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津南王氏家祠和王郅隆

2013-05-05 09:47:07来源:2013-04-22 浦东时间网

打印 字号: T|T
 
2013-04-22 :浦东时间网 
2011年4月17日,《今晚报》副刊发表了《王郅隆与关东大地震》,文中提到:“王郅隆(1867—1923)又名王祝三,天津阮家庄人。”并提及棉纺二厂出土了王郅隆名讳的石碑。
 
其实,王祝三是津南区咸水沽镇苑庄人,而不是“阮家庄人”。海河故道是指海河裁弯取直的那部分,呈马蹄形。其北岸,沿河道串联着十三个村庄,那就是:赵北庄、苑庄子、田嘴、秦庄子、苟庄子、刘庄子、下郭庄子、四里沽、李庄子、潘庄子、孙庄子、柴庄子、王氏楼,共十三个村庄。“海下人”把村名简化为“赵苑田,秦苟刘,下四李潘孙柴楼”,早年被戏称“穷一溜儿”。1867年王祝三出生在苑庄。
 
其父王鸣礼跟着漕运船,跑营口、烟台,靠撑船为生。王祝三没念过多少书,但记忆力好,头脑灵活,算盘打得好,账记得有条理,十几岁离家去东北闯荡。王祝三善于经营,早年在赌场结识安徽督军倪嗣冲,并被皖系徐树铮所赏识,先后任黑龙江、湖北、安徽等省盐务采运局总办,先后创办天津华昌、丹华火柴公司,任董事,入股天津《大公报》,创天津金城银行,合伙倪嗣冲集资创办天津裕元纱厂(今棉纺二厂)。曾任安福系国会参议员及北洋政府财政总长,被称为安福系“财神”。
 
那时苑庄子穷,村南头却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那就是王氏家祠。据老人讲,家祠是在王郅隆亲自筹措下,兴建于1912年,沿袭了中国古老传统的风格——青砖、黄琉璃筒瓦四合院。祠堂前有一座长约六丈,高一丈六尺,厚六尺的影壁,为单檐庑殿顶,五彩琉璃筒瓦,正脊两端雕刻龙饰。影壁后面雕刻有飞龙图案,翻云绕雾,呼啸奔腾。正面是楷书的铭文,记录了王氏家族的历史。影壁下是石雕束腰须弥座,雕刻有狻猊、飞马等吉祥物。影壁前有一个广场,广场两侧是高耸的白杨树。
 
祠堂大门口,有一对高约八尺的汉白玉石狮。钩爪巨齿,卷毛昂首,狮目环睁,对天狂吼。祠堂大门漆为朱红色,高约一丈二尺。大门两侧,是大大的六角镶有卍字图案的花格窗。进门后,是穿堂式大殿,左右是看护祠堂人的住所。沿青石台阶而下,来到大青砖铺就的天井,左右是偏殿。偏殿,门窗棂下横木装头、门下部装扮四角格调不同的如意头以及福寿的图案,线条流畅,技法纯熟。正殿,面阔七楹,殿前四根直径有二尺有余红漆顶梁柱。檐下绘有牡丹、松鹤、龙凤、麒麟等图案,精致、优雅。殿内供奉着王氏家族的列祖列宗。该祠堂解放前已毁。
 
2009年修天津大道,拆除家祠旧址,挖出一汉白玉石桌(如图),据有关部门考证,系王氏家祠摆放香炉供桌。据现今八十三岁退休干部苑庄人徐进讲,1946年他参观过王氏家祠,亲眼看见王祝三的牌位供奉其中。
 
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王郅隆蒙难于日本横滨,后来尸体运回天津,据说已不完整,按老规矩无法从大门进宅,只好从墙上进浦口道王家住宅(今南京路21号)。
 
1958年大跃进时,平了苑村西南头的一片坟地——王家坟,其中有一个高大的坟头前有石凳、石桌、石碑,那就是王祝三的墓地。棺椁打开后,没有值钱的陪葬品(倒是埋在祠堂前,先于他故去的一个姨太太的墓里,找到了元宝、金钗、珍珠)。王祝三死后有关尸体的传说证实了——是一个用皮子缝制的尸体,里面塞满了棉花。皖系军阀要员徐树铮曾书挽联:“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