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审知与福鼎之一·全闽锁钥,军事要冲

2014-01-15 14:54:09来源:福鼎新闻网 白荣敏

打印 字号: T|T

标题书法:陈德陆  配图美术:罗 健

 
  上文提到,福鼎丘陵连绵、山水相连的地貌特征,适合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但我们同时发现,其地理位置及其特征亦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
   以记述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军事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在“福建”部分的“叙”中说到:“温州以南由泰顺而踰分水,自平阳而越流江,福宁、候官之郊皆战场也。”指出了这一带“军事地理”特性之明显。我读此篇《福建读史方舆纪要叙》,感觉作者顾祖禹想阐述的主要意思是,福建是一个“易攻难守”的地方,他说福建“僻处海隅,褊浅迫隘,用以争雄天下,则甲兵糗粮不足供也;用以固守一隅,则山川间阻不足恃也”,而“山海之环绕,不足以为固,而止为敌人出没之资耳”。福建如此“山不足恃、海不为固”的形势,就突出了地处“山海之间、闽头浙尾”的福鼎的重要来,也就是说,要拿下福建,只要拿下福鼎,就等于从北向南打开一个豁口,军队就北风一样呼啦啦席卷整个福建。难怪《福鼎县乡土志》这样描述福鼎的地理位置:“大岗镇其东,沈青卫其西,叠石拱其北,沙埕襟其南。陆路北达浙江,分水关据上游之势;水路东通瀛海,烽火门扼天堑之雄。而又三十六湾、昭仓岭、百步溪、水北溪环绕左右前后,气象雄伟,隐然一全闽锁钥。”
   好一个“全闽锁钥”,真一个军事要冲!
   还是《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昔东晋时有孙恩者,出没海岛,为闽、浙患。恩死,其党卢循继之。循灭,余种悉遁入闽……然其流毒,亦于闽、浙为甚。”东晋元兴初年,孙恩战败于临海,投水自尽,其妹夫卢循率残部转战福建,上文所引《读史方舆纪要》里提到的流江,就是卢家军队屯兵之所。
   而此前的东汉末年,群雄争立。孙吴政权据有江东之后,大军继续南征,于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攻入福建,讨平侯官,把福建置于孙吴版图之下。福建背山面海,造船航海为其所长,于是孙吴视福建为后方基地,把福建建成为吴国重要的水师基地,培育能征善战的水师队伍,恃长江天险与曹魏相抗衡。因此,孙吴占据福建之后,沿续汉景帝时代设立的典船校尉外,孙皓于天纪年间(277—280年)用类似“屯田”的方式,征集当地工匠和劳力建立更大规模的造船基地——“温麻船屯”。据宁德市方志委副主任缪品枚先生考证,温麻船屯覆盖范围包括如今福鼎沙埕港、晴川湾等闽东绝大部分水域以及连江一带的部分水域。
   说到“温麻”,作为福鼎人,我们自然还会联想到另外一句话——“造浮屠以镇温麻。”(清《福宁府志·杂志·寺观》)话中“浮屠”指的是位于桐城西面鳌峰山上的昭明寺塔,此塔“梁大通元年昭明太子建”(出处同上),我们知道,西晋太康四年(283年)所设“温麻县”,是在温麻船屯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地方政权,其管辖范围北起福鼎,南至连江一带,范围如此之大,福鼎一塔而能镇之,不正说明福鼎地理位置的独特和重要吗?
   最能体现福鼎之“全闽锁钥”地位的应该是蜿蜒闽浙边界分水关之上的古防御墙。防御墙为五代十国时期的闽王王审知所建。唐朝末年,王审知带固始五千乡民从黄巢义军入闽。唐亡后,后梁太祖于开平三年(909年)封王审知为闽王,闽国正式建立。就如顾祖禹所言,从军事的角度考量,“山不足恃、海不为固”的福建更需要居安思危,因此面对头顶上相对强大的吴越国,必然要在交界地区进行军事战略部署,包括像防御墙这样的防御工事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方舆纪要》载:“叠石、分水二关,俱闽王时筑,以备吴越。”虽寥寥数语,但我们可以肯定,除了建防御墙,王审知还在福鼎实施了其他一系列军事措施。
   福鼎如此地势,所以此地自有政权以来,就必定驻军设防,而最为掌权者头痛的还是海防。《福鼎县志》和《福鼎县乡土志》均有专列之“海防”篇,可见福鼎海防之重要。《乡土志》在《海防篇》中一改志书的“史笔记叙”手法,来了这么一段充满感慨的议论:“原属左计,而列强环伺,其欲逐逐。我不自为谋,难保他人之不捷足先得。为国家策治安者,兼权利害,熟思而审处之,是福鼎无疆之庥也夫!”所谓“无疆”,就是一眼望去汪洋无际,而又有岛屿错落于其间,海盗倭寇出没于澎湃波涛之中,故欲保沿海平安而心中无底也。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最新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