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圻在历史上的重大贡献
王圻(1529~1612)字元翰,号普始,上海市江桥人(时属青浦县,初清属松江华亭,后属江苏省松江府上海县,今属嘉定)嘉靖四十四年中进士(1565),历任清江知县,万安知县,擢御史,万历年间任陕西提学使,中顺大夫资治尹,后迁大总宪(副相),神宗傅师。
在张居正组阁期间,因敢于直言,冒犯张居正,于是以疏论时政,触犯权相而被黜为福建按察佥事,屡调开州知州。陕西布政参议等职,继而又降为邛判官。张去世后,王圻复起,他在任内大胆改革,推行一条鞭法。
王圻和苏州王鳌,太仓王锡爵被并称为《三槐堂》苏南三杰,王鳌(1449~1524),比后二王早,他的时手是宦官刘谨,而后二王的政敌是张居正,在明史上成他们三人“学有设鉴,文章尔雅,议论明畅。”王锡爵(1534~1610)与王圻是同代人,都是王旦后裔,三槐堂二十四世孙,也是三沙王氏东沙支祖王易的传人,二人口碑极佳,史称“一代”俊臣.
王鳌和王锡爵都是大学士,内阁首辅,位列刘上,二人都有不同的遭遇和历程,在中国史册上业绩辉煌。而王圻与他们区别是宦途坎坷,与权臣之间矛盾十分尖锐,在政战中风云叠起,错综复杂,王圻屡遭迫害,步履艰难。.晚年不得不告老还乡脱离宦途,在家著书。过世时受神宗葬赐,卜莹于家乡十都腾圩,落葬时神宗派员御祭。
王圻是比较出色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水利学家,金石学家和杰出的军事人才。王圻幼时在诸瞿上学,从小就看到社会的黑暗,官吏的凶残,苛政的暴孽;还看到倭寇在沿海地区横行做乱的状况,百姓们由于遭受多重灾难,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怀着无限同情心,抱有报国的满腔热情,自学自强,树立凌云壮志,力图想长大政变弊政,故使他既学文又习武,成了一名品学兼优文武双全的人,王圻的父亲是地方团练使,常聚众武场,王圻随父学艺,练就了一身好功夫。
王圻生长在面临东海的吴淞江边,当时的吴凇江是宽二里左右的大江,风尖浪大,倭寇们从海上涉江登岸,经常骚扰掳掠农居。有一次占据上海县城一个多月不走,激起了当地民众极大愤怒,大家纷纷组织起地方民团武装,抗击随时来犯的倭寇,王圻与当地灾民一起,对驻守在吴地的倭寇发起一次次进攻,使倭寇常弃尸野外,见小批量倭寇外出,一些农民就在田间寸口把他们收拾了,小倭寇见人丢失,常率大队人马来报复。1555年,王圻探得聚守在野鸡墩的敌军毫无防备,决定歼灭这股敌人,在黄昏时刻,王圻率领团众一马当先,对野鸡墩守军发起猛烈攻击,共歼灭以纠夫为首的贼兵八百余人,没有逃漏一个活口,在此战中缴获兵船二十余艘和大批兵需物资,他们把兵船焚烧在吴凇江边,把斩首的贼兵埋尸于杨树浜北。此一仗,狠狠地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使倭寇很久不敢到岸上来,他们一听到王圻的名字,就吓得魂飞胆裂,故在上海一带,至今留有当年倭寇埋尸的的井和坟,这些壮举在民间流传很广。
王圻爱憎分明,在张居民正下台后,他抱以宽容的态度对事不对人,人家约他攻击张,他却说:“张公的做法也不能完全说错,大家将心比心,他有他的道理。”而不追求过失,他不是随波逐流的人,也决不附炎趋势,他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他在朝廷中有很高威望,因为他是万历帝的老师,照理权势也是炙于可热,但他不随便行使所掌握的权利。王圻喜好结交同朝的忠臣良将、社会名流和江湖侠士,痛恨以权谋私的奸臣叛逆,同张居正关系虽然紧张,但并作敌对,只是意识不同而不能撮合在一起,但对严嵩父子是完全站在敌对立场上,对他们倒行逆施,骄横跋扈,残害忠良的罪恶行为恨之入骨,他和海瑞,戚继光等人十分投缘,他虽然比海瑞小十一岁,但海瑞还非常尊重他,特别看到他著述的“东吴水利考”一书,很为赞赏,评价很高,海瑞与严嵩是敌时关系,海瑞曾约王圻一起问皇上参告严嵩一伙的罪行,王圻说:“我不能与你们一起联名上奏,并非我怕事,我虽然也恨他们(指严嵩张居正所作所为),如果我参予你们一起联名,事情就不好办了。”开始海瑞还误解王圻明哲保身,胆小怕事,心里很不开心,实际上,王圻暗中做皇帝的工作,帮了大忙,如果没有王圻顶力相助,板倒严嵩也没有那么容易,王圻做了无名英雄。海瑞与王圻个性相似,是个眼里渗不进砂子的人,看到问题就要发表议论,开始嘉靖帝还原谅他,后来因海瑞太激怒了嘉靖帝,就把海瑞关进了大牢,没多久,嘉靖帝死了,王圻探望海瑞,告诉他皇上已驾崩,海瑞听了反而哭了。不久,海瑞被无罪释放,举荐海瑞,海瑞被任命为右通政使,此时海瑞已经是65岁的老人了,海瑞要辞官回乡,万历帝不准,把他挽留下来,结果于万历15年死于住所。海瑞死了,王圻非常难过,还写了挽联送他,海瑞无子(原来生过三个儿子,不久多夭亡了),使得王圻更为同情,一切后事王圻都帮助办理。王圻与戚继光也是莫逆之交,王圻知道戚继光是个爱国英雄,所以非常器重他,更愿意与他结交。王圻与戚家军及当地的抗倭武装严家兵很亲近,常有书信来往,使得一些勾结倭寇奸臣恶党对王圻既怕又恨,时常串通一些人来报复他,为难他,故而王圻处境很险恶,前有暗礁,后有恶浪。但王圻明知山有虎,偏想虎山行,闯过了一道道关口,他的正义言行举动,使正直人士都想他靠拢,老百姓很拥护他,而且他每到一地,都是政绩卓著,在开州时,他放下官架子,便服私访,到田间与村夫渔民一起劳作。
到陕西上任时,他也只带一名书童上路,日行夜宿,到达任所时人家还不知提学使来上任,由于王圻对下非常仁慈,就连对头严嵩也说:“王圻这个家伙专会拉拢人心。”由于王圻一心想的是民众,故而他为东吴一带和他在职的地方都留下了好名声。他有一句口头禅,叫做“雁过留名。”常对家人讲,不要凭势强横霸道,他在中国历史上做了大量实事,有一件事至今让老百姓深刻牢记,据史记当时的东吴沿海一带基本是盐碱地,沼泽遍布,芦苇满荡,杂草丛生,土质僵硬,草茎在田埂上蔓延,根本长不出好庄稼,棉花产量年产十几斤,遇上旱涝之年。更是颗粒无收。当地农民大都是洪武二年之后来开荒种地的,此地农民仅种棉花为生,养桑为副,种水稻的人很少,因为种稻成本高,人工取水困难,买一条牛,一般的农户是承受不起的,所以农民总是以棉花换米,基本漕粮粜于市上。
由于朝廷的苛捐杂税务多如牛毛,又加上兵匪之灾和连年无收,当地百姓常以剥树皮挖草根度日,还有的挖观音土吃,吃了不能消化,活活涨死。当地留有“赤地千里剥婴而食”的说法,1583年(万厉十一年)蝗虫成灾,飞虫遮天敝日,铺天盖地的而来,王圻得悉后,忙向朝廷奏报,当地县府也着人千里加急,老百姓无计可施,想以求神拜佛祈求祷告保佑。饿死的人到处在发生,病死的人也接踵而来,哀鸿遍地,老百姓无法活了,有的逃荒,王圻得知后立刻派人安定民心,经勘察后将荒情上奏朝廷,此一灾害,造成当地一片萧条凄凉,饿死了许多人,朝廷迟迟不拔救济粮,王圻痛心疾首,大呼“天灭我大明矣,”充分证明了他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蝗虫过后,又是一场大水,真是雪上加霜,王圻三次举本上奏朝廷,要求豁免粮税,并请以银折粮(当地人以棉折粮食),在苛年中,王圻斗胆为民请命,全不顾身家姓名,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要有多么大的勇气,经他再三联名恳请,是年户部复准,翌年准折一年,后随年题请,奏请题案下达,民情鼎奋,无不奔走相告,外出之人也络续回到家乡,大家牢记王圻功德,从万历二十一年起,几经周折,呼请永折漕粮,竟延续了六十年,至崇祯15年(1642)复准,百姓们都把功劳记在王圻帐上。
王圻虽然学府五车,满腹经纶,在每个关键时刻都能挺身而出,而且处事恰当,每件大事都显示出出类拔萃的卓越才能,但他的奏本并非都很顺利通过的,在仕途中他也经历了层层险关,几经坎坷和风浪的他,在同张居正的不合和争论到阄党之间激烈斗争,都是非常惊心动魄的,他一直提着一颗脑袋过日子,在张居正下台后,他才初露锋芒,官至副相,太师,太傅,并恩赐十大九亭心宅园一座,王圻到了晚 年知道自己在官场已力不从心,决定急流勇退,毅然辞官乡居,从此深入简出,日以著书为事,王圻在江桥濒水辟筑,有梅花源,植梅万株,故又称梅花居士,其后人又在旁边筑有小邓蔚,并有侣鸥池。步入其间。如入仙境,倚小桥两登梅山是照清时赏梅的好去处。
王圻在这种诗情画意,神思广怡的环境中,著书立说,是有一番风趣,故其中作品神态悠扬,令人入胜,他遇人说:“无官一身轻”的人生之道,好比在天上人间,他著有《读文献通考》254卷,续《东吴水利考》《五侍御类稿》《三才图会》《古今考》《万历青浦县志》等等。另有二部杰作《中华政论》和《元翰文集》已散佚。
王圻作为官场上的人,从不沾染恶习,他对事持有严肃的分析态度和认真作风,从不肯马虎敷衍了事,至今仍被政界和文化界赞叹不已,王圻的许多事绩在历史轨迹中流逝,有些感人之事已鲜为人知,但他的崇高品质和可贵精神永存人间。近年来,他的有关事迹在发掘和开发,上海青浦博物馆已把王圻事迹专设窗口进行宣传(在明代,江桥只是吴凇江边的小村落但青浦仍把江桥出生的王圻作为青浦人的骄傲来宣扬。
王圻的著作在旧官僚中属于最丰厚的,他的贡献是最杰出的,其理念和思想具资本主义的萌芽,所以影响面应该也是巨大的,特别是一部《东吴水利考》,完全从实证的观念分析问题,对后来的兴修水利也是一部优秀的参考资料,对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请代大臣林则徐在江苏等巡抚时称王圻的水利书是“水利学库”,连海瑞都把王圻著作现作至宝,海瑞理吴淞江水患,林则徐二修浏河,都引用了他的治水方略和学术思想,水利学家王之伦称王圻的治水思想是空前的。现在,王圻的水利学说已传日本岛国,他的治水学在东南亚各国专设学课,所以王圻还是一个伟大的水利科学家。
王圻在江桥还建立福田寺庙宇一座,据他说福田寺之名的由来出于先祖文中子王通及其子福郊的别名,为保一方平安,“广种福田,造福于民。”他还在江桥张家村,葫芦村建造三槐宝祠一座在清代由本族王昶(嘉乾年的大学问家,大臣)重新扩建福田寺的记事在上海县,青浦县,嘉定县志中均有记载。
王圻于万历四十年在家无疾而终,终年81岁,王圻逝世时,万历帝失声痛哭,在卜葬当天着礼部吊言,葬地在十都腾纡(现属上海嘉定区江桥镇高潮村七队)。
王圻的世系字辈份为:
始—昌—尔—祖—依—成—其—继—为—儒—宋—式—昭—令—德。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