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盛烈与《八女投江》画

2013-06-28 09:05:23来源:辽沈晚报

打印 字号: T|T

  王盛烈被誉为继徐悲鸿,蒋兆和之后,又一位当代现实主义中国画大师,中国现实主义中国画里程碑式的人物。王盛烈一生虽然历经磨难,但是从没有改变对真善美追求的坚定信念。王盛烈作为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他所创作的《海风》、《耕者》、《家乡的孩子》等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发展现实主义的中国画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为关东画派的创始人王盛烈生活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追求民族解放的时代。民族灾难和自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他始终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相系相连,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是他自觉的选择。他用他的艺术创作表现了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的苦难、抗争和奋起,同时王盛烈对中国和人民怀有无限的热爱,特别是对生活在关东这片黑土地上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有着深厚的情感,因而他的艺术充满了人道主义情怀,将人对自然和宇宙的热爱和敬仰,带进了他的作品中。王盛烈信仰真善美,坚持画品和人品统一,崇尚信念和实践的一致,心灵和行为一致,凭着自己的良知来实践着人类真善美统一的终极信念。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 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八名女战士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 ”她们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1957年,年仅34岁的王盛烈根据八位女战士集体投江的真实感人故事而绘制了这幅被传颂了半个多世纪的名画《八女投江》。这幅作品开拓了用中国画表现历史题材的先河,为后来的“关东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八女投江》通过定格八位女战士相互搀扶走向大浪滔滔的江水之中的镜头,把女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传达了出来,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艺术震撼。画中人物宁死不屈,画面壮而不悲,画作笔墨严谨,人物造型极为扎实,厚重有力的骨干线条,既增强了画面的充实和稳定感,又与人物坚强不屈的精神状态相吻合。设色用传统的浅绛法,格调沉稳,墨韵尤佳。《八女投江》在选材、技法上都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不愧是一件开宗立派的代表性作品。这幅《八女投江》后来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1957年,王盛烈年仅34岁,晚年时他曾回忆,那个时候创作《八女投江》更多的是靠着一股激情,在技术上,艺术积累上都有所欠缺。1989年,年过六旬的王盛烈再次创作了《八女投江》,他希望自己几十年的艺术积淀能够使这幅作品更加完美,更能够准确反映中华儿女在面对外敌时的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