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施兆麟:十年修成《相城小志》

2013-10-29 08:12:52来源:苏州新闻网

打印 字号: T|T

   ■李嘉球
  清末民初,社会处于重要变革时期。苏州的一批文化界有识之士,有感于沧桑变迁,史料散失严重,开始乡镇志的编纂工作,编就了《木渎小志》、《香山小志》、《黄埭志》等一批乡镇志书,抢救和保留了一大批珍贵史料,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这批同时期编就的乡镇志书中,《相城小志》堪称是其中的上乘之作,而作为该志采编主任,施兆麟的贡献是功不可没。
  这此里曾经走出了姚广孝、沈周、都穆等历史名人。
  相城,这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地名,也是一个有着文化丰富积淀的地方。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施兆麟及其《相城小志》,有必要先对"相城"地名及其建置区划做个介绍。
  相城位于苏州古城东北约25公里处。据有关史料记载,阖闾元年(前514年),吴王阖闾采纳伍子胥"立城廓、设守备、实仓廪、治兵革"建议,命令伍子胥规划建设都城,伍子胥于是来到阳澄湖地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后来,因测得地势低洼,土松地隙,又濒临阳澄湖,最终作罢。相城因此得名,沿用数千年。现今苏州市相城区,就直接借用了这个历史地名。
  明清时,相城镇为苏州府长洲县四大镇之一。清宣统三年(1911),筹备自治,定名为湘城镇。民国元年(1912),并入吴县,称相城市。关于相城的写法,民国之前均作"相城",民国期间,有写成"湘城",也有仍写"相城"的。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写作"湘城",先后称湘城公社、湘城乡、湘城镇。2001年1月吴县市撤市设区,湘城镇隶属于相城区。2008年,湘城镇与阳澄湖镇合并,至此湘(相)城作为建制乡镇不复存在。
  民国初期,相城"地广南北二十馀里,东西十余里。东南襟带洋澄(阳澄湖)、西南挹盛泽(荡),南眺虎阜,北望虞山,湖山环映,天然清旷。辖区五,领图五十有二,制村七十有三。北界常熟,东接昆山,南连五潨泾,西毗陆墓南北桥。"(《相城小志·沿革》)其地域较广宽,包括解放后设建置的湘城、太平、沺泾三个乡镇,还含了渭塘镇一小部分。历史上,相城地区是苏州北部人口较集中、商业繁荣的地区,明清至民初时有相城、太平桥、沈店桥、陆巷、沺泾、消泾、蔃芜、车渡等集镇。
  自古以来,相城地区也是苏州北部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出土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唐宋以降,有中原大族落户于此。如宋室南渡时,北宋名相王旦的后裔王皋(1081-1156,字子高,官开封知府、殿帅府太尉)护送高宗南渡驻跸平江(今苏州)时,便将家安置长洲县益地乡荻扁村(今属相城区太平街道);辞官后,归隐荻扁,卒后葬于此。随着王氏族人繁衍,荻扁后来改名王巷村(今称旺巷村),代有人出。元朝,正议大夫、平江路总管张伯颜,致仕后归隐相城谢泽。明清两朝,相城地区走出了姚广孝、沈周、都穆、王锜、钱棨、李恒嵩等一批名人。姚广孝是一代名僧,后来成为燕王朱棣的"军师",永乐皇帝夺得王位,姚广孝是"功推第一"。沈周为"明四家"之首,"吴门画派"领袖,独领风骚数十年。相城文化的影响,由此足以窥见一斑。

  大族出身的笃学士,当地文化的热心人

  施氏是相城当地的大姓,其祖先或说是明代正统四年(1439)已未科状元施槃之弟施杲,或说其祖先来自崇明,主要居住在杨家浜和施家兜一带。施氏后来成为相城儒户望族,人称"自明至清五百年,列乡举登仕籍者代有其人"(吴荫培《相城小志序》)。施兆麟五世祖施锡朋,清朝乾隆年间岁贡,早年受业著名诗人沈德潜,深通理学,应试不第;在家务农,身体力行,亲自教授子孙。作为《相城小志》功臣的施兆麟是一个出身大族的文化热心人。
  施兆麟(1873-1938),字济从,又字则行,杨家浜(今阳澄湖镇洋沟溇村杨家浜)人。自幼丧父,家境清贫,自称"少愧失学,稍长略知自励"。13岁离家到苏州城里求学,拜访学者名师,学问渐长,一心想搏得科举功名,吴荫培称他是"笃学士也"。后来因科举落第、取消科举,担任塾师。他生平力学砥行,热心社会公益及文化事业,由此结识了当时苏州的一批文化名人,最终自己也成了地方文化名人,孔昭晋称他"衣冠朴素,性质淳厚,犹见老成典型"(《相城小志序》)。曾经担任相城市议员名誉董事、《江苏通志》协助采访员、民国《吴县志》)名誉采访员。民国7年(1918),曾参与重修杨家浜积善庵。民国11年,里人姚文澂募修西晋著名文人陆云祠庙,特请施兆麟撰写重修记。次年,曾募资为位于相城五十三图的采宝庙(祀宋朝蔡抗)勒碑。曾访获宋朝太尉王皋、元朝平江路总管张伯颜、明朝佥事刘珏、诗画家沈周等一批列朝古墓,施兆麟请吴中保墓会一一立碣保护,还亲自撰写《沈石田先生墓碑亭记》等碑文。与此同时,他还追随李根源、吴荫培、张一麐等社会名流,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在虎丘男普济堂、吴中保墓会等机慈善机构担任职务;担任相城市参议员后,积极参与当地救助贫弱、地方文化保护等活动。
  施兆麟还孜孜以求地关心其宗族事务。民国15年(1926)曾发起恢复苏州观前施相公庙(施镇海侯庙),并每年祭祀。家中曾藏有《杨家浜施氏家谱》,他以此为基础,广泛搜集苏州施氏家谱资料,与葑门外郭巷镇施宝楠等谋编《苏州施氏总谱》,资料搜集完毕,所集资料厚达一尺左右。可惜,尚未付印,即告去世。资料封存于家中阁楼,"文革"中被抄而销毁。
  后来,施兆麟移居苏州城区,租赁房屋居住;晚年略有积蓄,60岁时购得仓街传芳巷后芳弄房屋一处,李根源先生题有"藏拙轩"匾额,张一麐先生题写"恒心堂"额,吴荫培先生为第三进房屋题写对联。

  纲罗闻见,征之文献,著成良志佳作

  施兆麟爱好文史,"夙以纲罗本市(指相城)掌故,撰成专志为己任"(孔昭晋《相城小志序》)。民国7年(1918)终于迎来了机会。是年春,吴县成立修志局,编纂《长元吴三邑合志》(即民国《吴县志》),被聘为名誉采访员。受聘后,时年45岁的施兆麟十分高兴,在《相城小志》"凡例"下曾有他的一段"题记",自叙云:
  兆麟少愧失学,稍长略知自励,每思为地方纲罗闻见,征之文献,成一市之掌故,而苦无其机会。民国戊午春,吴县修志局贸以兆麟承乏采访员,遂周历全市,专壹考订。又恐多遗漏,造请先进贤达,广博咨谋。采访册成,重录以上志局,留副以作手辑小志之根据。繁积十年,粗具大概,草稿甫成,谨志数语,将以就正有道,庶几指示疵缪,俾合轨辙云尔。
  他是个文化有心人与热心人,态度十分认真而严谨,因而《相城小志》的资料丰富而翔实。
  民国19年(1930),《相城小志》正式刊印出版,凡六卷,卷一:市镇、乡都图圩(村庄附)、川泽津梁(圩岸附);卷二:古迹、坊匾、寺观、祠庙(第宅附)、冢墓、金石;卷三:学校、兵防(庄仓、局所、各种社附)、田赋、户口、物产、风俗(方言、占验附);卷四:人物(流寓附);卷五:人物(列女)、释道、选举、杂记、祥异;卷六:艺文(诗、词、序、记)。志前有序、纂志职员姓名表、湘城镇全图、相城区图、沿革、凡例,志后附收支报告。
  与同期其他乡镇志比较,《相城小志》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志书。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首先是采访札实,"取材丰富,纪事翔实"(李根源语)。当年,施兆麟受聘担任《吴县志》采访员后,不辞辛苦,"实事求是,尝周游吴中山水,搜罗古迹,考证旧闻",并广泛罗致谱牒,搜集并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不忍一乡之故实听其散失,而无从稽考,于是博访周谘,详加考订,并集腋一乡之见闻之较确者,手摘成轶。"(曹宝书语)他"熟于其乡掌故……躬历村镇,博访周咨,日积月累,得采访稿数册。"(李根源语)他还邀请张继祖、徐洞天、施濂、吴荫芳等里人一起搜集采访。资料到手后,施兆麟又"互相考订,竭力精心,锲而不舍,阅时十年。" (曹宝书语)志书"不第表彰前哲,瘅扬贞烈已也,即琐至谚言占验,有关农事者亦搜罗无遗。"(李根源语)它与同期编就的《木渎小志》、《香山小志》、《黄埭志》相比较,其内容更加丰富、全面,记事要素更加齐全。虽然标明为"小志",实则堪称是部"一方之全书"。
  其次,严格参照志书体例,继承并创新。施兆麟办事认真务实,参考清乾隆《长洲县志》等旧志体例,又仿效当年修志局同事张郁文所编《木渎小志》体例,按类梳理,"搜之剔之,纂之录之,旌别而表扬之,其守先待后之功,不在常棠下"(王謇序)。(常棠,南宋海盐人,绍定时,纂成全国现存最早的镇志《澉水志》八卷,历来称为地方志书佳作)。"川源物产,名胜古迹,靡不分类" (孔昭晋语)。他对志书编纂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当年,施兆麟担任《(民国)吴县志》分纂时,"此前县志地图向无善本,施兆麟因就图外立体例,标疆界,创一都领图、图领圩、圩领村各表,发前人所未有。"(吴荫培语)这种方法同样也运用于《相城小志》。
  再次,编纂认真负责,请专家名贤把关,确保志书质量。施兆麟为人谦虚,志书编成后,他特地聘请苏州江苏省立图书馆馆长陶惟坻担任总纂、举人沈惟骥担任协纂;湘城市总董姚元桂(省议员)、湘城市议长张世璋担任主任,自己则任采访主任兼编辑、校对。陶惟坻、张世璋、姚元桂都是《(民国)吴县志》的采访员;沈惟骥是《(民国)吴县志》的协纂。最后,再请吴荫培、李根源、孔昭晋、王佩诤、曹宝书等名贤把关提升,吴、李、孔是《(民国)吴县志》的总纂,王、曹是《(民国)吴县志》的协纂,其中曹还是《(民国)吴县志》的采访主任。
  第四,时代特色明显。《相城小志》记事下限至民国15年(1926)。当时正值清末民初,新事正多,志书对此都有相应的记述,例如卷三《局所》记述了市公所、阅报社、天主教堂,卷五《选举》记载自治选举及议长、议员等情况。而这些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同时期的《木渎小志》《香山小志》《黄埭志》都没有记述。
  正因为如此,《相城小志》正式刊印之前,就得到吴荫培、李根源、孔昭晋、王佩诤、曹宝书等人的称许,分别撰序。"是志告成……足见君爱乡心切,故其言之深而意之匝也。是志之传又何疑焉?"(李根源语)"是志表敬之功,为不可没也"(孔昭晋语)。"是书告竣,当与张君壬士《木渎小志》并行不悖,更足征我志局人才辈出,文献皆信而有征。况近今政治改革、风俗移易,势必举先民所习惯、往代所流传者,变更不一,皆将湮没无闻。不有作者,谁诏来兹。然则,是书不独有裨于一乡,且于吾吴,毅然负世之责焉。爰弁数言于简端,以志钦佩"(曹宝书语)。
  根据出版时的署名,《相城小志》总纂是陶惟坻,《江苏旧方志提要》 称他是"里人"。其实,陶惟坻(1855-1930,字小沚)不是相城人,而吴县周庄(今属昆山)人。他父陶煦,曾撰有《租核》,编纂过光绪《周庄镇志》。陶惟坻是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选任河南知县。民国12年(1923),参加柳亚子、叶楚伧在苏州发起的新南社。民国16年,应江苏省政府之聘,担任苏州江苏省立图书馆馆长。民国18年,聘为《江苏通志》编纂委员会委员,担任采访员,并主纂《职官志》。是年1月,应湘城市总董、《相城小志》编纂主任姚元桂(字仲舫)的邀请,担任《相城小志》总纂。陶惟坻在《相城小志》最后有则"题跋",云:已己(1929年)夏历元旦后,感寒咳作,懒于出门,承姚仲芳(舫)君以《相城小志》诚恳委为重正,爰先取下册,率鄙臆而随读随绳之,一旬始毕,就心之觉其所不安者,略求其安,亦不自决以为果合否也,幸仲芳君还为鉴酌定之。
  叙述十分清楚,姚仲舫送去志稿上下二册,陶惟坻当时身体原因,只留下了下册,"随读随绳之",仅仅用了一旬时间,就完成交了差。由此,更进一步证明施兆麟对《相城小志》的贡献。

最新推荐

最新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