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千年福州北庙"遗影"探秘

2013-11-30 08:38:36来源:中新网 詹邵飞

打印 字号: T|T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刘湘如教授近日提出,史书所载“福州北庙”即为位于福州市天泉路的北岳庙,应得到文保单位重视保护。

  “福州北庙对于研究闽都文化、王审知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实体,这座庙的新发现,意义重大。”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刘湘如教授近日提出,史书所载“福州北庙”即为位于福州市天泉路的北岳庙,应得到文保单位重视保护。

  福州北庙始建于唐末,为闽王王审知祭祀入闽前锋官刘行全于福州城北所建。历代史书有载,但具体遗址一直是个谜团。刘湘如的看法得到多名文史专家肯定。

  上世纪80年代初刘湘如到福州北门地区考察,发现这一重要文化点,但当时庙宇还挪为他用,考察受限而暂停下来。

  刘老摊开一份清代《侯官疆县城图》,向中新社记者介绍说,“对照《三山志》、《闽都记》、《福州府志》‘遗爱门外,去州十里’的说法,福州北庙的位置和北岳庙十分接近。”

  福州市社科院数位古代文物专家和福建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福州市文史专家齐上志等专家先后进行实地考察,专家们推断,天泉路北岳庙就是王审知所立的北庙。

  但时易世变,盛况不复,庙宇整体建筑现在面积大为缩小,主庙仅剩十余平米。记者入庙看到,中殿前梁左悬铜如意,右挂大皮鼓,供奉的刘行全像端庄威严。福州琦上琦下两村不少村民聚会于此。

  刘行全系唐光州刺史王绪的妹婿,得王审知器用,为王绪嫉杀,梁贞明五年被封“崇顺王”。

  据齐上志介绍,香炉、幔帘上有“崇顺境”字样,“崇顺境是村民对本地的自称,这个提法在当地根深蒂固,历史久远,可见北庙的影响力。”按史书记载,王审知初建北庙,还配置专人看管、划拨田地、果园以自给,刘军将领部下也驻留此地,形成村落,此地琦上、琦下二村的原住民或为他们后代。

  “所以,我们祖祖辈辈的牌位、古墓,都有崇顺两个字,村里的王氏祠堂上还有‘积德无双地,开闽第一家’的对联。”81岁的白发老人马承勋是福州琦上村人,他很坚定地认为自己应是刘行全将军部下的后裔。

  “连续几百年来,‘北庙’都作为祠庙出现在官府权威的地方志上,官府出资,派人看守,有编制,有固定祭祀活动,这和一般的民间信仰不同,可见其重要性,”刘湘如认为,“以封号作为乡名,全国不多,福州唯一,尤其难得。”

  该庙殿前有一尊铁铸元宝炉,重达200多斤,造型精美,上面刻着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距今已有290年。按史书上记载,北庙于公元919年建造,曾经繁盛一时。

  “香炉之大,可见从前香火之盛。”村民们纷纷表示,他们曾多方设法才保护该元宝炉在日军入侵的战火年代和后来的“大跃进”时期幸免于难。

  “北庙初建时栋宇宏丽,占地上千亩,有戏台、馆场、前殿、后殿,后来几次损坏,几次修建。”齐上志根据庙里高矮不一的柱础,分析修建的不同年代。

  专家指出,现存建筑为夯土围墙,建筑结构有明代遗风,可能是明代保留至今,也可能是清代时按原样进行了修缮。

  记者联系福州市文物局和鼓楼区文体局了解到,该庙并不是登记在册的文保单位。

  上世纪该庙规模尚可,有“福建的梅兰芳”美誉的闽剧表演大师郑奕奏还曾在此酬神演出。但受风雨虫蚁侵蚀和各种因素的破坏,近年该庙的保存令人堪忧。

  祖籍琦上、琦下的多名台胞曾数次修书提请修缮保护该庙,林榕官旅台已经七十多年,幼时与家人前往北岳庙礼拜祈福的经验是他甚为宝贵的记忆,至今念念不忘。

  福州市王审知研究会副会长王忠义转述老台胞的愿景:“保护北庙,既弘扬闽王文化,又保护千年古迹,是维系海外同胞的感情纽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