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老八路王文宗的红色记忆23岁那年,生擒4个将军

2013-06-30 11:47:24来源:云南信息报 作者:汤兴萍 蔡垚

打印 字号: T|T

  人物档案

  王文宗,男,汉族,1922年3月出生,山西新绛人,1938年1月入伍,1940年10月入党。历任学员、文化干事、指导员、保卫科科长、团政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军分区政委等职。先后参加上党战役、梁晋南战役、渡江战役,后参加了粤桂边战役和滇南迫歼战。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

如今王老坚持每天看电视,读报纸。
  6月26日8时07分,在经过15天太空飞行后,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记者敲开王文宗的家门时,王老正聚精会神看央视直播。当看到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健康出舱时,王老终于放下心来:“呵呵,我今早守了1个多小时,就为等着看他们平安出舱。”今年91岁的王文宗精神矍铄,离休后,他坚持每天看电视,读报纸。

  忆上党战役

  38人生擒200多敌人

  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那时候打仗,是为了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说真的,当时怎么想也想象不到,我们的国家发展那么快……”采访从神十归来的话题开始。

  在眼前这个91岁的老人身上,看到的不仅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时光在回忆中穿越,68年前那个仲夏,感觉像是昨天。

  1945年8月,由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央军委即令各解放区所有武装部队向日、伪占领区挺近。王文宗所在团奉命向同蒲路洪赵一带夺取日伪军据点。当时,趁我根据地空虚,阎锡山令其十九军军长史泽波率37师、68师、69师,挺进第二、第六纵队,保安第五、第九团共一万七千余人,从同蒲线分两路入侵我解放区腹心地区,先后占领了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壶关等城,并以主力占领上党地区首府长治。

  晋冀鲁豫军区奉军委命令,本着“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决定集中太岳、太行、冀南军区主力,进行上党战役,围歼该敌,以保卫抗战胜利成果。

  “上党战役一开始,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首长决心首先扫清长治外围被敌占领的五座县城,然后再消灭长治敌之主力。根据此决心,太行、太岳部队先后攻占了襄垣、屯留、长子等外围五座县城,然后移军攻打长治敌之主力。”

  一天之内,七次反击

  王文宗所在团奉令先行,于9月19日冒雨向长治前进。其部署是:一营从东北角突入,并迅速占领石灰窑、北星阁,三营从西北角突入,迅速占领北关、歼灭守敌,并抵近长治北门。九连守卫西,八连守卫东,并攻歼银匠楼之敌,七连为预备队紧靠九连,主要任务是打援,以掩护八、九连完成坚守任务。

  “57团在长治、北关共坚守七昼夜,敌人几乎每天都要出来反扑,企图夺回阵地,将我军赶出北关。因此,反击战打得异常激烈残酷。一天之内,七连反复进行了七次反击,伤亡30余人,其中六班长、八班副等七人壮烈牺牲。因为八连打银匠楼伤亡较大,七连还担负了坚守街东的任务,后来又和八连担任主攻,二连助攻,九连堵击,攻占了敌坚守防固之独立院(马王庙)之敌。”

  在我军发动上党战役后,阎锡山发电报给史泽波称:“长治必守,援军必到”。遂集结了23军、83军、省防军等八个师,两个炮兵团共两万余人,由第七集团军副司令彭毓斌指挥从太原南下增援。为此,刘邓两位首长又决定调出25团和57团,迅速北上参加战斗,等王文宗所在团赶到老爷山打援时,战斗基本结束。

  一个连 只剩38个人
  >长治守敌史泽波看到援军无望,便于十月八日弃城西逃。刘邓两位首长命令太岳区部队立即展开追击,务必将敌军歼灭于我根据地内。王文宗所在团奉令西进,即边行军、边动员、边行进编组,昼夜兼程行军。从沁水县附近出发,经屯留、长子、沁水,行程五百里,连续三天三夜,终于在沁水县青龙岭、头道庙、二道庙地区追上敌人。

  “当时我在七连任指导员,由于战斗减员,我们连连炊事员、司号员、通讯员、卫生员全部算上,总共只剩下38人。这38人编成一个机枪班两个步枪班。虽然当时我们的兵力很少,但发现敌人时,我们毫不退缩,把敌人全部压制于一山沟内,迫使敌200余人缴械投降。我们发现被俘敌装备情况(短枪多,武器好)很好,审讯俘虏后,得知系敌十九军警卫营。于是,我随即追问敌军长身在何处。敌人回答说,军长在后东山树林中。我立即派三班班长闫安国去搜捕。不到一个小时,就把敌军长史泽波、军参谋长安克功等高级将领带回。这一次活捉的还有两个师长,4个将军中,1个是中将。我通过电话向分区副司令员黎锡福作了汇报,黎副司令员命团参谋长李义之将这几位高级将领带到团里。之后,我们继续搜索残敌。”那一年,王文宗只有23岁。

  忆和伪军狭路相逢

  你们是哪一部分的?对方没回答

  说到抗战的经历,王老回忆起很多往事。

  “百团大战之后,日本人到处扫荡,在毛主席的指示下我们必须采取反扫荡的行动。日本人来了,我们就走,日本人走了,我们又来……”

  1940年10月,山西介休槐树庄。日本人扫荡来了。“有一天,天刚亮的时候,北面看见穿灰衣服的伪军来了。我们到那就问:"你们是哪一部分的?"他们没回答,我们很警觉。果然,南边来了一队日本人。部队立即撤离。我们一边撤离,一边和日本人打了起来。我当时穿着棉裤,在山坡上,我感觉腿一热,我就赶紧滚到沟里面。后来发现,日本人打破了我的棉裤,子弹擦伤了我的腿。当时我们有300人。最后清点人数,发现有3个人被俘了,被俘的最后都牺牲了。”

  由于在战争中随时都有人牺牲,战争的残酷,不但在王老的身体上留下了多处伤痕,在他的心里,也刻着深深的伤痛。

  “我受过好几次伤,有子弹伤,还有炮弹片伤。”王老的左臂,至今还有没有取出的弹片。

  “战争中,伤亡很正常。我能活到现在,算是非常幸运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很遗憾他们没能活着看到今天的国家……”

  忆战友和日军拼刺刀

  17岁小战士被刺倒 翻身跃起一刀结果鬼子性命

  在王老的记忆中,有个人让他怀念了一辈子,这个人名叫卫金柱,他是王老的老乡,也是他的战友。

  卫金柱比王文宗小4岁,出生在山西省新绛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12岁的卫金柱参加了县抗日自卫队。“他人小志大,不论学政治、学文化、学军事都特别用功。他政治觉悟高,军事技术好,在历次战斗之中都表现得非常勇敢”。

  “1943年春,小卫所在的连队被调到太岳军区司令部执行警卫任务。同年秋,日寇对我太岳根据地实施"铁滚式"扫荡。他们连队掩护军区陈赓司令员,薄一波政委等军区首长安全转移后夜宿沁水县东峪村。没料到,他们突然遭到鬼子的进攻。鬼子进村后,全连和鬼子展开了面对面的白刃格斗。在这次肉搏战中,卫金柱一连刺倒了3个鬼子。当小卫正准备和第四个鬼子对刺时,从右后方又过来一个鬼子,他一下子把小卫刺倒在地,并用一只脚踩在小卫身上,准备拔出刺刀。可正在这时,小卫突然翻身一跃而起,又和敌人拼杀起来,并一刀结果了那个鬼子的性命。当时,小卫身负重伤不下火线和英勇作战的事迹传遍了太岳根据地,受到了上级领导机关的表彰,并授予他"特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后来,小卫当了排长。然而,就在日本投降前夕的一次战斗中,为配合友邻部队歼敌,小卫不幸壮烈牺牲了,年仅19岁。这次战斗中共毙伤敌人200余人,俘敌32人,日军大队长佐川一郎也被俘。为表彰卫金柱同志的功绩,太岳第一军分区给他追记了特等功。”说起战友,王老情绪很激动。“时间过得真快,如果小卫没有牺牲的话,今年也是一个87岁的老头了……”

  素描

  30岁和女教师结婚 云南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1950年,就要过年了,突然接到命令去云南。元旦那天出发。”王文宗和战友们一起,从南宁南面的老口吁,赶赴云南。

  “南宁到果德,没有汽车坐了,走了十多天,1月16日才到蒙自。到蒙自的鸣鸠,遭遇了国民党的部队,像是有一个团。敌军的工事修得很坚固,硬攻很难。后决定绕道行。留下一个营,守住鸣鸠。我们另外的两个营下蒙自。”当时想,走了那么多天,总要有收获啊。于是,准备战斗……

  “滇南的山太大,那个地方,沟深得很,一下一上要两个小时。敌人发现我们人不多,就开始进攻了。后来,我们发现敌人人很多,有1个师。另外一个方向,还有我们的部队。由于我军均处有利位置,沟底的敌人几乎成了瓮中之鳖。于是,我们立即重新部署了战斗方案。这一次战斗结束后,我们俘虏了敌人200多,还将他们的重机枪,迫击炮一并俘获。” 王老当时身为政治部主任,打了如此的漂亮仗,真可谓心旷神怡。

  1952年,经30岁的王文宗仍然单身。说到这事,王老竟然像年轻人般害羞地笑了:“战争年代,哪里顾得上谈恋爱……”来到云南后,部队政委秘书把建水建明中学的一位老师介绍给王文宗。“简简单单成了家,日子也相对安定了下来。”安家云南,直到离休,王老说云南成了他第二故乡。在云南,王老先后任普洱军分区副政委、曲靖军分区政委、德宏军分区政委等职。1982年离休休养,享受副军职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