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由王氏家仆成印家的何通

2013-08-11 09:19:44来源: 新民晚报 韩天衡;张炜羽 

打印 字号: T|T

•图片说明:一 何通篆刻一“卜式之印”

 

•图片说明:二 何通篆刻二“郅都”
 

•图片说明:三 何通篆刻三“词人多胆气”

       由家仆成印家的何通 海上印社;印坛点将录12

  ◆韩天衡 张炜羽

  奴仆往往出身卑微,劳苦穷困,甚至目不识丁,很难与闲逸高雅的篆刻艺术挂钩。然而在晚明这个特殊的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产生了嬗变。在达官王锡爵府中,竟出现了一位通晓历史人物与印艺的家仆,手刻九百余方印章,辑成《印史》六卷。这位能跻身于印人之列,并名传后世的奇人叫何通。

  何通,字不违,一作不韦,江苏太仓人。同邑藏印家张灏在《学山堂印谱》卷首开列的“篆刻家姓氏”中称:“此吾州王文肃公家世仆,技颇不恶,故亦录之。”点明了何通的身份。王文肃公即王锡爵(1534-1614),字元驭,号荆石。万历间曾任文渊阁、武英殿与建极殿大学士,与申时行均为万历朝著名内阁首辅,卒后赠太保,谥文肃。王锡爵之子王衡为万历二十九年(1601)榜眼,孙王时敏以画山水闻名,为清初画坛“四王”之一,曾孙王掞在清代康熙朝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人称王锡爵、王掞为“祖孙宰相”、“两世鼎甲”,又因王衡和王时敏荫赠一品,世代簪缨,太仓王氏被誉为“四代一品”。

  王氏既为钟鼎之家,亦是书香之族,家仆何通长期浸淫在这种诗礼传家的氛围之中,耳濡目染,在劳作之余有幸参与士大夫阶层的艺术消遣活动,对刻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何通撷取秦代李斯、王翦至元代赵孟頫\、虞集等历史人物九百余位,刻为姓名印,于天启三年(1623)辑成《印史》。所作平和从容,不激不厉,神定气闲,风姿绰约,并于每方印蜕下均附小传。

  《印史》中的印章取法汉人为主,旁涉石经、大篆,面目纷呈。《印史》一经面世,立刻引起了印坛的关注。像苏宣、朱简、王亮、陈万言、陈元素、沈承、陈本等篆刻家与士大夫全然不顾彼此身份的尊卑贵贱,纷纷作序题咏,赞赏有加。如陈元素称其印“散之他谱中,当夺古人气色十倍,使丞相斯(李斯)而下诸公有灵,当恨何君生不同时,乃千百年后为我开生面”。对于创作《印史》,何通笑称“吾戏拟之尔”,其实他的想法颇为奇特,曾言:“小篆起丞相斯,吾其取秦以开山说法……凡蠹粉中磊落怪伟之人,郁郁芊芊,齐撮于五指端矣。”颇有一股奴仆翻身,千古人物尽在掌握之中的快感。乃师苏宣洞悉人情世故,称其《印史》犹如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游侠》、《货殖》篇,“发泄其奇气者也”。

  何通不靠鬻艺谋生,刻印唯遣兴而已。所镌《印史》有“印”有“史”,被朱简誉为“秦汉而后第一部小史”,也首开名人传记式印谱之先例。《印史》“借古人姓名,抒其胸中所不得已”,蕴含着何通无穷的身世之感。而作为文化程度有限的官宦世家仆人,刻印竟能登堂入室,可见其悟性之高,笃学之勤,洵属不易。

  何通是一位以不凡的印艺改变身份、命运的下层劳动者,诚然这也与彼时艺术圈里文士不自贵,草根不自贱,英雄不问出处的宽和风气分不开的。不过,这又是值得研讨的另一个学术命题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