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点甲骨文
瘦猪
我们从小孩子时就听“上下五千年”的故事。五千年历史的说法,在史学家看来,始终是个悬而未定的重大学术问题。1996年,国家级别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2000年发布《夏商周年表》。一些海外学者质疑夏朝的存在,但商朝却毫无争议,因为有甲骨文的铁证在—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夏朝必然存在,不可能凭空冒出一个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商。但因为缺少出土文物的支持,只能存疑。孔子亦有“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的遗憾—说到甲骨文,每个中国人都知道,都能认识几个,但也止于此。无他,盖甲骨文之学问大矣,相关著作高深矣。
近年普及汉字知识的好书出了很多,例如大陆的流沙河、廖文豪,台湾的张大春、唐诺等人都有作品问世,也都从甲骨文说起,但没有专门讲甲骨文的。以前那些甲骨文大家,比如我们熟悉的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其著作乃学术类,普通读者即使对甲骨文感兴趣,也读不下去。李圃曾编写过一些甲骨文书籍,但还是偏于学术化。去年年末,社科院历史所的青年学者任会斌出了一本甲骨文通俗读物《甲骨文是什么》,可谓填补了“一项空白”。
我们知道,甲骨文的发现很巧合。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买回的中药龙骨上发现类似文字的刻画,就将药铺剩下的12片龙骨全部买来—幸亏他是金石学家—考证出这就是商代文字,由此被后人称为“甲骨文之父”。王氏于抵抗八国联军进京中殉国,其收藏的千余片甲骨被他的好友,也就是写《老残游记》的刘鹗收购并拓印出版了《铁云藏龟》,这是史上第一部甲骨文专著。从1928年中研院史语所正式发掘殷墟起,到1937年,考古人员发掘殷墟15次,出土甲骨近2千5百片。解放后,中科院考古所亦有屡次重大发现。
甲骨文的出土解决了商朝只有文字记载,而无实物证明的尴尬,并订正了一些细节。例如《史记殷本纪》中的商朝世系,王国维用他发明的甲骨文缀合法考证出,其顺序略有错误。所谓缀合,即是依照甲骨文的字体、字形、含义、断痕等方面,将残碎的甲骨拼接,从而复原完整的一版。《殷本纪》总共才不到三千字,所以殷墟甲骨文的记载,就显得弥足珍贵了。与常说的“五千年历史”一样,我们通常认为甲骨文是最早文字的观点并不准确,应该说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包括一同出土的其他大量文物,比如玉器、陶器和以司母戊鼎为代表的青铜器等等)不仅坐实了商朝的存在,而且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带来极大便利,因为甲骨文全面记录了商朝各个社会领域。除了感谢甲骨文研究者与考古人员的辛苦劳动外,我们还要感谢历届商王的好习惯:凡事无不占卜。
简略地讲,甲骨文就是商王占卜记录。彼时的占卜并非是现在我们认为的迷信。世界上任何民族在启蒙时期,都存在着祭祀天地,与神沟通的仪式。商王除了问鬼神崇拜祭祀外,天气、年景、田猎、征伐、交通、贡纳、土木等事宜无所不占,甚至问到了生孩子的日子与吉凶。例如有一条卜辞记录商王武丁为其妻妇好(妇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政治家和军事家)占得的结果,推算临盆时间竟已精确到三天之内,可谓是世界上第一例预产期的科学记载。
甲骨学不仅包括了小学意义上的文字研究,而且可以借此考证全景式的商朝社会。史学家李学勤认为,凡以甲骨文为材料论述历史文化的学问都属于甲骨学范畴。《甲骨文是什么》一书,以纵横两条线普及甲骨文知识。纵向分两方面,一、从甲骨文的发现、发掘、研究为时间顺序,介绍了历次重大考古和研究成果,及各大甲骨文学家与相关著作。并列举了许多重要的卜辞。二、从甲骨占卜溯源说起,讲述甲骨的种类与来源,部位与整治,占卜制度与程式,到最后的卜辞与刻辞,读完这些,基本上就算对甲骨占卜整个流程有个初步了解了。比如我们都知道甲骨文常用材料是龟甲和牛骨,实际上,还有羊、鹿、猪、虎、象及犀牛骨,甚至有少量的人头骨(人头骨虽刻有文字,却不为占卜,而为祭奠)。龟甲多来自商朝各个诸侯方国的进贡,采自长江流域。甲骨的具体数量学界一向有争议,但数量之巨大,用作者任会斌的话来说,“骇人听闻”并不过分。横向介绍了甲骨文的辨伪、考释、研读,甲骨文的分期与断代及文字学意义上的辨析,美学意义上的甲骨文书法等等。读了此书,可算对甲骨文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