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台湾文人王鼎钧其人

2013-05-15 15:18:37来源:2013-05-15 华夏经纬网

打印 字号: T|T

   王鼎钧,1925年4月4日生于山东省苍山县兰陵,少小离家,初中毕业后弃学从军,1949年随国民政府到台湾,考入张道藩创办的小说创作组,受教于王梦鸥、赵友培、李辰冬等人,是台湾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曾用笔名方以直,大家尊称他为鼎公。在台湾散文大家当中成就最高,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文坛常青树”,是台湾散文“崛起的山梁”。王鼎钧曾在中国文化学院、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等大专院校讲授新闻报道写作及广播电视节目写作,先后任职中国广播公司编审组长、中国电视公司编审组长、正中书局编审,《中国时报》的副刊主编及《中国语文月刊》主编。1978年离开台湾,前往美国新泽西州,任职于西东大学双语教程中心,编写双语教学所用的中文教材。退休后,定居美国纽约,专事写作。

  王鼎钧一生创作了近五十本文学作品。如回忆录:《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等,又比如最初的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等,除部分诗歌和写作类书外,他的聚焦点一直在散文。一直追求返璞归真,越老其文越凝练、浅显、富有生活气息,回忆往事,关注人生。从创作手法看,他不仅把小说、诗歌的创作手法移入散文,更把其他如广播剧等描写手法移入散文,无论如何移植、嫁接、巧借,王鼎钧散文之魂系于故乡、系于中国文化、系于整个人类共同关注的命题,他的散文创作视野开阔,读后让人回味无穷。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一些在人生转折期的作品,这是他人生经历链条中深刻反思所留下的沉淀物,相对于王鼎钧早期的作品而言,王鼎钧晚年的作品则具有深厚的生活沉淀,在繁复的咏叹中练就自己独特风格,这是王鼎钧晚年对散文这一问题深刻思考的产物,尤其以人生四部曲为代表。虽已八十八岁高龄,但笔耕不辍,他的大作《桃花流水杳然去》真实的记录他的写作心境。2011年苍山县人民政府专门举办了第二届王鼎钧国际学术研讨会,他本人年事已高虽不能亲自到场,但是专门派人前来并带来了他的亲笔信,鼎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正如他所讲的:“人生的三个阶段可以换个说法,动物的阶段、植物的阶段、矿物的阶段,我在全国各省跋涉六千七百公里,再度过台湾海峡,飞跃太平洋,横跨新大陆,我是脚不点地,马不停蹄,那时我是动物,然后我实在不想跑了,也跑不动了,我在纽约五分之一的面积上摇摇摆摆,我只能向下扎根,向上结果,这时候我是植物,将来最圆满的结果就是变成矿物,也就是说,一个作家的作品,他的文学生命,能够结晶,能够化为矿石,能够让后人放在手上摩挲,拿着放大镜仔细看,也许配一个底座,摆上去展示一番。那时候,人们可以说‘无用之用大矣哉’!有一种东西似乎没有用,但少不了,那便是文学!”作为家乡人,祝愿鼎公有更多的作品奉献给大家,更祝愿鼎公在异国他乡生活安好!

  山东省苍山县台办  张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