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扬州新仓巷王氏民居岁月静好

2013-12-29 09:29:51来源:扬州新闻网-扬州晚报

打印 字号: T|T

在家门前面洗锅刷碗。

  中午,老街居民去老澡堂泡了把澡后准备回家。

  居民家中的蜡梅含苞待放,飘香阵阵。

  仓巷旅社。

  腌制好正在晾晒的咸货。

  新仓巷,东近丁家湾,西连引市街,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明朝始,因有旧城仓巷,本巷名加有新字,故称新仓巷。新仓巷不长,约有400米,从1号到70号各有特色。

  老巷的格局还在,建筑也在。比如新仓巷的老盐商宅第,多可追溯至明清。建筑依然还是老旧院落,只是被分割得零零散散。那窄窄的巷子里,叮叮当当的自行车穿过,打破宁静的时光,恍若隔世般走进了盐商的日常生活。

  魏源故居絜园

  《海国图志》在这里写就

  冬日清晨的新仓巷,安逸又静谧,在岭南会馆斜对面,是中国近代史上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曾写就《海国图志》的魏源的故居絜园。

  据李瑚《魏源诗文系年》考证,絜园是魏源于道光十五年至十六年(1835-1836)之间在扬州所建之园,其费用为他经营票盐所获之利润。他的儿子魏耆在《邵阳魏府君事略》中说:(道光)十五年(1835),以陈太恭人春秋高,思所以尽其欢,买园于扬州新城,甃石栽花,养鱼饲鹤,名曰“絜园”。

  《与魏默深书》有云:足下盐利大获,在扬州买宅,居然与富商等。可见,魏源也曾经是个扬州盐商,他的絜园也算是扬州盐商的园林。

  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认为,在文化积淀深厚、名园众多的古城扬州,魏源的“絜园”比起任何一座园林都“不应逊色”。“因为这座看似普通的园子却孕育出了一部划时代的巨著,这部著作就是《海国图志》。”

  如今的絜园,只残留着破损的大门和衰败的老宅。这座残破的门楼,在冬日清晨阳光的辉映之下,有几分凄清,又有几分壮美。关于这座絜园,魏源的集子里有不少诗是写它的,有“每浇花供佛,新饲鹤如孙。”“月斜水边槛,照见花间禽。”当年的絜园,是有花,有竹,有水,有山,还有鹤的。原来的絜园南部是花园,北部是住宅,花园内有荷塘,鱼池上有白石桥,周围有太湖石和黄山石堆叠的假山。竹木花草之间有石桌、石凳、错落有致。住宅分东、中、西三路,厅堂、庭院、书斋、花房一应俱全。

  “原来的大门楼砌得很高,今天掉一块砖、明天掉一块砖,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30多年前,王德才搬到了絜园,这里曾有两三米高的假山叠石,还有漂亮的金鱼池。院子里4棵大桂花树,棵棵都是一个人抱不过来。“1971年时,假山石被破坏,散落在各个角落,下面制作成了防空洞了。”说到这里王德才很痛心,现在周围还能看到零落的碎石痕迹。

  岁月静好

  古巷里的怀旧情结

  如今老巷的旧屋下处处可见挂着的腌肉、腌鱼。

  85岁的李复英已经是四世同堂了,她在上海结过婚就同老伴定居在新仓巷。“一直住在这里,一住就是60年。每年都有腌制咸肉的习惯,一般大冬过后就会着手准备,今年也不例外,每年春节儿女回到扬州,最喜爱的便是腌制的这咸肉香味,有的还要在年后带走一些。”李奶奶笑着说,去年腌制的咸肉其实还有些在冰箱里放着,只是每年这个时节腌肉,已成了一种怀旧的情结,一种改不了的习惯。

  说到腌咸肉,李复英可是这方面的高手。“今年总共腌制了一头大猪跟一头小猪。”只见她在案板上仔细地把半肥半瘦的猪肉洗净,切成五寸或七寸的长条,接着给肉擦花椒,只见她把热的花椒盐撒在肉上,用手反复擦匀,再撒在另一面,然后用手反复擦匀,这样反复把肉的每一面都擦满花椒盐。接着她把擦上花椒盐的肉掺入适量的料酒、酱油、食醋、味精和五香粉,揉搓均匀,放入大缸中,撒一些白酒,用石头压住。“每天把肉翻一两次,这样腌一星期就没什么问题。”李复英又从另一口缸中取出上星期腌好的肉,用剪刀在肉上扎一个孔,用绳子把它吊起来,高高挂起。这样风干约20天,再进行储存,就算大功告成了。“咸肉放在饭里头清蒸,也可以和其他菜在一起小炒,做成咸肉菜饭,那美味绝对是妙不可言。”对门的大妈笑着说。

  在新仓巷,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正在晾晒、风干的猪肉和香肠,再过段时间,或许走在新仓巷里,就可以闻到从人家厨房里飘出的咸肉香,这风味的独特魅力足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里也许没有人再记得,巷内魏源的挚友龚自珍住在絜园的秋实轩中,得意时将靴子踢飞的典故;也没有人记得“以君衣上月,照我花前饮”的情深意切,剩下的只是几代人的岁月静好,几世同堂的款款情深。

  岭南会馆

  尚存老屋50余间

  在新仓巷,还是有不少老城区居民仍要与炉火为伴,点一个小煤炉,安几节烟筒,便可过冬。

  在十几、二十年前,甚至更早以前,新仓巷人的取暖方式只有一个:煤炉子。“冷了,炉子支起来了吗?”这句话曾经是新仓巷居民入冬后见面时最常用的问候语,储煤块、烧木材一直伴随着新仓巷老辈居民的日常生活。小炉、柴火,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这代表着一代甚至几代新仓巷老辈居民的过冬愿望,在没有更好的取暖方式的日子里,人们就围在炉火旁,其乐融融。

  住在新仓巷岭南会馆正对面的一家,门口堆着一人多高的旧木料,正赶上李师傅在门前摆弄着一台看起来已经锈蚀且破旧、在老李眼中却被视为珍宝的小煤炉,炉子上边架着一口锅,炉子上矮矮的一节烟筒,冒着烟。师傅打开锅盖搅了搅下锅的米,炉膛里传来“噼里啪啦”的响声。

  在这红彤彤的炉膛对面,就是当年繁华的岭南会馆。来到古巷时,会馆的大门依然紧闭着。据说,现在的岭南会馆尚存老屋50余间,东、中、西三路住宅并列,中间夹两道深巷相隔相通,解放后被拆改为仓巷小学,后又改培智小学。现在会馆门口空中拉了根绳,只有一筛一筛的水面悬挂在空中晾晒。

  逍遥苑

  留得芭蕉听雨声

  金鱼巷在新仓巷西段北侧,相传这里曾是盐商养金鱼之处。金鱼巷26号王氏民居别具一格,水磨砖的门楼古色古香,门是包铁皮的仿古门,高高的门槛上方,左右各有一个提环,当年有车经过的时候可以把门槛提起来。

  初进位于金鱼巷的逍遥苑,觉得它与其他老宅并没有什么不同,前后有三进,进门便是门厅,过了天井后是个大的会客厅,会客厅古色古香中还蕴含了不少现代元素,客厅上面还有大户人家才会装的卷棚。

  转过大厅,来到后院,这里却是“别有洞天”,扑面而来的是郁郁葱葱的感觉。仔细瞧瞧,40多平方米的后院内,有数十种植物,包括芭蕉树、番瓜树等等。生活在古巷里的居民真是喜欢摆弄花草,简单的几个罐儿框儿就可以培养出娇艳的花草来。

  由于逍遥苑后花园植物较多,绿化覆盖面积大,还有人曾经做过实验,夏季时分,温度比周围要明显低上好几摄氏度。

  可以说,后院内山水亭廊一应俱全。沿着楼梯爬上亭廊,卷上竹帘,品上几口香茗,这时恰逢窗外雨纷纷,让人不禁赞叹—好一番“雨打芭蕉落闲庭”的感觉。

  后院内花厅的一扇平开窗户更是引人注目。“窗户是木格移窗,整扇窗户上没有用一根钉子,只要沿着刻出的凹槽滑动到卡口处,窗户便可关上,而且严丝合缝。”园主人、“老顽童”王烨边演示边说,这种移窗,暂时还没有在其他庭院发现过,可以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仓巷旅社

  岁月停留在上世纪

  夜幕降临,拐几个弯,穿过几条迂回的窄道,走进仓巷旅社,斑驳的墙壁透着历史的痕迹。吊挂在过道墙上的奖状,则是旧年代的共同记忆,岁月也随之留驻。

  窄窄的巷道,一个转身,旧时墙上镜子、公用水池、老旧的标语、洗得发白的床单……仿佛时光一下子拉回到上世纪中后期。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洗礼,仓巷旅社依然在营业,在给人们带来回忆的同时,也默默讲述着时代变迁的故事。

  几经转手,传统小旅社后来被承包。“住一宿只需8块钱、10块钱。”老板娘说。

  这个不大的仓巷旅社,一共15张床,一天一般能接待两三个房客,冬天生意淡,旺季是4月份到6月份。

  “入住旅社,不提供洗澡服务,牙刷、毛巾、梳子等个人用品全都自备,房间里只有一台老式电视机,冬天只能去澡堂洗澡,夏天就在大院子里冲个凉。”老板娘介绍。

  老旅社,眼见越来越老,然而旧时习惯,仍然一直保留至今。天色渐晚,老旅社的孤灯温暖了旅人的心……

  实习记者 朱尧 记者 邱凌

  [延伸阅读]

  岭南会馆入选首批

  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

  2010年2月,省文物局启动了首批“江苏省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省文物局共收到来自运河沿线8市的申报项目31项。经对认真审定筛选,最终确定了包括岭南会馆在内的10项工程。

  据了解,坐落于扬州市区新仓巷4号至16号之间的岭南会馆,是清代粤人盐商在扬州议事聚集、联络乡谊的场所,岭南会馆是现今扬州众会馆遗存最为完整的会馆,今尚存老屋五十余间,东、中、西三路住宅并列。其中中纵轴线格局保存基本完整,主屋前后五进还能显示当年气势,分别为门楼、照厅、正厅、殿宇、两旁置披廊,殿后筑楼宅二进,再后为空院和小园。八字砖雕大门楼与入内朝南的正厅极为考究,朝南大门楼全为清水磨砖砌筑。若与湖南会馆门楼比较,体量不及,但其雕琢比湖南会馆更精美;牌楼的屋面也比湖南会馆牌楼屋面更考究,盖瓦不是常用的小瓦,而是用筒瓦。匾墙内的四组角花,堪称扬州遗存内角花之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