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籍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杨大刚
家谱是从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逐渐演变而来的,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随着历史科学的发展,如同方志学一样,目前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一谱系学。家谱内容丰富,记事具体,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正因如此,国家档案局将其列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建设方面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政策,旅居国外的侨胞以及根在大陆的台、港、澳地区的同胞,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想利用家谱作为纽带来寻找自己的亲族血缘,选择投资环境,为祖国腾飞贡献一份赤子之心。现就家谱的历史沿革、体例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发表个人浅见。一、谱牒的历史沿革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这种记载形式由来已久。追溯其源,一说始于《周官》。《隋书.经籍志》云:“周家小史定世系,辨昭穆,则亦史之职也。”还有说从殷商的甲骨文中亦可窥其端绪。但从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最早的乃是《世本》。《世本》是先秦重要史籍之一,我国谱牒的开山之作。王逸《离骚注》载楚相屈原曾任赵国三阊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日:昭、屈、景,屈原叙其谱属以厉国士”。《尚书序正义》曰:“大戴礼帝系出于《世本》。”后汉郑玄注:“世之而定其系,谓书于《世本》也”。刘知几《史通》亦云:“帝王苗裔,公侯子孙,余庆所宗,百世不绝,能言吾祖……,故周撰《世本》。”郑樵说:“凡言姓氏者,皆出《世本》、《公子谱》二书。凡学者欲知其先古世系源流,舍《世本》,则别无考据。”清代才少学者认为后世的家谱祖于《世本》。
秦王朝统一中国后,氏族的宗法组织随之瓦解,但血缘宗法思想却被封建统治阶级改变为封建的宗法制度而世代沿袭,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下,君臣等级和血缘尊亲观念进一步加强,谱牒作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得以发扬光大。秦置“宗正”以掌亲属,权袭秦制“以叙九族”,曹魏代汉,陈群创“九品中正制”,官之升黜,不考其才能,更不讲其人品,只辨姓氏高下,血缘贵贱。汉代以来谱学有发展,出现了《帝王年谱》、《氏族谱》、《万姓谱》、《郑氏官谱》等。至六朝而唐,由于统治者的利用和提倡,很多学者从事谱书撰述,谱学成了一门专门学问。五代以后,谱学渐衰,专事谱学之家逐渐减少。而至宋始,私家撰谱又盛行起来。正如清代学者邵晋涵所说:“自尊系牒之官,而后有专门之学,专门之学衰,而后有私家之谱,自古迄今,凡三变焉”。这一论断基本符合谱学发展的实际。谱牒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有修撰,后经元、明、清和民国,沿修不辍。明代曾规定60年大修,刊印谱籍;30年小修,仅做登录,以俟大修。孔氏明令违反上述规定者,则除籍。贵州毕节市王张吴姓规定30年修一次,如若不修,则视为不孝。毕节谱牒尚存较多,有《糜氏族谱》、《傅氏族谱》、《向氏族谱》、《李氏族谱》、《杨氏族谱》、《周氏族谱》、《邓氏族谱》、《林氏族谱》、《沈氏族谱》、《吴氏族谱》、《吴姓宗谱》、《陈氏族谱》、《汪氏族谱》、《龚氏族谱》、《林氏家谱》、《季氏族谱》、《孙氏族谱》、《吕氏族谱》、《丁氏族谱》、《胡氏族谱》、《王氏族谱》、《左氏族谱》、《肖氏族谱》、《章氏族谱》、《张氏族谱》、《熊氏族谱》、《刘氏族谱》、《石氏族谱》等.近年,为适应改革开放,联络国内外宗亲,毕节编修族谱之风比较盛行。为使各姓兴起的修谱既符合于历史,又实用于今后,毕节市成立了姓氏学研究会,进一步加强对家谱的研究,并提出以新的观点、新的思想、依据历史学家研究成果、重新整理编著,使谱牒为人口、人才、经济、地理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准确的历史资料,也为旅居国外的侨胞寻根访祖提供确切依据,从而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作出贡献。
二、谱牒记述范围及体例
玉牒和家谱(官谱和民谱)有其独特的体例和记述范围。早期的谱籍独记世谥,其辞较略,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到后来渐次完备。其中皇族玉牒在清以前记皇族世系以及重要的政事、法令等。如清代玉牒载述其显祖皇帝塔克氏以下各子孙的名讳,内容有婚嫁、生育、继嗣、封爵、授职、升迁、降革和死亡。大体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男女各按宗支,依房次排列。乾隆主持编撰的《钦定八旗满州氏族通谱》共有80卷。在每一姓氏下总书其名,叙其得姓由来及分支派别。人物则按其官阶事实为之立传。隶于八旗的蒙古、高丽等族也一并收录。历朝皇帝家谱——玉牒的修纂,其规矩为专官掌管,各朝职掌略同。家谱则是民间自行修撰的,保存至今者以清代和民国时期为多。私家谱例多以融欧、苏二体而形成的所谓规范化的谱式。其记述内容概括为:首世系、次讳字、次婚姻、次子嗣,凡祖宗之德行、品望、功业、文章悉载于谱,故族“递衍而不乱,祖德常传而不朽”。综观现存诸家谱籍,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收载内容亦有多寡。重点各有侧重,但多数家谱的格式基本上是统一的。一部谱书大体包括如下各项:
(一)谱名。多称家谱,家乘、族谱、宗谱、世谱、统谱、姓源、房谱、支谱、族史、家史等。书名前冠以郡名或现今地名。如《杨氏族谱》是以郡望、堂号即弘农郡“四知堂”为标志, 《安定胡氏族谱》是以“天下胡氏出安定’为根据。《九牧林氏家乘》是以先祖林苇、林蕴等兄弟九人曾同为唐朝刺史,故冠以“九牧”官名于谱前;《吴姓宗谱》是以原为胡氏分出的一宗而定宗,以区别吴氏或胡氏;《十万程氏会谱》则以先祖程渝的别号“十万”冠之谱前。
(二)谱序。概指新序、旧序、外戚或族外人的客序、贺序、编修人名、目录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反映本族历史、族望、历次修谱的编纂原则等,是了解家族的重要材料。比如目前档案部门保存的莆田《九牧林氏家乘》,书前序文就有《莆田地域考》、《九牧铺记》、《九牧十德记》、《十德堂记》、《堂楣题记》、《历次辑修家谱名氏》、《凡例》、《例义》、《藏谱条例》、《家乘臆说》、《宗法》、《校勘家谱记》、《家忌考》、《家礼大宗、小宗图说》、《忠考图记》和新旧序文25篇,足有3万余字。《吴姓宗谱》仅《序言》、《源流》、《名人题字》、《贺序》、《堂名考》、《郡名考》就达2万多字。
(三)谱论与恩荣。不少家谱中有谱论、谱说等篇章,还有先儒以及名家论谱等。《杨氏族谱》就收录了唐、宋以及清代一些皇帝论谱的名言,民国以及现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家谱的论述。恩荣录逐渐演变为名人录,记载家族中的先贤名哲以及当今在国家机关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物,有的以传记之,有的列表以载,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现今人物则以简介方式记入族谱。
(四)先祖遗像。大多是从国家档案部门或纪念堂馆、名祠中找到的塑像或画像。这些遗像包括全族尊敬的长者又是长辈的近照,先祖诗文遗墨遗迹等。族规、家法、坟茔墓照另列篇目编入族谱。
总之,老的编纂篇目、体例,合计达20余项。新中国成立后,各家编谱,各有特点,《邓氏族谱》、《吴姓宗谱》把冗繁的篇目除先贤、名哲的论述外,归纳为:序篇、源流篇、世系篇、人物篇、坟茔墓照篇,家族历史文化或传统文化篇,生殁篇等七篇,最后写一后记或编后语。这个篇目颇受重视,其特点是既包括了欧、苏二体的全部内容,又以醒目的标题吸引读者。其文风则是采用记述方法,摘录古资料用原文加注释,使之通俗易懂,一看就明。尤其是历史文化篇把族歌、族训、礼教、戒条,先人遗著,墨迹、遗物(拍照)尽收其中,比欧、苏二体更加简洁清晰。
三、谱牒史料的作用和价值
无论是皇家玉牒和私修家谱,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史学家对谱牒的史料价值非常重视。司马迁著《史记》而读春秋各国谱牒,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正文之外又辑百家谱录,包括正集、别集、墓志、碑碣、行状,别传也不放过。钱大昕认为“谱系之学,史学也”。家谱是一种能够比较真实反映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载籍,研究各时代各地方的历史,都离不开这部分著作。历代学者都把谱系之学看成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是史学的组成部分。清人邵晋涵说:“郑樵之为《通志》也,首叙氏族,又采诸家谱乘,见于著录则家之有谱,固当国有史,州有志并重也。”又云:“家修谱牒,能使体例精核,更有裨于掌故。”梁启超对家谱的史料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收集和利用家谱说:“族姓之谱……重要史料之一,例如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出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能建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收藏弘富的家谱,对于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遗传学等诸学科的研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以从中寻取依据。它还为研究广泛的社会、历史问题展示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可靠的数据,具有其它书籍不可代替的文献价值。
宗法思想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也是家谱修撰的核心。宋人苏洵曰:“太上立德,其次立言,谱牒亦史之一端也。”吕大防亦云:“国无国之道,而后国乱,家无家之道,而后家乱。故礼乐记纲者,国之道也。宗法谱牒者,家之道也。”朱熹著《家礼》,通过通礼和冠婚丧祭四礼,申述“修身齐家之道,慎终追远之心”,以补封建国家“崇化导民之意”,以达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里有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众多族规家训、家法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有益的条规,需要做历史的、客观的分析评价,应该说它对我们民族的文明、人民优良品质与作风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如各地《杨氏族谱》无一不是以“清白家风’作为族规启迪后代。毕节姓氏学研究会抽样调查了杨姓近百户数百人的村寨,由于家规教育,近百年来无一人违法犯罪。要研究宗法思想的形式和发展,离开谱牒,又从哪里去找资料呢?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众的制度,研究这方面问题也离不开家谱。家谱中的经济史料、人口问题史料、人物传记史料都极为丰富,我们从一些地方志中不难看到,有许多珍贵资料来自家谱。此外还有科举和教育、地方史志、少数民族、重大历史事件等资料,在家谱中都有充分的积累。
家谱的挖掘整理或者新编,对祖国建设确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就地处西南边陲的毕节而言,虽系黔西北重镇,但经济却不发达,改革开放以来,旅居国外侨胞及台湾同胞来毕节访祖、祭祖者一年比一年多,凡来毕节人员都想了解续修家谱情况,他们急需家谱来寻找自己的根,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有的在寻根访祖中确定了来毕节投资的项目,声称“叶落归根”。各姓氏在续修和整理家谱过程中发现旅居台、港、澳的以及根在毕节、身在外国的毕节人,思乡之情日趋浓烈,这对推动国内对家谱的研究利用,改变中国家谱研究的内轻外重状况,无疑是一个促进。
这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作为维护家族特权和巩固封建宗法家族统治工具的家谱,也如同其它史籍一样,有其局限性。比如假托始祖,牵强附会,对先人粉饰美化,言过其实,而于劣迹罪行,明加掩避等等。当然,在少数谱书中也发现古人曾予以尖锐揭露。唐代学者颜师古对某氏族谱提出:“私谱之文,来至阊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想假托,无所取信,宁足据乎?”因此,在利用家谱资料时,当须留意鉴别,多与其它文献互为考证。家谱的主体部分,如世系、人物资料、族规家法、族产、艺文以及碑刻、御制诗文、坟场等,都是可信的。顾颉刚先生说:“家谱是有价值的资料,材料丰富,且甚翔实”,当属确论。
(作者:贵州省毕节市姓氏研究会副会长)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