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北辰山与王审知

2013-12-25 10:31:56来源:

打印 字号: T|T
林思翔
 
 
    北辰山为同安名山,因位于同安城之北“高拱北极”而名。这座看起来很普通不险不峻的山何以远近闻名,山门一副对联做了诠释:“释:“闽王建闽八方善信同参忠惠庙,龙潭飞龙四方游人咸乐北辰山。”这就是说,北辰山的出名,一是与闽王建闽有关,二是因“龙潭飞龙”景观。
    我拾级而上,直奔“龙潭”,先看自然景观。山路较为平缓,没走一会儿,就听到越来越响的流水声。寻声望去,龙潭就缀在出腰间。所谓龙潭,其实就是瀑布撞击而成的碧水潭。这在许多山区并不少见。北辰山神奇的是,瀑布成群,龙潭成串,从下往上数共有12个。12个水潭如12口深井斜叠谷涧,绽蓝泛绿,层层直上;12段瀑布似12匹白练悬挂山间,翻空腾雪,汤汤而下。大概是水流声势所震,周遭林木为之让路,水潭两边的顽岩皆被冲磨成灰白光石,远望山涧就像一条白龙跃起,穿山破谷,俯冲而下。“龙潭飞龙”蔚为壮观!
    走近看,仰卧山间的十二龙潭形态各异,有圆形,有半月形,还有三角形,甚至多边形,而且大小迥异,深浅不一,最大的面径达3米多,深逾两米。古人对此有过生动描述:“上潭不见底,二三奔未已;五六潭尚渊,漩光最青紫。七八九相邻,茸滑难容趾;十潭至十二,令人不可视。”湛蓝的水潭如炯炯发亮的明眸点缀山间,给谷涧注入灵气,令青山格外精神,而连接水潭的瀑布如幕似练,  或急流或细水,与灰石绿野连成一体,构成一幅绝妙的天然山水画。
    如有体力,溯水而上,登上瀑顶后,则山势趋缓,乱石成堆。此时的山水不像前面那样成股成泼地直奔斜泻。而是绕着或嶙峋或滚圆的石头转,从石罅间、树林下冒出,清泉漫溢,声如鼓呜。有时流水不见,以为水流断了,其实是水潜石底,暗流涌动,虽不见流,仍闻其声。因了这些散流、潜流的滋养,山野的林木郁郁葱葱,盈盈碧绿;谷间石头也个个通体光润、额顶发亮,于是原本不起眼的山野顽石,也就有了诸如高山流水、鹊华秋色、意关心动、松岫香台、高风足千古等与水与景有关的雅致名字。
    再往上走,山势略陡,水流隐没在乱石沟下,只是潺潺水声不绝于耳。走了一段山路后,终于找到了北辰山瀑水之源头——龙泉洞。只见这个巨石交叠、绿树掩映的山洞的后壁石缝间,有一股泉流喷涌而出,其势湍急,其声如涛。原来十二瀑布之所以“清如许”并充满活力,就是因为有了产生活水源头的这个泉洞。
    从龙泉洞到北辰山的顶峰牛岭还有一段山路,往上看,丹霞色彩的牛岭山峰如武夷山大王峰一样巍然屹立,犹如一面旗帜引领着蜿蜒起伏的北辰山群峰,共同护卫着同安的东北方。从龙泉洞往山顶,山势陡然,看不到水流。其实正是这莽莽群峰接纳并含蓄了天上来水,点点滴滴潜藏山中,才有了蓝幽幽的十二龙潭,才有了让北辰山披上绿装的蓊郁树林。据说,过去这里曾是一片竹子成“坝”的地方,浓密的竹林如高梁地一样,人藏进去很难找到。如今山脚下充满南洋风情的竹坝归侨村就是因此得名的。
     北辰山的旖旎风光引历代许多文人墨客登山咏怀,抒发思古之幽情。
     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19岁中进士,22岁被授同安县主簿,在同安工作生活多年。任职期间他曾率领同僚登上北辰山,在十二龙潭旁题写“仙苑”二字,还写了《与诸同僚约奠北山》一诗:“疏林泛朝景,翠岭含云烟。祠殿何沉遽,古木郁苍然……既欣岁序举,重喜景物妍。解带憩精庐,尊酌且留连”,对北辰山秀丽景色所陶醉,写下了《北山》一诗,其中写道:“人见山上有青天,谁知天在青山里,欲问巨灵知不知,白云起处孤鸢飞。”朱熹的题词和古人的诗词均镌刻于北辰山摩崖石壁上,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北辰山水量充沛,泉水清冽甘甜,被称之为“仙泉”。古人认为这是龙的造化。因此遇到大旱年头,人们就上山祈雨。明嘉靖四十年(1561)春,同安大旱,知县谭维鼎(号瓶台)率员到十二龙潭祈雨,凑巧天公作美,“澍雨迭沛,四郊沾足,岁乃大丰”。于是同安文人李春芳等便在谭石横镌“瓶台霖雨”4个大字,李还赋诗曰:“百丈龙潭千丈山,为云为雨泽民间。谁言此地无龙卧,大夫到此便飞返。”清乾隆年间,同安知县仿谭候之举,也到此祈雨,并在同一石面上镌刻“膏泽下民”4字行书。这些镌书如今犹在,给北辰山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北辰山的大门口矗立着一座高达15米的闽王王审知的塑像,边上还建有纪念王审知的广利庙(又名忠惠庙、北山宫)以及王审知衣冠冢。王审知这位政绩卓著的开闽王在福建主政,闽王祠和唐忠懿王陵都在福州,且保护完好,人们对其十分感念。但是,让我不解的是王审知与北辰山有什么联系,这里何以如此纪念?经了解后才知道,北辰山不仅与王审知有联系,而且还是决定他仕途前程的关键之地。“闽王文华”是北辰山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还得从头讲起。
     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战乱,寿州(在今安徽)崛起一支响应黄巢起义的义军,首领是屠夫出身的王绪和他的妹婿刘行全。义军攻占寿、光二州,家住光州固始县的“王家三龙”(即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前往投军,王潮被委以军正。为逃避军阀秦宗权追剿,光州刺史王绪于光启元年(885)正月“悉举光、寿兵五千,驱吏民渡江”。王家兄弟携母董氏随部南迁,经江西入闽,陷汀、漳二州。同年八月,当大军来到现在的同安与南安接壤的北辰山南麓时,由于王绪心胸狭窄,猜忌滥杀,积怨甚多,王潮与刘行全顺应士意,派人在北辰山一片密林修竹中将王绪擒囚。
    王绪被擒,谁来当头呢?在北辰山上演了王氏兄弟入主福建后又一关键事件“拜剑推帅”。按理正首领被副首领发动政变赶下台后,应由副首领接班。刘行全则认为王氏兄弟的才华在自己之上,力推王潮担任主将,王潮不从,两人互相推让,没有结果。军队不可一日无主,王潮于是便把剑插在地上说:“我们都来向剑祝拜,谁祝拜时剑能动三下,谁就为主将。”史料记载,轮到王审知祝拜时,剑竞三拜三升。众人一阵欢呼,推举王审知为首领。王审知认为自己太年轻(当时年仅23岁)不能胜此大任,坚决让大哥王潮为主将,自己为副将。
    王潮兄弟掌握领导权后,马上面临着挑战。唐军由福建观察使睦岩率领杀过来了。王潮兄弟利用北辰山有利地形打败官军,并生擒了陈岩。从中原光州被追杀到闽南的农民军,跟官军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将士们纷纷要求杀掉唐朝官员。这时,王氏兄弟却以贵宾之礼款待了陈岩,陈岩深受感动。翌年八月,王潮兄弟攻下泉州,陈岩非但没有派兵前往围剿,还奏请朝廷正式册封王潮为泉州束史。
    过了5年,陈岩病重,派使者持书信往泉州,召请王潮北上福州托付军政大事。但王潮到达福州时陈岩已去世。陈岩的小舅子范晖自立为留后,拒绝王潮进入。隔年,王潮以王审知为先锋攻下福州。唐昭宗封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而后,唐政府加封王潮为威武节度使,统领八闽。王潮去世后,王审知继任,并于910年被后梁太祖晋封为闽王,成为闽国的开国君主,被后人尊称为“开闽王”。
    虽然竹林政变、拜剑推帅、结交陈岩3个事件的主角是王潮。但王审知拜剑,剑竟三拜三升的传说为其一生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故北辰山记住了闽王,闽王的光彩也闪耀在了北辰山。随着闽王的声名远播,北辰山也号称“开闽第一山”。
     唐朝灭亡后,很多人劝王审知称帝。王审知力排众议,坚持“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坚持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王审知治闽近30年,主政其间,发展水陆交通,扩大内外贸易,重视教育,发展农业,扶持手工业,使福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千家灯火读书夜,万亩桑麻商旅途”的升平景象。他还修浚福州西湖,建造白塔,三坊七巷的雏形也是那时形成的。王审知治闽有方,口碑甚好。如今尚存唐天佑三年(906)立的闽王祠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对王审知治闽功绩作了全面评述,称其“殊勋茂绩,尽瘁宣力,国之丹青,邦之柱石”,历代皇帝对其多有赐赏封号,到宋大祖赵匡胤时更是御赐“八闽人祖”匾额,大力褒扬闽王的历史功绩。每年农历二月十二闽王祭辰,北辰山还举办庙会,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的王氏宗亲都要来此朝拜祭奠,是时北辰山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同安县志》载:“忠惠庙在北山乡,祀开闽王,每岁二月(即农历二月十二日),士女进谒者,以数万计”,酬神礼佛香火缭绕,芗剧南音通宵达旦,前前后后要热闹好几天。
    北辰山,一座秀丽山水与历史文化相映生辉的名山,一处令人陶醉与感念的胜地!
2010年11月
(作者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政协经科委副主任,福建省科协原党组书记、副主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