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中军商业王国扩张之路

2014-03-19 09:21:48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熊玥伽

打印 字号: T|T

     在上市之初,大多数主流券商对华谊兄弟[5.29% 资金 研报]的理解,都是一流导演加一线明星出优秀影视作品的增长模式,也就是说,华谊兄弟只是一家业内出色的影视制作公司。也许谁也没有预料到,上市后短短4年多时间,华谊兄弟就已经变身成了一家业务涉及集电影、电视、艺人经纪、游戏、主题公园等多个业务板块的影视娱乐集团,业绩高速增长,市值也一度成为创业板第一。

     无可否认,华谊兄弟在上市后的4年内,几乎完成了一次巨大的飞跃,或者可以这样说,华谊兄弟现如今仍在飞跃。回顾华谊兄弟这几年的快速成长,不断外延式兼并扩张成了华谊兄弟铸造华谊王国的重要道路。

版图扩张

     2011年2月,华谊兄弟开始进军文化旅游,与上海嘉定工业区达成合作协议,旗下首个文化旅游项目华谊兄弟文化城落地工业区内,正式进军文化旅游市场。

去电影化

     2010年5月,华谊兄弟以3445万元的超募资金,收购投资了北京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进入音乐领域,开始向“综合影视娱乐集团”方向迈进。

电影王国

    华谊兄弟1998年正式进入电影行业,上市之初的主营业务为电影、电视剧的制作、发行、艺人经纪业务等。

上市成就娱乐王国梦

    如果没有成功IPO,华谊兄弟要在4年多时间发展成当下的王国雏形,可能性是极小的,因此,迈出IPO上市的这一步,是实现华谊兄弟王国梦的重要基础。

    据资料显示,华谊兄弟1998年正式进入电影行业。上市之初的主营业务为电影、电视剧的制作、发行、艺人经纪业务等。作为首批创业板上市的28家公司之一,华谊兄弟上市之初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一方面,华谊兄弟上市时,明星股东云集,除了第一大股东王中军、王中磊兄弟持有发行前总股本的45.88%外,其余股东均为自然人。其中,就包括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以及冯小刚、黄晓明、李冰冰等创作演艺人员。

    华谊兄弟的IPO计划发行4200万股,计划募集资金6.2亿元,募集资金用途投向为补充影视剧业务的营运资金。资金对华谊兄弟的极大追捧使得最终的募集资金净额达到了11.48亿元,较计划募集资金超出了将近一倍。

    2009年,华谊兄弟上市当年,当年实现营业收入6.04亿元,同比增长了47.5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455万元,同比增长了24.22%。而2013年是华谊兄弟爆发式增长的一年,根据业绩快报显示,实现了营业收入20.13亿元,同比增长45.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6.67亿元,同比增长了172.74%。

去电影化的扩张之路

    然而,锋芒毕露也使得华谊兄弟上市后一直处于目光的聚焦点,由于电影制作占据公司绝大部分的收入来源,因此单部电影、特别是公司主打电影的票房成功,较大程度影响着华谊兄弟的当年业绩以及股价,并且单单依靠电影票房的盈利模式使得市场对于华谊兄弟业绩的稳定性存在不少质疑。

    为此,华谊兄弟上市后便快速迈入了全产业链扩张的道路,上市四年以来,从经营模式、资本投资、明星经营、票房排名到影院建设,几乎每一处切口都暗合着华谊兄弟的扩张战略,这一条当年看似冒进且充满风险的道路,成就了华谊兄弟的娱乐王国雏形。

    2010年5月,华谊兄弟以3445万元的超募资金,收购投资了北京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进入音乐领域,开始向“综合影视娱乐集团”方向迈进。紧接着一个月后,华谊兄弟称以自有资金1.485亿元投资参股掌趣科技[1.08% 资金 研报],获得掌趣科技22%的股权,进入手机游戏领域。

    而这一次对于掌趣科技的投资,事后被证明是华谊兄弟历史上让人铭记的一次成功投资。不到3年时间,掌趣科技顺利IPO,并一度市值超过200亿元,华谊兄弟获得了十几倍的投资收益,目前套现6.25亿元现金,还持有掌趣科技19亿市值的股票,为当年的业绩添上了精彩的一笔,华谊兄弟独到的投资眼光也开始展现。2013年7月23日,华谊兄弟发布公告,以现金加股权的形式作价6.7亿元收购银汉科技50.88%的股权,这次收购让华谊兄弟真正有了自己的游戏板块。

     据相关消息显示,与当初投资掌趣科技一见钟情不同的是,王中军这次看了很多家游戏公司。最后,通过腾讯牵线,华谊兄弟将收购目标重点锁定在了银汉科技。银汉科技与腾讯长期保持友好的合作关系有6年左右时间,腾讯是银汉连续3年的最大客户。

王国版图俨然成形

     当然,除了涉足手游并获得巨大成功,华谊兄弟的“蜕变之旅”还在进行着,其中就包括扩大影视制作水平、建设主体公园、甚至进军好莱坞等一系列扩张行动。

    在2013年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王中军就提到:“我们这两年好是因为传媒整个市场好,处于上升周期,你不能说这个行业永远不遇到困难。”

    也许,正是王中军这样未雨绸缪的先见之明,才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这样一个王国。

    在文化地产方面,2010年公司出资1亿元以投资方式获取上海星浩股权投资中心3.8%股权,参与从事“星光耀计划绿色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发,成为公司的战略部署。2011年2月,华谊兄弟开始进军文化旅游,与上海嘉定工业区达成合作协议,旗下首个文化旅游项目华谊兄弟文化城落地工业区内,正式进军文化旅游市场。随后,华谊兄弟又陆续签订了位于苏州阳澄湖的“华谊兄弟电影主题公园”项目,位于深圳坪山新区的“华谊兄弟文化城”项目,以及联手冯小刚工作室和观澜湖集团,在海口兴建一座占地1400亩的电影公社。

    据海通证券[-0.33% 资金 研报]研究报告介绍,开发主题公园的模式是能够最大化影视内容资源的模式之一,华谊兄弟如果能综合运营公司多年积累的知识产权和品牌影响力,深入挖掘影视内容资源的潜在价值,由影视行业逐渐渗透入文化旅游行业,未来衍生收入将更有增长空间。

    而在电影、电视剧制作的主业方面,华谊兄弟近几年也在不断拓展,2012年上半年,已有5次分别在视频网站、IPTV、移动互联网、电视播出平台渠道方面的拓展。经过数年成长,华谊兄弟已不再是简单的电影电视剧制作类的公司了,而是一家集影视、院线、文化旅游、网络游戏等一系列产业链元素的上市公司,娱乐版图日趋完善、外延并购强化业绩成长,娱乐王国版图已在眼下。

成都商报记者牟璇

四川院线老板、电影人积极报名参加

  “王中军是很有远见的商人”

    今天,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中军即将来蓉,作为第六位参与成都商报“我看未来20年”大型公益演讲的演讲嘉宾,此事在业内引起巨大关注,成都的院线经理、影评人士踊跃报名,他们纷纷表示,将到演讲现场感受王中军的智慧。

■影评人:

  王中军对市场有独到的嗅觉与远见

     目前在业内很有影响力的第三方票房统计机构———“电影票房”新浪微博由一位成都小伙郑浩天掌管,他对华谊电影的印象是,每年片数并不多,但比较精。而且华谊同其他公司相比,体系更为完善,虽然有点依赖冯小刚,但一直有开拓创新的尝试,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完善,华谊兄弟电影的票房也许难以保持几年前那样的占有率,但依然可以保持相对其他公司的领先优势。

    郑浩天表示,他见过几次王中军,“觉得他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商人,无论是他对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贡献,还是对华谊兄弟发展的规划,都很能证明他对市场有很独到的嗅觉与远见。”

■院线代表:

 他的经营理念正是电影业务交流中欠缺的

     四川各大院线对王中军的演讲抱以期待,四川峨眉院线、成都万达院线、CGV影院将派代表亲临演讲现场。四川峨眉院线董事长申书凤表示,希望成都商报多举办这样的活动,为院线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四川太平洋[-0.88% 资金 研报]院线电影部经理秦立为认为,“成都商报这次邀请到了国内最好的民营企业发行公司负责人,面对面与我们进行交流分享,让大家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样一个大企业的经营理念———而这些东西却是在一般的电影业务交流中所欠缺的。”

  成都商报记者张世豪

从陶醉自己,到为大众造梦

  二十年,一样的纠结,共同的情怀

  成都商报首席记者潘媛

     即便资深的电影记者也很难准确说出王中军的完整头衔: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一般人只是大概知道:王中军是华谊“兄弟”中的“兄”———这就够了。

两兄弟构建娱乐王国的故事已经被翻来覆去说成了传奇,而外界对王中军的描述,也基本集中在这几个关键词上:精明、自信、沉稳,运筹帷幄、永不安分。

    如今,这故事已传足20年。

   1994年,王中军怀揣10万美元回国创业。20年后,华谊兄弟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娱乐集团之一。

    也是在1994年,成都商报在人民北路万福桥头创刊,如今成为中国西部影响力第一,全国综合实力排名第二的综合性日报。

     看起来,这是发生在两个行业里的故事,只有时间上的巧合。但事实上,过去的20年,确实是大部分传统行业“最好的时光”。民营电影公司和都市报都是这20年来的产物:对于华谊这样的民营电影公司,对于成都商报这样的都市报———相对比较草根、没那么正统的出身来说———确实是一段萌芽和发展的好时光。

     而他们自身也在搅动、改变传媒和电影这两大传统行业的格局:都市报改写了中国传媒的版图,以大容量、高密度、新形式的新闻和服务回馈读者;同样的,民营电影公司也在这20年中找到了自己的市场,用资本改变了传统的影视产业形态。

     华谊的成功,很难用一个模式来概括。事实上,让它成功的模式太多了:广告植入、树立品牌、分散风险、多轮私募、金融业贷款、创业板上市,参股合资控股不断,甚至进军实景娱乐……永远敢为天下先。

     同样,“创新”也是成都商报办报理念中的头一个:它率先尝试跨地区办报、借壳上市、成立多媒体集群、进军文化产业、成立新媒体实验室……

     20年来,华谊在壮大,它笔格遒劲,它枝繁叶茂。成都商报则成为这一切忠实的记录者。如今,二者皆面对新的岔路口———华谊面对的不仅仅是光线传媒[0.00% 资金 研报]、乐视影业这样的强劲对手,更将面临新的娱乐市场格局,而包括成都商报在内的传统媒体,则无一例外要直面来势汹汹的新媒体时代。

     王中军坦言华谊一枝独秀的时代迟早会过去。去电影化、大娱乐化,这是20岁的华谊兄弟明晰的未来。做网络时代有阅读价值的报纸,这是20岁的成都商报努力的方向。

     冯小刚曾说,与王氏兄弟合作多年以来,“最陶醉的就是每一年我们总会有几天,我和中磊聚在中军的家里,听中军畅想中国电影、华谊兄弟的未来。”这个未来可能是遥远的,美妙却有点荒谬的,但却是必须要有的。

     我们要感谢这样的畅想。正是因为每年这“陶醉的”几天,才有华谊的不断发展、壮大,才有冯氏贺岁每一年的欢乐约定,才有《可可西里》《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这样有情怀、有责任的电影与我们见面,才有那么多的好导演、好演员保持状态,佳作不断。

     电影本是造梦的机器,20年来,王中军用他出品的电影为我们制造了无数梦境,但他却一直站在幕后。今天,我们请来王中军先生,请他将20年来一年一次的“造梦”谈话,从自己北京的客厅里,搬到成都东郊记忆演艺中心的演讲台上,把冯小刚和王中磊两位听众,变成1200位在场听众,乃至60万商报读者———从陶醉自己,到为大众造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