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福州北庙"遗影"探秘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刘湘如教授近日提出,史书所载“福州北庙”即为位于福州市天泉路的北岳庙,应得到文保单位重视保护。
“福州北庙对于研究闽都文化、王审知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实体,这座庙的新发现,意义重大。”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刘湘如教授近日提出,史书所载“福州北庙”即为位于福州市天泉路的北岳庙,应得到文保单位重视保护。
福州北庙始建于唐末,为闽王王审知祭祀入闽前锋官刘行全于福州城北所建。历代史书有载,但具体遗址一直是个谜团。刘湘如的看法得到多名文史专家肯定。
上世纪80年代初刘湘如到福州北门地区考察,发现这一重要文化点,但当时庙宇还挪为他用,考察受限而暂停下来。
刘老摊开一份清代《侯官疆县城图》,向中新社记者介绍说,“对照《三山志》、《闽都记》、《福州府志》‘遗爱门外,去州十里’的说法,福州北庙的位置和北岳庙十分接近。”
福州市社科院数位古代文物专家和福建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福州市文史专家齐上志等专家先后进行实地考察,专家们推断,天泉路北岳庙就是王审知所立的北庙。
但时易世变,盛况不复,庙宇整体建筑现在面积大为缩小,主庙仅剩十余平米。记者入庙看到,中殿前梁左悬铜如意,右挂大皮鼓,供奉的刘行全像端庄威严。福州琦上琦下两村不少村民聚会于此。
刘行全系唐光州刺史王绪的妹婿,得王审知器用,为王绪嫉杀,梁贞明五年被封“崇顺王”。
据齐上志介绍,香炉、幔帘上有“崇顺境”字样,“崇顺境是村民对本地的自称,这个提法在当地根深蒂固,历史久远,可见北庙的影响力。”按史书记载,王审知初建北庙,还配置专人看管、划拨田地、果园以自给,刘军将领部下也驻留此地,形成村落,此地琦上、琦下二村的原住民或为他们后代。
“所以,我们祖祖辈辈的牌位、古墓,都有崇顺两个字,村里的王氏祠堂上还有‘积德无双地,开闽第一家’的对联。”81岁的白发老人马承勋是福州琦上村人,他很坚定地认为自己应是刘行全将军部下的后裔。
“连续几百年来,‘北庙’都作为祠庙出现在官府权威的地方志上,官府出资,派人看守,有编制,有固定祭祀活动,这和一般的民间信仰不同,可见其重要性,”刘湘如认为,“以封号作为乡名,全国不多,福州唯一,尤其难得。”
该庙殿前有一尊铁铸元宝炉,重达200多斤,造型精美,上面刻着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距今已有290年。按史书上记载,北庙于公元919年建造,曾经繁盛一时。
“香炉之大,可见从前香火之盛。”村民们纷纷表示,他们曾多方设法才保护该元宝炉在日军入侵的战火年代和后来的“大跃进”时期幸免于难。
“北庙初建时栋宇宏丽,占地上千亩,有戏台、馆场、前殿、后殿,后来几次损坏,几次修建。”齐上志根据庙里高矮不一的柱础,分析修建的不同年代。
专家指出,现存建筑为夯土围墙,建筑结构有明代遗风,可能是明代保留至今,也可能是清代时按原样进行了修缮。
记者联系福州市文物局和鼓楼区文体局了解到,该庙并不是登记在册的文保单位。
上世纪该庙规模尚可,有“福建的梅兰芳”美誉的闽剧表演大师郑奕奏还曾在此酬神演出。但受风雨虫蚁侵蚀和各种因素的破坏,近年该庙的保存令人堪忧。
祖籍琦上、琦下的多名台胞曾数次修书提请修缮保护该庙,林榕官旅台已经七十多年,幼时与家人前往北岳庙礼拜祈福的经验是他甚为宝贵的记忆,至今念念不忘。
福州市王审知研究会副会长王忠义转述老台胞的愿景:“保护北庙,既弘扬闽王文化,又保护千年古迹,是维系海外同胞的感情纽带。”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