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忠孝与“神笔”王铎 | 黄建聪

2021-04-08 08:57:02来源: 泉州学研究所

打印 字号: T|T
       明清两朝位极人臣的王铎是今泉州市泉港籍著名的宦海廉吏、抗清斗士、郑成功高级谋士王忠孝的科举恩师,他是王忠孝生命中的贵人。王忠孝与王铎的关系十分密切,却鲜为人知。
       明清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省孟津县会盟镇老城村人。明天启二年(1622) 壬戌科殿试金榜,与王忠孝惠安县同乡、姻亲、惠北后林(今三朱村)人朱又焕(官至浙江参政)同为进士,累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王铎与王羲之、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米芾、文征明、赵孟頫、董其昌、何绍基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他们对书法影响最为深远。其中,王铎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其书法诸体皆能(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而草书成就最高。其草书风格集二王、掺入唐人狂草之法,同时还吸收黄庭坚、米芾之优点,自树一帜,将草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影响中国书坛400余年。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近世对日本国书风有极大影响,日本人更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
王忠孝画像
 
       明末清初著名廉吏、抗清复明志士王忠孝(1593-1666),字长孺,号愧两,福建泉州府惠安县十都光德里沙格乡(今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沙格村)人。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王忠孝中举。崇祯元年(1628)联捷进士,授户部主事,在中央财政部门管籍账和田赋之事。南明时官至兵部侍郎。郑成功起兵后,他投奔郑氏,对军政大事多所赞划,备受推崇。
一、王铎是王忠孝中举的主考官
       王忠孝自幼十分聪慧,满腹诗书,但命运多舛。由于多种原因致使他科举入仕的道路并不顺畅。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王忠孝35岁。八月,他赴省垣福州参加乡试(省试)。王忠孝以《诗经》中戴震雷榜第40名举人(同榜还有同乡前黄人黄元亨)。王忠孝晚年在台湾时,在他的回忆录(《自状》)中这样写道:
       丁卯领贤书,出楚中阮公维岳房。阮,楚名士也,以广文骋入闱。撤棘,语余曰:“子入彀奇甚! 方首场分卷时,得三十卷,子卷束在前。余阅而喜之,辄青黄焉,心谓闽称多才,首一卷,便快人意乃尔。再阅廿九卷,无足当者,心讶之。闻闽中大力者,嘱分卷诸胥,以僻府州县诸卷同进,莫非此弊耶? 次场至,余将诸卷焚香手繙而后阅,子卷仍居前,心奇之。十五日中秋,主试促各房呈卷,各拔一隽,然后钦宴。余以三卷进,主试击节子卷,填入格不移矣! 三场,余如前手繙,子卷又居前,心益奇之。以语主试王公觉斯,亦称异,谓此子后当有所表竖也。”乃填榜折号。按台详余卷经题四稿,短甚,字亦潦草。语阮师曰:“是卷固应入彀,但经稿不成篇,如部驳何?”议易卷。阮师坚不易,求援于主试王公曰:“是十五日阅定三繙,而卷居前者耶,何可易?”遂向按台缓颊,谓稿短无碍功令,脱有异同,试官任之。按台唯唯。乃知向之三繙无异者,正谓填榜时也。功名信有数哉!
      戊辰公车,余幸得捷,廷试二甲,例应部曹郎。[1]
王铎《跋韩熙载夜宴图》
 
       这一科乡试的主考官——“主试王公觉斯”——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铎。比王忠孝年长一岁的王铎是王忠孝生命中的贵人。明天启七年(1627)五月,王铎任福建考试官,由东直门出京城,经山东衮州之汶上,继沿运河达杭州府,沿富春江历岩州府之建德、衢州府之两安,后取陆路至玉山、广信、铅山而入福建境内到福州。十一月二十三日早,启程返京。
       王忠孝在《自状》中不厌其烦地特别记载了该科的乡试同考官、楚中名士阮维岳所言有关他中举的三奇事:
第一奇:“方首场分卷时,得三十卷,子卷束在前。余阅而喜之,辄青黄焉,心谓闽称多才,首一卷,便快人意乃尔。再阅廿九卷,无足当者,心讶之。”同考官阮维岳在阅卷的过程中,在首场阅卷便欣喜地发现王忠孝的文章最佳。而且三场都不约而同地被分到王忠孝的试卷外,即使在阅卷前他特地焚香祝祷,还故意将试卷次序弄乱,但王忠孝的试卷仍然被荐为优等。
       第二奇:第二场阅卷后,“余以三卷进,主试击节子卷,填入格不移矣!”阮维岳将三位考生的试卷呈给主考官王铎评选,主试官王铎也一眼看准了王忠孝的试卷文章,直接就录取了。
       第三奇:第三场阅卷时,“按台详余卷经题四稿,短甚,字亦潦草。语阮师曰:‘是卷固应入彀,但经稿不成篇,如部驳何?’议易卷。”对王忠孝试卷文章提出异议(“短甚,字亦潦草”)的是大权在握的按台(按,提刑按察使司的简称,是省一级最高司法机关,其长官称按察使又称臬台、臬司)大人。但主考官王铎仍力排异议,按文章质量择优录取王忠孝。主考官一锤定音,贵为按台也不敢力阻。
       正是王铎力排异议,才使王忠孝得以考中举人。而学人中了秀才以后,一旦中举就永远具有继续赴京都参加会试的资格。而且也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次年,“戊辰公车,余幸得捷”,王忠孝参加了礼部举行的会试,中第138名。又参加殿试,“再捷南宫”联捷登进士,二甲第40名,赐进士出身,达到了科举考试的最高峰,然后正式走上了仕途。
王铎《草书高适七绝万骑争歌杨柳春诗立轴》
 
       面对如此三奇之事,王忠孝也不禁感叹道:“乃知向之三繙无异者,正谓填榜时也,功各信有数哉!”或许他如此地详细地陈述中举所遭遇的奇事,也是他对于父亲之前“功名有数,勿作热也”一语心有戚戚焉的表示。
王铎《评米一段》轴
二、王忠孝、王铎与弘光政权
       崇祯三年(1630),王忠孝在河北蓟州督运大通桥粮饷,以刚直耿介、无私无畏著称。其时由朝廷派往蓟州负责节制漕运的内监邓希诏图谋不轨,私下招兵买马,并找王忠孝索取粮饷,王忠孝坚拒。邓希诏勒索未遂,恨之入骨,崇祯五年(1632)秋,诬告王忠孝有“忤旨病民而又欺君之罪”。朝廷听信谗言,王忠孝因此下狱。
        王铎原也是与他的学生王忠孝一样,敢于与“阉党”权臣作斗争的耿介之人。
       明崇祯十二年(1639)十月,王铎任翰林院学士职,次年九月受命南京礼部尚书。但是,政治失意与生活飘泊的双重压力,逐渐销蚀了王铎舍命相争、向皇帝直言劝谏的勇气。
       两王之间长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惠安王忠孝公全集》就收录了王忠孝与恩师王铎的两封书信。
       崇祯十七年(1644) 三月,李自成军攻占北京以后,凤阳总督马士英内结宦官韩赞周、勋臣诚意伯刘孔昭,以及御史祁彪佳等,外约总兵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等,于五月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定当年为弘光元年,成立了第一个南明政权,即安宗朝廷或弘光朝。当马士英、阮大铖要以“六等”拟定北部降“贼”大臣罪名时,王铎与刑部尚书解学龙则尽力保全了多数的北来大臣。三月一日,有自报“太子”者从杭州到南京,从而引起朝中“太子”是真是伪的争议。以东宫侍班身份的王铎首先认定太子是伪,“盖士英揣上意,逆设疑端,大学士王铎附士英,首言其伪”。至“三月乙酉……时马士英迎上旨主伪,大学士王铎先侍东宫,附合士英,中外悲之”。到了“三月庚寅……会讯午门……诸臣相顾未决, 王铎曰,我敢认其伪,不必再谳,叱下狱”。可见王铎在“太子”真伪的立场上是鲜明的,甚至自愿站在风口浪尖上,直接处置此事,把“太子”押解入狱。当时,认定“太子”的还有朝中的很多大臣,执言仗义、刚直不阿的黄道周也确认“太子”是伪。此事让弘光帝对王铎等人的言行大加称赞说:“具见忠诚大节”[2]。皇帝满意了,主政的马士英也在幕后达到了政治目的。日后,王铎却因此蒙受了奇耻大辱和莫大冤枉。
《蟹谷王氏族谱》中的王忠孝画像
 
王忠孝在应召赴浙江途中接到老师王铎的来信,他随后回信:
 
        二月十九日,舟次接老师手谕,所以教门生者,词严义正,敢不遵依?老师其真以忠孝为厌外求内耶?姚江五马不薄,兰亭风景不恶,保厘师师,未易竟任使也,敢作厌想?
       浙事至今日,亦渐多端。出处事大,冒昧而进,陨越可虞。重以频年轗轲,病骨支离,不得不求一去。老恩师身任补浴,手扶日月,岂忍十年公门手植桃李,遽坠岁寒之贞,而轻付霜侵雪剥耶?同则丧已,异则要能洁身,殷鉴不远,老师其念之。
       疏稿字字血诚,郑陈二门生能悉之,万乞允放。金华守王永吉、长沙守陈丹衷,俱以病去。引疾有例,速赐手援,亦易易耳。舟中不能多禀,并乞慈照。[3]
 王忠孝公集
 
       六月三日,王铎入阁。马士英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仍督凤阳等处军务,为首辅,人称“马阁老”。王铎为次辅。黄道周任吏部侍郎、礼部尚书。马士英起用阮大铖。马士英、阮大铖等操实权。王忠孝的同科进士、阁部史可法特疏荐王忠孝。马士英曾于崇祯年间与王忠孝同系一狱为患难之交,但由于王忠孝向与阉党抗争,故再遭马士英和阉党余孽阮大钺等排挤。九月初,左都御史刘宗周、大理丞章正宸力请调王忠孝任绍兴知府(刘、章二人均为绍兴府人,由此可见他们对王忠孝为人为政的肯定)。
       马士英、阮大钺却又遣中宫于嘉兴、绍兴二郡相迫。关于在弘光政权任职一事,王忠孝在《自状》中提到:
 
       南都立君,搜举谪废。当时以部郎环录者,叶公廷秀、华公允诚、倪公嘉庆、万公元吉及余五六人而已,诸公补原官。不数月,辄列清华;而余乃出守。故事,边郎从无补郡,况在录废。询所以出麾之故,则同乡有借推毂行排挤者,谓余“才堪一面,暂拟监司,可膺节钺”等语。而留抚祈公彪佳,向曾于废籍中荐余;闻有外补之拟,遂咨部推补苏松。刘公宗周、章公正宸,见其咨,遂力请为绍守。盖从地方起见,意甚雅也。
       时揆地为马贵阳,曾同余诏狱,称患难交。贵阳据要津,余不敢通一刺,心讶焉。若以余为自求补外者,遂遣中贵选中宫于嘉绍两郡,知余向忤中人,今复以珰炎相迫也。而余早投劾去,非薄二千石,不得行其志耳。[4]
 
       曾推荐王忠孝的祈彪佳是崇祯时代的右佥都御史,此时任苏、松总督。他是明代政治家、戏曲理论家、藏书家。
       王忠孝的好友、姻亲洪旭(1605-1666,字念荩,号九峰,福建同安人。明郑时期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师兵官、忠振伯)在《王忠孝传》载:甲申间变,曰:“吾罪臣也! 其哭于野乎?”弘光立,阁部史可法特疏首举,以忤马士英。调绍兴守,复遣珰选中宫于嘉绍二郡。以公向忤珰,欲复以珰迫公,公入浙界,即以疾归。[5]
       耿直的王忠孝得罪了马士英,作为次辅的王铎也无能为力。
王忠孝入浙江界,不得行其志,遂以疾告归。他慨然作《将赴绍兴不果舟中作》七律一首,并奉寄给恩师:
 
谴谪徼恩余十秋,一麾出守复何求?
草堂春事枕中梦,越峤宦情渚上鸥。
行路有怀惊短发,匡时无策傍孤舟。
临流懒话平生志,   只恐移文笑浪游。[6]
 
       在《惠安王忠孝公全集》中还收录王忠孝致王铎的信一封。信曰:自甲戌秋拜别吾师,荏苒十一载于兹矣。谴弃之后,贫病缠绵,百凡顿颠,惟硁硁一念,未敢陨越。昕夕焚祝,愿吾师早登揆席,造斯世和平之福,奠宗社灵长之基而已。
       天不隆庸,燕都奇变,一至于此。谁生厉阶,祸贻君父?令人痛愤欲绝!兹幸新主御极,欣睹中兴。枚卜声慎,老师首膺简任,益增忭跃。为世道喜!为社稷喜!非仅为渊源之私喜也!
       方今南北之敌势方张,桓赴之德心未广,玄黄日争,兵食两悬,老师试和盘打算,何以居重驭轻?何以牖户缠绵。则今日急着,先在调和人心,剖破方隅。至团营之择将练兵,与夫长江之水师布置,尤宜速图。奴冠二着,未可并着。师以直为壮,奴借口代中朝报仇,先示酬犒,以观其变;迨侵轶横加,而后应之,坚壁勿战,壮气在我矣。
       若叩阙灭贼之志,刻刻何可忘也。四镇分峙,驾驭难言。若得重臣,示以恩信,分剿闯献,此上策也。款奴结好,借刀扫除,则中策也。江北新复各地,须微辟才守双全之人,方称厥任。督辅史相公之言,可力行也。但患真才难得,幸门易开,在当事另具只眼耳。
       庙算既周,渐言恢复。进足战,而退足守,中兴其庶几乎!忠孝庸朽弃物,安可漫言天下事?老师之前,不觉吐其狂愚。有当与否,惟裁察。勿谓书生浪谭也。[7]
 
       唐太宗《赐萧蠫(瑀)》诗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王忠孝在给老师的信中,对“甲申之变”痛切心扉,对恩师“造斯世和平之福,奠宗社灵长之基”的热切期盼,对时局的“若得重臣,示以恩信,分剿闯献,此上策也。款奴结好,借刀扫除,则中策也”等应对措施,对督辅、抗清将帅史可法(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倚重,对“南北之敌势方张”“四镇分峙,驾驭难言”“真才难得,幸门易开”的深深忧虑,反清复明志士之情溢于言表。 
三、王忠孝与王铎晚年不同的人生道
       然而,弘光政权很快就灭亡了。疏荐王忠孝的史可法兵败扬州,拒绝投降而被杀,壮烈成仁,衣冠葬于扬州城天宁门外梅花岭。王铎终于北上入清为官,成了“新贵”。清顺治三年(1646),以原官礼部尚书管弘文院学士,充《明史》副总裁。顺治六年(1649),授礼部左侍郎,充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同年晋少保。
乱世达人王忠孝大传
 
        晚年王铎的命运是凄凉寂寞的,作为明朝的亡国遗老,作为“贰臣”,他只是清廷的利用工具而已,是得不到清朝统治者重用的。王铎在出仕清朝的7年间,几乎无所作为。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四日,朝廷又授王铎为礼部尚书。王铎于三月十八日卒于里第,年61岁。死后,清廷赠太保,谥文宗。
       而耿介廉臣王忠孝南下,走上了坚定反清复明的道路。清顺治元年(1644),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黄道周等拥戴下称帝于福州,是为隆武帝,召见王忠孝,授光禄寺少卿,王忠孝陈述光复策略,隆武帝大喜,特命巡关,赐尚方宝剑,便宜行事。隆武政权溃亡后,王忠孝在闽中、闽南地区的兴化府、泉州府竖旗抗清复明,组织义兵收复失地,与“国姓爷”郑成功遥相呼应。南明永历四年庚寅(1650),即鲁监国五年、清顺治七年,王忠孝58岁,永历帝敕封王忠孝为兵部右侍郎。疏辞不允,然因道阻不得赴任。王忠孝《自状》说:
 
        庚寅年,今上永历遣官赍敕升余兵部右侍郎,前后敕三四至。而楚粤道阻,不得前,疏辞新衔。奉旨:“王忠孝孤忠亮节,久鉴朕心。新衔未足示酬,尚宜祗受,以资联络。俟闽疆克奠,卿其驰赴行几,用展壮猷。”[8]
 
       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渡海东征台湾,王忠孝与沈佺期等人留下,辅助世子郑经守厦门,调度各岛。金门岛贤聚村泰安宫(“侍郎庙”),拜王忠孝神像。康熙三年(1664),他与沈佺期、卢若腾等入台,得到郑经厚待。洪旭说:“延平王父子既雅重公,馈遗无虚日。公悉推惠其亲党,倾赀不吝,其辍己之食以济人云。”[9]王忠孝身近郑经四年,始终“不图宦达,日与流寓诸人肆意诗酒,作方外客”。[10]康熙五年(1666),保持晚节的王忠孝病殁于台湾,享年74 岁。永历二十六年(1672)其灵柩迁葬大陆惠安老家。王忠孝一直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奉敬。后来的台湾延平郡王祠亦有供奉他的神牌。 
(作者单位:泉州市泉港区史志学会)
注释: 
[1][4][8](明末清初)王忠孝:《自状》,《惠安王忠孝公全集》卷2“文类”。
[2](明末清初)谈迁著,张宗祥校点:《国榷》卷104。
[3](明末清初)王忠孝:《与老师王铎书》,《惠安王忠孝公全集》卷5“书翰类”。
[5][9](明末清初)洪旭《王忠孝传》,《惠安王忠孝公全集》卷12“传志类”。
[6](明末清初)王忠孝:《王忠孝公集》卷9“诗类”。
[7](明末清初)王忠孝:《与王老师书》,《王忠孝公集》卷8“书翰类”。
[10](清)《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17“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