为红色木质护栏,与碑亭红色亭柱相呼应。
碑文记载福州海外贸易内容
陈静告诉记者,王审知是五代十国的闽国开国主。唐末战乱不止,他随起义军辗转入闽,在职29年,实行保境息民政策,轻徭薄赋,奖励工商,任用贤才,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一时闽中大治。
陈静告诉记者,王审知在开辟航线和开发港口方面颇有建树。为了扩大海内外贸易,王审知在建设福州本港的同时,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辟甘棠港。当时的福州地区不仅有繁盛的海内贸易,而且与新罗(朝鲜半岛)、占城(今越南中部)、三佛齐(今印尼苏门达腊岛附近)等国家和地区也有贸易往来。“早在1000多年前,福州就已是国际商港了。”
“顽艳迥向,远迩归依。用俾郡缘,皆同妙果。佛齐诸国,虽同临照,靡袭冠裳,舟车罕通,琛赆罔献。”“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以随波,篙楫崩腾而激水。”“乃以公之德化所及,赐名其水为甘棠港。”陈静说,碑文中多处记载了唐末五代福州与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进行海外贸易的相关内容,有力地证明了福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
王审知开辟甘棠港海外贸易全面兴盛
福州与海洋的亲密接触,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昙石山文化时期。而福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结缘,则要从汉代说起。早在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这里便有了港口,古称东冶港。港口的设立,使得此地的货物远销日本、澶州(今菲律宾),东冶港也成为东南海运的枢纽和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7日,市博物馆馆长张振玉告诉记者,唐代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阻断,大量对外贸易转向海路。凭借东南沿海的独特区位优势,福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和经济文化中心,与广州、扬州并列为唐代三大贸易港口。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在福州开辟甘棠港,并在福州首次设立了市舶司,为海外贸易的全面兴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五代至北宋,福州的海上航路畅通,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了“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繁荣景象。明代,福州成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驻泊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明代中期,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回福州,进一步加强了福州在海外贸易中的主导作用。清初,福州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海关——闽海关。正式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后,福州成为世界著名的“茶港”,与九江、汉口并称中国三大茶市。福建丰富的物产——茶叶、陶瓷、纺织品等通过福州港大量输出到东亚、南亚等地区,甚至到非洲,奠定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商贸格局,对我国的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福州日报记者 吴晖/文 池远/摄)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