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看到了张伯英先生

柴立梅(安徽蚌埠·女) 书法
华夏收藏网讯 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人的情感是:只要你想他,他就还活着。
这些天,一位高个子的慈祥老人,瘦骨嶙峋,深凹的眼窝,一双深邃的眼睛,微微突起的颧骨,穿着长袍,微笑地就站在榆庄,好像在期待什么……
这位已仙逝的老人就是民国时期的张伯英先生。
初次读到张伯英的名字时,想到东汉张芝,张芝的字就是伯英,难道张伯英与张芝在冥冥之中有约?再次读到张伯英名字时,是在《书法报》上,且读了介绍老人整版书法作品;又一次地读到张伯英名字时就是在张伯英艺术馆了。
晚年的张伯英可谓“无处话凄凉”。他哪里会想到有一个企业家这样想着他,为他建馆,让他住进宫殿般的艺术馆,以让他的书法艺术和国学思想传播于四海。
启功先生用颤巍巍的手指恭恭敬敬地写下的“张伯英艺术馆”馆名,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在艺术馆,读到了从各地征集到的张伯英先生墨迹书法作品,如对联、中堂等60余件,刻石作品26块以及文稿、信札等相关文物资料。
从作品中我们触摸到了张伯英对北朝书法情有独钟的脉搏。这与他出生的历史背景有关系。出生于公元1871年的张伯英,与比自己长13岁的康有为、长6岁的于右任,比己小两岁的梁启超等等都有着密切交往,受其碑学影响并知行合一,成了一家风范。
据记载,张伯英早年正书学颜鲁公,草书习王铎,18岁得到包世臣《艺舟双楫》,而这部理论形成了以尊碑为标志的清代碑学纲领,为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此张伯英改习北碑,矢志不渝。
当我们想到碑,就联想到浑厚雄强朴茂的风格,想到写字匠,想到刻碑的石匠。但读张伯英书法作品,却不是这样的感受。
读他的对联,尤其是尺牍作品当以行楷居多,浓浓的碑味中渗入了行书笔意,没有匠气,活脱飘逸,正如启功先生评述:“今观勺翁之书,行书中自有刚健之骨,真书中自有生动之趣,此勺翁之书之所以为妙也。”能达到此境界,应该是张伯英与碑的对话深刻所致。
曾经读了田丕鸿先生的《感受碑帖的魅力》一文,文中有“品鉴古人的碑帖,能够将人引向遥远的时代,带入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给人特有的文化与艺术的享受”的句子,写得好极了。我们常常说,读碑帖,为什么要去读呢?碑帖的魅力何在?也正如清末曾熙对碑帖刻石作过生动形象的比拟:“三代鼎彝,古朴奇奥,此三百篇离骚也;两汉碑志,雄强茂密,此十九首古乐府也;六朝志铭,遒丽精能,此三张二陆陶谢颜鲍也……”
“六朝志铭,遒丽精能”。北朝即六朝。三国魏、西晋、北魏、北齐、北周及隋皆建都于北方的合称。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遒丽精能,我认为遒者强健也,精者细致矣。
张伯英将”遒”和”精”的审美理念很好地融在一起。如读他的札记《阅帖杂咏》,天真烂漫,结字绵厚,笔法跳跃,碑帖相合,楷书与行书相间,楷书的活泼,行书的洒脱,字里行间倾注着张伯英对艺术的虔诚,那浓浓的情感弥漫于笔尖,笔毫时铺时起,气脉贯通,读通篇杂咏又洋溢着书卷气息。
张伯英品鉴碑志石刻书法,可谓一则品,二则鉴。浸淫国学且有着深厚学养的张伯英对书画文物鉴赏、碑帖的理论都有着可贵的卓识,因为独具慧眼,且收藏了数十块汉画像石、碑刻、石雕艺术品等等,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汉朝文物。与此同时,其收藏品又对张伯英的艺术思想给予了莫大的影响。
写到这里,想起了鲁迅。鲁迅也爱好汉魏六朝刻石、画像及碑志的图案花纹,认为是美术史上一宗丰富的遗产。
正是像这样一位又一位具有历史使命感的学者,怀着对艺术的爱好和对民族遗产的重视,且做着继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之事,以恩泽后人。
我再次走进张伯英艺术馆,顺坡而上,白璧无瑕的墙面上安放着张伯英收藏的汉画像石等石器物,驻足于汉画像石前,我也被强大的汉文化所震撼着……
兰干武先生在张伯英艺术馆题下了“结缘有缘”质朴遒劲的章草匾额,我请教了馆长,其含义是什么呢?馆长回复说:“彼此有共同的感觉,有共同的语言,那才能结上缘,然后才是有缘。”
是的,馆长怀着对文化的责任,研究张伯英,与张伯英有了缘。也让后生们与张伯英结了缘……
远远望着群羊坡,吴东民先生题写的“文豪殿”雄伟壮丽,巍然屹立着。
1949年2月,张伯英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还散发着墨香的手稿……
张伯英仙逝了,他还活着……
作者 柴立梅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