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刚解说“敕建月台承天禅林盛景全图

2014-02-20 10:37:06来源:泉州谱牒学者王刚

打印 字号: T|T

                   ---------揭贪婪和尚欲占东亚文化之都文化遗产“王慎中故居”之闹剧


一进承天寺山门就可见山门后,左边就有近代所刻的石碑“敕建月台承天寺禅林胜景全图”,所刻内容就是上图。

 

1984年春由泉州市原市长王今生老先生董其事,动工修复承天寺,根据的就是这张康熙三十三年《敕建月台承天禅林胜境全图》(上图为原图复印)来施工。这张图显然只是这次重修的设计参考图纸。
现代人一看这图,都会感叹承天寺的历史。不明之人又会被图所迷惑,首先来讲一下图题“敕建月台承天寺禅林胜景全图”:
一、 “敕”字的意思都和皇帝关联,让人觉得至高无上的皇帝批准的,皇帝等同于当时的政府。
二、 “胜景全图”,“胜”字是优美的意思。
仿佛一看挺唬人的还出现皇帝的代表字样“敕”!
但熟知古代建筑制度者都知道,皇帝批准建造的建筑有四个档次
一,御制:皇帝颁旨,由国库出银建造;
二,恩荣:皇帝颁旨,由地方政府出银建造;
三,圣旨:家族求皇帝颁旨,由民间出银建造
四,敕建:皇帝口头恩准,由民间出银建造。
 
       从建筑的建制级别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御制、恩荣、圣旨以及敕建。其中敕建的级别最低。敕建的意思就是有人向皇帝提出“皇上 ***需要建一下,同意的话钱您不用考虑,建好了还是您老人家功德。”不花钱的好事,皇帝点个头或者说声可以,就是敕建。不需要圣旨,也不需要任何公文。
图题的意思解释成现代文就是“皇帝说可以这样建的月台承天禅林优美景观全图”。
先不论此图真假,这张图即使是真的也只表明承天寺在康熙三十三年,康熙皇帝口头允许民间自己出资按此图来建造承天寺,按现在
的说法就是建筑效果图。并且是一张没有得到皇帝(或政府)签署的“优美”的建筑环境效果图(下简称效果图)。只能表明在康熙三十三年之前的五代及宋代,承天寺或许曾经有过这样的规模。或者是康熙三十三年及之后承天寺想建造成这个规模,但遗憾的是从康熙三十三年直到现代1984年重修承天寺好像也还没有达到这样的规模。
自从承天寺和尚(下简称承天寺)想占有“王慎中故居—闽王家庙、开闽王祠堂”(下简称王慎中故居)之后,承天寺就拿出这张效果图称康熙三十三年承天寺就是这个规模,其中“王慎中故居”也在图纸当中,无视历史事实把效果图当成地契房契无理取闹。但除了这张效果图承天寺再也拿不出任何有当时法律效应的契约文书。
之所以说康熙三十三年及之后承天寺没有图中的规模,根据《王氏宗谱》及史料记载:明弘治五年壬子,西元1492年,王慎中的祖父王寰已经在图中标志的中轴线西边的地方买地建了私宅,建造时间在承天“元毁、洪武、永乐新修”与“嘉靖壬辰(嘉靖十一年1532)建鄂国公及祭酒绍(釒基)丞相忠宣公檀越祠于法堂之右”之间,试问承天寺能拿得出这段时间建“檀越王公祠”的证据吗?下图是《王氏宗谱》的有关记载。

 

 
 图中文字“寰,字德宏,号确轩,徙温陵璐霞沟。建今承天庵内王氏家庙,为璐霞派始祖。
王寰所建的私宅因孙王慎中明嘉靖十八年己亥,西元1539升河南布政使司右参政(从三品)之后,建府邸于城东南,尊祖王寰为温陵璐霞始祖,府邸南面有沟,泉人因故称其沟渠为“璐霞沟”(后谐音俗称“路下沟”)。之后子孙依照大明礼制改故居为“闽王家庙”。下图《王氏宗谱•泉州王氏祖庙记》记载 “今公子孙新建王祠在留(指“鄂国公及祭酒绍釒基丞相忠宣公”檀越祠)前”这件事。王氏宗谱甚至有“闽王家庙”样图(下图二)。
 

 



 
《王氏宗谱•祠庙志》(见上图)中不但有“闽王家庙”的记载和样图,甚至连武肃王王公祠也就是承天寺所说的檀越王公祠也有记载,并且详细记载其位置就在承天寺法堂的东面。而不是效果图中轴线法堂之西的“王慎中故居---闽王家庙”。
特注:本文所说的《王氏宗谱》为闽王后裔历代编修积累,民国二十八年己卯1939续修谱,至今七十余年,七十余年前无法预知今日和尚起贪婪之心的事情,非现代编造记载。
拿不出证据的承天寺,居然以效果图中有“兴泉永道”的标注,上演了一出把效果图混淆成地契房契的闹剧。见下图

 

图中左边黑色小块上写着“兴泉永道”


兴泉永道:全称福建分巡兴泉永兵备道。
而“兵备道”是明代制于各省重要地方设整饬兵备的道员。明洪武年间始置,本为遣布政司参政或按察副使至总兵处整理文书,参与机要之临时性差遣。弘治年间始于各省军事要冲遍置整饬兵备之“道员”,称为兵备道。掌监督军事,并可直接参与作战行动。此官由按察使或按察佥事充任,是分巡道的一种。又称兵备副使,兵宪。清代沿置.有整饬兵备道、抚治兵备道等称谓。在乾隆时,全国共置兵备道八十余人。由此看兵备道至少到乾隆年间主要职责是“掌监督军事”。
《泉州府志•卷三十二•名宦》、《福建通志》有一则记载也印证了这个史实。特摘录于此“分守兴泉道 王育贤,辽东正黄旗人,康熙十九年任,驻泉州。六月,海寇围泉,育贤日夜为战守具,与士卒登陴守御,不解甲者四十余日。徒跣筑垣,躬操畚锸。闻援师至,单骑自临闾巷,遍慰父老。父老皆感激流涕。以劳卒。围解,老幼输赀运榇,携牲醴祭者数千人,哭送三十余里,设木主崇阳楼下祀之。”当然清后期因买官卖官及政府机构腐败,兵备道官员兼管地方事务的现象也存在。
 
     《圣祖实录•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康熙九年四月丁亥(1670.5.19)置兴泉道(全称福建分巡兴泉兵备道),领兴化、泉州二府,治泉州府。”
     
       《世宗实录•卷五十三》:(雍正)五年二月甲戌1727-03-09徙道治于泉州府属厦门厅。
《世宗实录•卷一四三》:(雍正)十二年五月辛卯1734-06-17)升泉州府属永春县为永春直隶州来属,寻改道名为兴泉永道(全称福建分巡兴泉永兵备道)。
至清末,兴泉永道领府二:兴化、泉州。直隶州一:水春。治泉州府属厦门厅。
    从上面史料可以看出兴泉永道建制时间是雍正十二年五月辛卯1736年6月17日,而效果图所记时间是“康熙三十三年仲秋”立的,仲秋就是入秋第二个月农历的八月1694年9月19日至10月18日之间这段时间,时间相差41年9个月,为什么这张效果图上会有至少41年以后甚至长达两百多年至清末的“兴泉永道”的标志?而不是雍正十二年之前应有的“兴泉道”?承天寺恐怕永远说不清楚!
意思很明白,这张效果图的“兴泉永道”即使到两百年后的1910年还有可能弄上去,唯独不可能的是不能进入“时空隧道”提前近42年出现在康熙三十三年的效果图上。
再看效果图中记载“……国朝康熙三十年大长者施公讳琅…….故因捐建法堂次及倡举重修……”记载中承天寺说康熙三十年施琅因看见“佛光”捐建法堂并提倡重修,和地方史记有点出入《道光晋江县志•卷六十九•寺观志》:“(承天寺)国朝康熙三十年间,郡人施世騋重修。”《晋江县志》记载的重修者是施琅的第五个儿子施世騋,而不是承天寺所说的施琅,有没有看见佛光真有点难说,听起来像糊弄信徒所编的传说。因为康熙三十年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驻地在厦门,居住在厦门的府邸。(地方史载,施琅统兵驻扎同安时,在霞露村东南建造施氏宗祠、东西两座生活起居大厝,武馆、升旗台、公所、书房,以及走马练武庭院,占地约四百亩。两根十多米高的石旗杆,数里外就可看见,厦门的府邸是施琅及原配夫人所居住的,也是施琅担任水师提督驻地厦门所居住的地方。)但敕建切可能是施琅向皇帝请示的,因为承天寺当时没落的规模和当时的主持没见到过其他途径通向康熙皇帝的记载,说到这里得先介绍施世騋和承天寺的关系---邻居关系。施琅或入京任职,或任水师提督时居住在厦门,有关晋江及泉州的宗族家事等项都是由五子施世騋来承办的(详细见施琅呈康熙皇帝奏折),而承天寺一墙之隔的靖海侯府夏园(现在的晋光小学《道光晋江县志•卷十四•学校志》清源书院 在府治东南,集贤铺承天寺之左。原系靖海侯施家所建,名曰“澂圃”。其后人分割转售他姓,日就倾颓。乾隆三十二年,郡守陈公之铨以温陵书院房屋稀少,五邑士子来学者,多不敷居住,遂捐俸倡率绅士购建兴修,名曰“清源书院”。)建造者和使用者也是施世騋。施世騋还是个乐善好施的主,《晋江县志》尚有施世騋之后卖宅子捐修学宫的盛举。因此施世騋是实际的捐建者或许施世騋以父亲施琅的名义捐修。
如果是别的豪强借着敕建捐建倡修承天寺或许存在将“王慎中故居---王氏家庙”占为庙产的可能,但恰好是施琅家切不可能这么做,原因或许连承天寺的和尚们都想不通。
因为施琅的原配夫人及三夫人都是闽王后裔,而捐造者施世騋就是施琅三夫人的亲儿子,并且是由嫡母原配夫人抚养大的。
施琅原配夫人王氏及三夫人王氏都是闽王审知后裔孙女(闽王孙继成支系杏墩十世有礼公传衍瀛洲的后裔孙女),施琅更是通过妻兄王默指点向东石蔡廷赓拜师学武,才得以日后功成名就。(闽学专家蔡永兼1776~1835《西山杂记》载。)施世騋幼年丧母是由嫡母纯德夫人抚养成人的。嫡母、生母本是同宗,亲上加亲,哺育、养育都是王氏。而施琅六子(赠太子太保,谥勇果)施世骠的长孙取的原配又是瀛洲(现金井丙洲)闽王后裔康熙朝的五品兵部给事中王命岳的曾孙女,施琅后裔和闽王后裔婚亲关系可详见《龙浔施氏宗谱》及《王氏宗谱》这里不再述说。事实证明施琅家族和闽王后裔家族的渊源。
也就是说施世騋的嫡母“诰封正一品夫人谥纯德”及生母“诰赠宜人襄壮公貤封一品夫人”都是闽王审知公裔孙女,“闽王家庙”乃是施世騋外祖之家庙。试问一下施世騋怎么可能做出将外祖家庙送人这等大逆不道的事情?
和尚慧能目不识丁但心存真知方能将禅宗佛法发扬光大定出类拔萃,
和尚贪婪巧取豪夺且胸无点墨只会做世俗陋事恶搞瞎扯将出丑卖乖。
 
 
根据史载将泉州承天寺发展过程附录如下:
 
承天寺在泉州古城崇阳门内的东南方向
闽国•王延彬舍招庆寺业产
闽国•闽将留从效南园址。
南唐•留从效舍南园地建南禅寺,并吞招庆寺产业供僧。
宋•定名承天寺。
元•从盛到衰,毁尽。
明•洪武起修,数修数毁、数毁数修。
清•走向衰败。
民国•重修。
现代•重建。
 
根据史载将闽王家庙及泉州承天寺简单年谱附录如下:
 
唐天佑(904-907)中王延彬始创福先招庆院于北山,后毁于兵乱。寺产为闽将留从效所得。
闽国归南唐李氏后(945年),闽将留鄂公从效归降南唐(946-962年),将他的别墅南园围为寺院,命名南禅。捐舍田庄九百石,并以王延彬所创招庆院的产业两万石归作南禅寺。
宋景德间(1004-1007)宋朝廷赐名“承天”。
元末(1341-1367)遭受兵乱火灾,寺庙建筑尽毁坏,极少有存在的。
洪武初(1368-1378)
和尚原辅建佛殿
和尚道陵建法堂东西二经藏
和尚智庄建轮藏及三门
永乐
甲午(永乐十二年1414)僧得众建罗汉堂
丁酉(永乐十五年1417)僧至昌建山门

弘治

五年壬子,西元1492年,王慎中的祖父王寰在承天寺西边(现泉州南俊路71号处)买地建了私宅,
嘉靖
壬辰(嘉靖十一年1532)建鄂国公及祭酒绍(釒基)丞相忠宣公檀越祠于法堂之右
至此承天寺已经不比当年盛景,仅剩佛殿、法堂、东西二经藏、轮藏、三门、罗汉堂、山门、及法堂之右的“鄂国公及祭酒绍(釒基)丞相忠宣公檀越祠”。
此时承天寺并没有“檀越王公祠”的相关记载。

嘉靖十八年己亥,西元1539升河南布政使司右参政(从三品)之后,建府邸于城东南,尊祖王寰为温陵璐霞始祖,府邸南面有沟,泉人因故称其沟渠为“璐霞沟”(后谐音俗称“路下沟”)。之后王氏子孙依照大明礼制将王慎中故居进主供奉祖先改为“闽王家庙”。
嘉靖间承天寺再次被毁于兵灾。
己未(嘉靖三十八年1559)重建佛殿

嘉靖之后王氏子孙重修“闽王家庙”。
直到
万历二十四年1596和尚慈约重修东、西廊及佛殿,接铜佛手再造粧三佛、阿难、伽叶金身。
历经百年
康熙三十年1694,王氏外甥施世騋捐修法堂并倡导再修承天寺。
清代至民国数次整修
1949年至文革基本被毁改作他用
现代1984年,由王氏后裔泉州市原市长王今生老先生主持修复。
 
 附:
 
《万历泉州府志•卷二十四•寺观宫庙类》
承天寺在崇阳门内之东南唐天佑中王延彬始创福先招庆院于北山后毁于兵留鄂公从效乃以别墅南园围为寺院号南禅舍田庄九百石而并以招庆之业归焉宋景德间赐名承天元末兵火鲜有存者洪武初僧原辅建佛殿道陵建法堂东西二经藏智庄建轮藏及三门永乐甲午僧得众建罗汉堂丁酉僧至昌建山门嘉靖壬辰建鄂国公及祭酒绍(釒基)丞相忠宣公檀越祠于法堂之右己未重建佛殿万历二十四年僧慈约重修东西廊及佛殿接铜佛手再造粧三佛阿难伽叶金身
 
《乾隆晋江县志》:

 

 
《道光晋江县志•卷六十九•寺观志》:
承天寺 一名月台寺。在崇阳门东南,五代节度使留从効南园地也。周显德中,南唐建为南禅寺。置僧田九百石,益以招庆院废产。宋景德四年赐名承天,嘉佑间改名能仁,政和七年复名承天。元至大间建浮屠七级,后悉毁。明洪武、永乐间,僧原辅、道陵、智庄、得众、至昌,先后修建。嘉靖间增建檀樾祠,寻毁于兵。万历间,僧宗彬、慈约继建。国朝康熙三十年间,郡人施世騋重修。寺有七佛石塔,宋景德中僧祖珍建,间植榕树,砌石栏之。至今苍蝇止塔者,首悉下向;榕根不出石栏,栖禽无矢污。〔宋王十朋游寺后园登月台赠潜老诗〕三径荒芜未许寻,篮舆来访小园林。因知燕寝凝香地,不侣禅房花木深。〔又〕月台无屋有空坛,空处观空眼界宽。不惹世间尘一点,冰轮心镜两团团。〔邱葵游寺登月台过方丈诗〕偶趁秋风一到城,市尘湫隘招提清。回头正好看潮满,举眼那知得月明。堂外幡幢垂夜影,栏边榕树动秋声。因过方丈观心印,会见泥牛入海行。按寺尚有王梅溪咏十奇诗十首,而文集及《清源文献》皆不载。恐为赝作,故未尽录。嘉庆十四年中书曾宝光暨僧淡起、淡螎、然修、奕秋重修。
 
                                                                                                                                                                                            作者王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