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抚今追昔忆王氏女婿严复

2014-02-25 11:01:11来源:福建日报

打印 字号: T|T

 在人文荟萃的福州三坊七巷中,郎官巷20号,无论依据什么排名都应当是靠前的,因为那里是严复先生的故居。

走进故居,首先触及眼帘的是照壁上毛泽东的评价:“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一个疑问旋即而生:逼仄幽深的小巷怎么走出了一位近代史上的思想巨人?

郎官巷是严复晚年居住的地方。他的祖籍地是在福州郊外的阳岐村,出生于福州台江苍霞洲。不论是阳岐还是苍霞洲,都是临江面水的渡口道头,商贸活跃、信息畅通。严复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12岁那年,父亲病故,迁回阳岐祖屋居住。时逢船政大臣沈葆桢创办船政学堂,1867年严复前去报考,恰逢考题与丧父之痛契合,遂秉笔直书,一气呵成、情彩并茂,以第一名录取,时年不满14岁。从此改变了严复的人生轨迹,开始演绎其辉煌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严复后来能够成为“思想先驱”,这与他的赴洋留学经历固然有很大的关系,但他年少早慧,与他生长在苍霞洲、阳岐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也不无影响。

故居是两座清式与一座民国建筑风格并存的建筑物,与严复生活的年代相契合。这是中国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风格合璧的建筑物,还体现了严复中西结合的人生基调。

严复精通国学、传播西学,才兼文理、学贯中西、著译丰富,内容涉及生物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以图师夷制夷,救国图强;他还首倡“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迄今在翻译界仍然盛行不衰。故居书房的一副对联是其人生写照“随时纵论古今事,尽日放怀天地间”。

故居房屋是由当年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为严复购置的。居住的时间并不长,头尾加起来不足两年,却让长年漂泊在外的严复有了叶落归根的归宿。让人动容的是,严复1920年秋末入住郎官巷时已是病魔缠身,预感来日无多,即便久病拖累,但他心中仍有牵挂,含泪写下《示儿诗》:“震旦方沉陆,何年得解悬?太平如有象,莫忘告重泉。”吟咏再三,使人联想起陆游的诗句:“亡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921年10月27日,严复在郎官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享年68岁,与发妻王氏合葬于阳岐鳌头山东麓。严复的寿域是他生前定下的,墓埕中央石横屏上镌刻着他晚年亲笔题写“惟适之安”的四个大字。“惟适之安”源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严复以此作为人生思考的终极概括,将精神的归宿永远定格在生命的起点上。 

严复故居由福州市人民政府1991年挂牌保护,2003年1月修葺一新对外开放。200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辟为严复纪念馆,作为集中展示其生平事迹的窗口。严复的出生地在时代的变迁中早已难以寻觅,但在苍霞洲却辟有天演公园,建有天演亭,塑有严复的雕像。如今又在重新修整。严复雕像面向东方而矗立,这是故乡人民深谙先哲内心的所思所盼,让先哲如炬的目光凝视着向东流的闽江水,遥望魂牵梦绕的浩瀚大海。严复正是从闽江走向海洋、走向世界,大海对严复的一生影响至深。

今年又逢甲午年。1894甲午年的那场战争,当年北洋水师的实力胜于日本一筹,却全军覆没,昔日的同窗好友邓世昌、刘步蟾等都为国捐躯,这给了严复内心极大的打击,也促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与嬗变。他痛心疾首地呼吁“不变于中国,将变于外国”,在近代史上首倡变革,希望推动维新变法,实现强国富民梦。

我们今天走进严复故居,当告慰严复先生的是:他为之向往、为之期盼的“太平气象”,如今早已实现;他为之呐喊、为之奋斗的富国强民梦正在努力实现并展现出美好的前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