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沉睡150年后“耆英特达”被王姓后人献给国家

2013-07-14 16:15:01来源:城市晚报

打印 字号: T|T

  道光二十七年,为了表彰伊通满族自治县王学坊屯的王老先生开设私塾、开仓赈灾等善举,伊通分防巡检(吉林府派出机构)将一块刻有“耆英特达”的牌匾赠予老善人。随着岁月的变迁,尽管后人始终保留着这块匾,但这匾上究竟表达何意以及背后的故事早已被淡忘。

  经过150余年的洗刷,当过面板、挡板到成为房梁上的垫板,“耆英特达”四个字依然清晰。直到2003年,这块写满故事的匾额重新回到我们的视线中,那看似简单的四个大字中有着许多美丽的故事和传说。似乎那块被遗忘了150余年、落满尘埃的匾注定再次回到世人的视线中。

  2003年我省著名考古专家郭相武下乡考察,无意间走进养蜂人老王家讨口水喝。只是抬头的瞬间,那块横在房梁上当垫板的木头板子闯进了郭相武的视线,谁也没想到这块看似普通的木头正是现如今被收藏在伊通博物馆的国家三级保护文物——“耆英特达”。

  得知匾的故事和曾经祖上拥有的辉煌后,身为后人的养蜂老人王兴奎将它捐献给了国家。

  似乎那块被遗忘了150余年、落满尘埃的匾注定再次回到世人的视线中。2003年我省著名考古专家郭相武下乡考察,无意间走进养蜂人老王家讨口水喝。

  只是抬头的瞬间,那块横在房梁上当垫板的木头板子闯进了郭相武的视线,谁也没想到这块看似普通的木头正是现如今被收藏在伊通博物馆的国家三级保护文物——“耆英特达”。得知匾的故事和曾经祖上拥有的辉煌后,身为后人的养蜂老人王兴奎将它捐献给了国家。

  A 考古专家农家小院里发现宝贝

  2003年,走进伊通满族自治县王学坊屯,郭相武老师也不曾想到,就是这块宁静得连一丝风都不曾吹过的小村会与他结下不解之缘。

  郭相武,吉林省著名考古专家,老家就是伊通满族自治县,尽管一直生活在长春,但对于那片神奇的土地他总是有无尽的猜想。

  外出寻宝路过王学坊屯时,郭相武无意间走到养蜂户老王家门前,或许是成群蜜蜂在花海中飞舞的美景吸引了他,顿时有了一些口渴的感觉。郭相武进屋去讨杯水喝。在伊通的农村,老乡都是很热情的,见到城里的客人老王很热情地把他迎进屋内。

  老王家屋内的一切与普通农户的家没什么两样,不平整的地面上一口大水缸立在那,正是下午饭点,锅台下火将柴烧得吱吱响。袅袅炊烟,放牛的老人悠闲往家走的情形,那淳朴的感觉似乎无处不散发着“家”的味道。

  老王是位养蜂老人,生活并不富裕,但却让人有知书达理的感觉。走进屋内,老王说不早了,希望郭相武在家里吃顿便饭。两人就这样聊了起来,从养蜂到子女,从种田到养牲畜,总之什么都聊。

  走进屋内,炕不大,但挺干净,房子不新但挺舒适。抬起头的瞬间,郭相武看到棚顶上有一个木板横在那里,上面放着簸箕和一些不用的东西。就在郭相武低头的瞬间他发现木匾上面刻着4个字“耆英特达”。

  B 为验明匾的正身   考古专家奔走月余

  “耆英特达”这四个字寓意着什么呢?匾上清晰刻着道光二十七年以及伊通分防巡检赠等字样,这让郭相武顿时觉得这匾绝对不简单。

  在聊天中养蜂人老王只知道这匾已经好多年了,爷爷那辈就有了,而究竟匾上写的那四个字“耆英特达”是什么意思他也不知道。老王隐约记得祖上是开私塾的,而且很多时候是免费让附近的孩子上学。

  郭相武仔细打量这匾的上上下下,这匾如果按照道光二十七年来推算,截止到2003年已经150年了,而且那匾的做工和松木木料相当讲究和不一般。“这块匾一定有故事,你等着我回去查一下!”

  郭相武匆忙赶回长春,连续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四处寻找与“耆英特达”这四个字有关系的历史资料,却始终无果,但是他没有放弃。他来到长春几所重点大学的历史及考古专业,终于找到了一位专家,面对“耆英特达”这四个字,那位历史专家当场拍手说:“耆英特达就是慈善的老人,寓意着慈善之家,德高望重之意。”这块匾本身看似简单,其实它有很多故事,也有一定历史时期的意义。

  C 沉睡150年后匾额带着美丽的故事苏醒

  又经过多地历史专家共同查阅史料,终于这块沉睡了150年的匾额被唤醒了。郭相武带着这块匾的故事再次来到老王家。根据史料记载,早在道光年间,伊通满族自治县王学坊屯这里是一片荒芜。从山东一路走来的王氏家族在这里开荒种田。因为一家之主王老先生为人十分厚道勤快,他带领家族的子孙共同努力,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王家在王老先生严格的家规要求下,每个人都十分严谨。尽管他们最初都是农民,但是却对知识十分重视。随着生活越来越好,王家在这一带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大户,而王老先生则开设了第一间私塾,随后还有很多间,他就是希望所有渴望知识的孩子都能学到知识。

  王老先生为人谦和慈善,他多次开仓赈灾,如果有哪户穷人家被欺负,他作为当地有些名望的老人会站出来主持公道。而在当时外族时常侵犯我国,一次一位当地的农户被一群外籍人欺辱,那些人仗着自己是受当时政府的邀请前来,所以当街对那位农户辱骂。就在这时,途经此处的王老先生站了出来,为国人不平,当时赢来掌声一片。到了道光二十七年,这块刻有“耆英特达”的匾额就赠予了他,这四个字在当时而言是十分厚重的。

  听到这些,身为后人的养蜂人老王似乎在郭相武的讲述下也回到了过去的记忆中,他似乎看到祖上那高墙青瓦,威严的匾额在大堂内悬挂,那是何等的气派。他似乎感受到自己的先祖在与外族争论时的刚毅不阿……

  老王马上把匾从房梁上取下,恭敬地放在了墙边。农村的环境毕竟有限,但经过百年的洗礼,郭相武如此近距离地去观察那块匾时,却发现它依然那样清晰和庄重,没有虫蛀,更没有变形。

  D 农户将匾献给国家 只望后人能记住先祖的功绩 

  近日,当记者在伊通博物馆看到这块匾时,它庄重的字体和匾身的颜色让人觉得肃然起敬。它如今已经被誉为伊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国家三级保护文物。

  2003年,得知这块匾的故事和来历后,郭相武连续三次去了养蜂户老王家里。他觉得这块匾是木质的,本身并没有特别大的经济价值,但其背后隐藏的众多故事以及对于历史一个时期的见证而言,它绝对是宝贝。就这样,郭相武先后三次去老王家劝捐。老王起初真有点舍不得,倒不是想要什么钱,他就是觉得这是祖上的一个念想。

  然而当郭相武对他说,这块匾毕竟是木头的,如果长期在农村这样潮湿的环境中一定会有影响。放下暂时,如果再过100年或是150年是否还会这样?倒不如捐献给国家,让它被更多人所看到、了解,对于后人而言也是一些教育。老王把匾送到伊通博物馆那天,他觉得长这么大他做得最对的就是这件事。

  在采访中老王说,如今那块匾在博物馆被厚待着,每一个去参观的人都会知道它的故事。“我也没想到送匾那天能被那样欢迎,博物馆还给我一些补偿。在赠送仪式上,我感觉到了我家祖上先人被人尊重的那种情景,我觉得自己做得对。”

  E 百年老匾华丽转身   评为国家三级保护文物

  岁月洗刷,洗去的只是我们年轻的容颜却永远无法让历史的印记永久长眠于地下。随着“耆英特达”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也时常有人去伊通博物馆参观时在匾下多停留几秒。

  博物馆将匾挂在墙上,并模拟了当时私塾学习时的情景,栩栩如生的感觉让每个见到的人似乎都能飞速穿越到那个时期。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的副馆长史彦春和马学忠主任向记者介绍这块匾额时说,对于这块匾的重新出现不仅能让人们了解那一时期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历史环境,而且对于历史的考究价值也是十分珍贵的,并被评为国家三级保护文物。

  而对于养蜂户王兴奎的捐赠,马学忠也表示伊通当地的民风淳朴,这样能有觉悟将家传的文物捐献给国家的确实不少。“我们也希望这些见证了历史的文物能够在博物馆里被好好保存,让百年后的人们依然能去了解那时的历史。”

  (记者 陶彬/报道  吴然/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