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别让端午习俗随粽香飘远

2013-06-13 07:42:42来源:新闻频道

打印 字号: T|T

   现在,部分年轻人开始重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昨日,80后妈妈王女士给自己4个月大的宝宝系上五彩线。记者 张军涛 摄
 
 
    昨天是端午节,城市的街巷中随处可闻到或浓或淡的粽香,与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一样,在现代文明的冲刷下,端午节中的传统文化色彩日显褪色。不同的年龄群体呈现出不同的端午影像:或坚守,在传承中守住其中的意蕴;或迷失,在物化中演绎着另类追求。
 
    不过,传统民俗的坚守者也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承传统的重要性,并为之做出努力;更多的孩子从小便学习端午等传统民俗,并熟记于心。他们似乎已经感受到了端午民俗回归大众生活的希望。
 
 
    ■老年人的坚守理由
 
    自己包的粽子最有味儿
 
    6月10日,记者来到市民孙贵芹家时,她正坐在桌前忙着包粽子,老伴儿则在厨房里,一边看顾着还在锅上蒸煮的粽子,一边将已煮好的粽子分装起来,准备给亲戚们送去。她说,每年端午节,包粽子要用掉30斤米。
 
    “亲戚朋友们都喜欢吃我包的粽子,每年端午节我都会自己包粽子,在端午节时给亲戚朋友都送一份。”孙贵芹一边说,一边麻利地将一只包好的粽子用线扎好,放进盆里。“过端午节,粽子是一定要包的,端午不包粽子,就没个过节的样子。”孙贵芹说。
 
    记者采访中发现,尽管市面上粽子的种类繁多,但在大多数老人心里,端午节的粽子还是要自己亲手包,因为这样才更有节日味儿。
 
    老民俗寄托美好愿望
 
    除了包粽子、吃鸭蛋鸡蛋,威海的端午节还有许多习俗:在房门口挂艾蒿、桃枝,为孩子系上五彩线,用艾蒿叶、花瓣泡水洗脸……这些民俗寄托着人们驱虫辟邪的美好愿望。
 
    6月12日,端午节。乳山市民孙燕妮起了个大早,在家人起床前,把前一天采来的艾蒿挂到大门上,然后悄悄打开孙子的房门,将“五彩线”系在孙子的手腕和脚踝上。洗手间的盆里,各种颜色的鲜花与艾蒿叶浸泡在水中,这就是端午节洗脸用的“花水”。
 
    “粽子我就象征性地包了几个,一家人吃足够了。每年端午节,鸭蛋是最要紧的,我都是提前一个多月把买回来的鸭蛋放进坛子里腌制,端午节拿出来吃,咸淡刚好。”孙燕妮说,虽然端午节比不得过年,但这些习俗是从老辈传下来的,寄托着美好祝愿,不能放弃。

    ■年轻人的选择
 
    忙趁假期好休闲
 
    端午节,大部分老年人都在张罗着过节,忙得不亦乐乎,而更多的年轻人则趁着这个小长假放松休闲。
 
    市民郭先生节前就与朋友约好,假期结伴去外地游玩。“难得的三天假期,不出去玩浪费了。”郭先生说。
 
    哈工大(威海)大三学生梁鹏志是威海本地人,离家虽然很近,但放假没有打算回家。“在学校里,端午节的氛围很淡,大家都有自己的计划,要么在准备考试,要么在宿舍里玩游戏或是出去玩。所谓过节,最多就是去食堂买个粽子和鸭蛋意思一下。”他说。
 
    端午节前,记者针对30名20岁至40岁的人群做了一次问卷调查,94%的受访者表示,端午节最吸引他们的是三天假期,可以趁机放松心情与家人聚会,只有6%的受访者对端午节的特殊习俗表现出兴趣,有47%的受访者表示“端午节当天会和平时一样过,没有什么特别的打算”。
 
    怀念儿时过端午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其他的文化习俗却被远远抛开。
 
    “以前过端午节,妈妈总会包冰糖红枣和豆沙两种口味的粽子,吃起来又香又甜。早上起床,门口挂着艾蒿和桃树枝,我还会用花水洗脸,现在想起来觉得非常有意思。”回忆起儿时过端午的情形,梁鹏志顿时眉飞色舞,“现在,端午节的氛围变得越来越淡。很多同学连粽子都不吃,更别说过节了。”
 
    与梁鹏志有同样感受的人不在少数,在调查中,有56%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端午节缺少氛围”,47%的受访者认为,与现在的端午节相比,小时候过的端午节更让人怀念。

    ■民俗专家的忧虑
 
    别丢了传统节日的特色
 
    包粽子、吃鸭蛋、挂艾蒿桃枝、用花水洗脸、戴五彩线……很多人的童年里,都有这样一幕幕关于端午节的记忆和童趣。但在长大之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端午节过成了“粽子节”。
 
    “端午节并不只是一个吃粽子的节日,它还有很多习俗,每年过端午,我们都能享受到这些习俗带来的乐趣。”民俗专家梁月昌说出了对传统节日民俗传承的担忧,“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端午节不再包粽子,不再挂艾蒿,也不再给孩子系五彩线,端午节的文化传统也就丢失了。”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将端午习俗传承下去?梁月昌认为,氛围很重要。“家里老人的带动作用不可忽视,因为年轻人对端午节传统习俗的认知和接受都是从老人那里获得的。”他认为,社会也需要营造出端午节的气氛。
 
    民俗教育期待回归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在门口插桃枝、艾蒿是为了辟邪驱虫。”12岁的杨天是荣成一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提起端午的习俗,他说得头头是道,“我还知道清明节捏面燕、中秋节要吃月饼。”
 
    “这些习俗是我们特意教给他的。”杨天的父亲杨先生告诉记者,他是荣成一所中学的老师,虽然在学校里教授的是英语,但他也很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希望孩子能传承民族的文化。”他说。
 
    同样的尝试正在很多社区和学校中进行。这个端午节,市区望海社区、福海社区等组织居民一起包粽子,塔山、西门外等社区则举行了系五彩线、扎小笤帚小扫帚等活动,重温端午习俗。一些学校也向孩子布置了端午习俗的作业,引导孩子接触民俗、传承民俗。
 
    本报也在端午节期间组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包粽子、腌咸蛋、搿五色、抹雄黄等传统风俗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
 
    通过这些活动,端午民俗正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也引来了更多青年人对传统民俗的关注。
 
    “端午节前后,许多社区都在举办端午节活动,让居民在一起包粽子、系五彩线。这些活动每年都要举办,花样要多,年轻人受到熏陶,自然而然会把这些传统习俗继承下来。”梁月昌说。
 
    (记者 张军涛 实习生 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