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孟奇丨酒与艺术

2020-11-07 09:29:16来源:王氏书画家园

打印 字号: T|T
王孟奇丨Wang Mengqi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酒与艺术
文/王孟奇
 
我自己是不饮酒的。哪怕是在青年时代于农村做知识青年时也几乎滴酒不沾。那时的知青们为排解胸中的牢骚与苦闷,有酒,大概是无人不饮的。倒也并非“世人皆醉我独醒”,只因为无法接受这杯中之物入口的滋味——实在是与酒没有缘分。但看到朋友们常饮至醺醺,醉态可掬的样子,使我对嗜饮并没留下太多的反感。
 
早有题诗在上头║70x70cm 
 
翻开中国的历史,却会发现竟有那么多的文化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连孩子都知道的《三字经》上《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位被引为“温良恭俭让”的楷模也主张:“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恐怕是孩子们绝料不到的。建安七子之首的曹孟德以其雄才大略却也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叹息。那“解衣磅礴,放浪形骸”的竹林七贤士则几乎成了豪饮的代名词。隐逸文人陶渊明的诗被梁昭明太子评为“篇篇有酒”。“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酒力大大引发了诗人的创作激情,与天地同在,岂能再把世俗的权势放在眼里!酒与他们的人生,与他们的艺术成就如影随形,成为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自古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诸多的文化人为嗜饮的流风所被,乃至被人讥为“痛钦酒,熟读《离骚》,便可成名士”。直把饮酒当成度世金针就不足为训了。但伴随着浓烈的酒香,确又催发了诸多文人的才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与艺术增添了多少辉煌。
 
 
无须风雅║69x138cm
 
 
诗文词赋家如此,书画家也在所难免。被人称为“草圣”的张旭酒酣不羁:“每饮醉,辄草书,挥笔大叫,或以头墨巾而书。”杜甫亦赞其:“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作书时王公贵族不过尔尔,酒力所至不能自己。草书大家怀素的作品无人不钦佩,其嗜酒更过之,竟“一日九醉,时人谓‘醉僧’”。
 
 
一味糊涂何须酒 | 70x70cm
 
 
八大山人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好饮:“贫士山僧有具酒相邀诸,则笑声哑哑而往。大醉,每欷流涕。或备纸笔,牵袂捡衿索画,则墨沈淋漓,经意挥洒,忽作云山,忽写竹石,毫无爱惜。”
 
风流不在谈锋胜 | 97×96cm
 
当代画家当推傅抱石好饮,据云其作画须备酒。饮后方得精品,其有印“往往醉后”为其写照。抱石先生于中国诗文、哲学、金石、美术史皆在精研,观其文则可知其为一大明白人。其画风之形成可谓在对中国文化全面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极为明智清醒的选择。但我们知道,知识不等于艺术,修养也非艺术的全部。有人往往反被知识淹没了灵性。要超越“知”带来的障碍才能真正进入艺术境界。不经意间酒却成了他最好的引路人,使他进入绝无旁顾、物我两忘,或言物我冥合的全身心投入的创作状态。
 
只与清风约 | 70×68cm
 
陶渊明《孟府君传》言:“(恒)温常问君酒有何好,而君好之?”答曰:“渐近自然。”所谓“酒中有真味”,“真”即“自然”是也。庄子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动人的艺术在情真,靠理智制作出来的艺术往往徒具其表,庄子的结论是:“真者所以受于天地,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
 
▲大餐便得上钩鱼 | 68×68cm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为达到这种天成自然的“真”的境界而靠“酒正自引人箸胜地”。借助酒的力量也就可以理解了。嗜酒的艺术家除了耽于饮的享受还能得到境界的升腾,酒于这些文化人的重要可想而知,傅抱石先生那方“往往醉后”大约确有切肤的体验,并非寻趣的戏言。饮酒虽然有这诸般好处,自己却终于无缘。而这些酒的故事却引发了自己画酒画醉的兴致。记得最早是应安徽李白纪念馆之邀为采石矶太白楼作巨幅《八仙歌图》,取意于杜甫诗《饮中八仙歌》,为酒仙造像。事隔多年,画成什么样子,自己已无印象,想必笔下十分幼稚,定是不堪入目的,实在委屈唐代这八位酒仙了。但这却成了我画“醉”的发端。
 
清淡图 | 63×44cm
 
古代高士们也各有怀抱。或“介然不群”,或“任情不羁”,或“放情肆志”,或“清悟有远识”,或“不修威仪”,而终日酣畅,不问世事,宅心玄远,任真自然,于文学艺术上皆有大造就是他们的共同之处。这种迈群独秀,同物俯仰的风神容貌却大体可以想见。
 
故此悟得画高士酒客,不必拘泥于形似,执着于一人一事一物,也当恣情笔墨,“但求得意,非关形迹”,妙在气质、气息。或居山林岩壑,或临涧山水云间,形神高古,其风神韵度自然得之。再融自己学养气质于其间,不怪为同道所见重。得之此理,日积月累以求再有寸进,当“技近乎道”时方可谓有成。
 
读书图 | 68×67cm
 
虽然笔下画过无数名士酒徒,然自己习性不改,更与杯中之物无染。懒散自幼如是,借酒撒疯却非本色,依然故我,只能做个平常人,也只是个平常人。如此而已。
 
研究传统是中国画教学的任务
文/王孟奇
 
现在大家几乎都承认未来艺术发展的多元化的必然性,所以不管未来有多少元,中国画将面临多么大的冲击,她作为艺术中的一元是少不了的。加上她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根基,至少相当一个阶段,其他绘画品种是难以同她抗衡的。在各派艺术理论纷争的今天,拓宽了我们的眼界,自有我们中国画艺术奋斗的天地。忧心忡忡、无所适从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从中国画教学来说,必须明确的是设置这个专业的目的,即最基本的宗旨:就是培养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专门人材。不要担心被人说成是老古董,我们就是专和这种艺术古董打交道的。“发展”也好,“创新”也好,甚至“反传统就是对传统的最好继承”也罢,实质上仍是传统不同方向上的延伸,以传统作为其参照物的。所以,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观念、基本规律、理论与技法,乃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任务。忘记了这点,就失去了中国画教学的意义。
 
 
教学最根本的条件是师资,这是学术水平的标志,亦是创造学术环境的重要条件,近年来我们专业取得一定的成绩,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有历史的原因,地理的原因,也包括自身的努力。这说明我们是具备一定的优势的,珍惜和发展这种优势,开创我们自己的中国画教学风格是有可能的。
 
 
以教学方式而言,现代教育提倡启发式,但对于一无所有的学生而言,是无从启发的,现代中小学教育及社会环境薰陶与传统中国画观念相去甚远,入学的初期必须有个强制性训练过程,必要的灌输仍是需要的,对于传统艺术观念没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與备起码的造型能力,一切启发都是妄谈。但造型能力,艺术追求,艺术鉴赏力的提高应同时起步,相辅相成。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便是学生的参与性,对教学实践、创作实践的参与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到了高年级更应该允许师生间的讨论和对话,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表达他们各自的艺术追求,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校正自己的方位,教师主要是通过渗透的方式去加以引导。“渗透”就意味着教师必需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高浓度的学术环境。这无疑是对师资更高标准的要求,这里包含了师资的构成,人材的聚集、培养、使用、提高的合理关系,这里面都大有学问。现在大家都谈知识更新,这很难有统一标准,对老年人几乎是一种苛求,我认为力求使各人的知识构成更趋合理化是可能的。
 
 
所谓“取长补短”是对的,但“补短"是为了 "扬长”,为补短而补短,是终生也补不完的,“不长不短”的庸才是艺术的大敌。对教师的要求则完善各自的艺术风格,在各自的追求上力求精深。一旦这类平庸之辈充斥教师行列,学术浓度会迅速稀释,失去原有一点儿优势,任何教学形式都等于零。
 
 
现在的学生都很强调“射门意识”,不难理解,就是要成功,这并非坏事,应为他们提供把握的机会与条件,鼓励他们的冲刺。让他们显露才华,但中国画是大器晩成的艺术,真正的成功,除了才华,还需修养与阅历上的深厚积累,“庚信文章老更成”。大家都不妨把眼光放得远些。没有必备的素养,相应的机会,胡踢乱闯,那只有犯规的份,却无进球之理,当然,想靠一味犯规来引人注目的是另外一回事了。师生间应建立和谐的关系,相互理解, 相互启发,甚至不妨相互剖析,如果大家都立足于中国画艺术事业,我想这是有益无害的。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