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七老岭王氏存疑浅析

2013-05-02 08:47:33来源:王氏博客

打印 字号: T|T
随着众人对七老岭王氏传说的不断探讨,有关七老岭王氏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朗。本人近期也对七老岭王氏存在的部分疑点,做了一些浮浅的探讨,发上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一.七老何时迁日照?
这个问题目前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南宋淳祐四年(1244),为避红袄军之难,师.谷.昭.庆.传.乐.仙兄弟七人,从东海当路村乘船来日照,在两城河南岸分手。其来源一是王均善先生所考。二是《海曲王氏宗谱》中的记述。三是其他资料的佐证。据《海曲王氏宗谱》记载,“明正统四年(1439),八世孙王应骏发现碑在外遭日晒雨淋,易造成文字残缺,不如立谱付梓,分散保存,让其代代流传,逐将家乘命名为《海曲王氏宗谱》》”。王应骏是八世,这说明正统四年时,以王仙为一世祖的海曲王氏至少已传九世。南宋淳祐四年至明正统四年是195年,平均22年左右传一世,这完全付合逻辑。如果说是明洪武二年迁日照,那么洪武二年至正统四年只有70年,决不可能传九世的。另据《日照县志》(光绪版)记载:六世王琎于洪武26年(1393)以秀才举宁波知府。洪武2年到洪武26年只有24年,如何能传到6世。由此可证明王均善先生所考是正确的,这支七兄弟王氏是于南宋淳祐四年,从当路村迁来日照的。
第二种说法是明洪武二年,为避红巾或倭寇,兄弟七人从东海当路村迁入日照,至七老岭分手。来源是七老岭王氏各支族谱都注明是洪武二年迁日照的。另有早期文字大岭庙碑文可证。由此可见,七老岭王氏七兄弟确实是明洪武二年由当路村迁入日照的。为什么会出现两种说法都正确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史上曾有两支王氏七兄弟,在不同时期从当路村迁入日照。一支是在南宋淳祐四年,另一支是在明洪武二年。因为都是兄弟七人,又都是来自当路村,后人将其混为一谈不足为奇。所以说,海曲王氏至少包括这两支王氏后人。
二.七老岭王氏孰真孰假?
事实证明,以王仙为一世祖的海曲王氏不是七老岭王氏,真正的七老岭王氏是在明洪武二年从海州当路村迁日照,并在大岭村分手的七老及其后人。但目前还有两种说法,一是赣榆县兴庄.莒北小河王氏族谱记载七老的名字为:悌.(伯敬).忻(伯政).明.亮.玉.良臣.义臣。二是五莲县《琅琊王氏族谱》载为:刚(子花).强(子玉).瑚(子贤).琏(子孝).彦(良臣).伦(良忠).瑛。
本人认为,真正的七老岭王氏应当是刚.强.瑚.琏.彦.伦.瑛七老及其后人。一是七始祖瑛公赘入大岭村可考。二是有大岭庙碑文可证。赣榆.莒北王氏族谱所载令人费解,是相传有误,还是把支祖与始祖相混肴,难道史上还有弟三支王氏七兄弟从当路村迁入日照不成?
三.七老何因迁日照?
七老岭王氏七兄弟于明洪武二年由当路村迁入日照,在七老岭分手,目前这一说法没有争议。那么七老为何背井离乡,从当路村迁来日照呢?目前说法有两种,弟一种说法是为避洪军之乱,这种说法占大多数。但洪武二年朱元璋已建都南京,红巾军已成国军,怎会出现红军之乱,此说可能性不大。弟二种说法是为避倭寇。据史料记载,当时东海一带确实有倭寇为患,但为什么当路村的其他族众不怕倭寇,维独这七兄弟怕倭寇而迁到日照来,而切日照也是沿海地带,离海州又很近,海州有倭寇,日照就没有倭寇?此说难以令人信服。那么到底是何原因迁来日照呢?本人查资料发现,明洪武二年,正是朱元璋大力摧行移民屯田制之时,将地少人多地区的农民,强行迁往地多人少的地方垦荒屯种。对那些不愿背井离乡的农民,动用军队强行押解。至今部分山东人大小便说是解手,就是当时留下的术语。同时,除迁民屯垦外,还实行军屯,建国初期,朱元璋就明令“天下卫所,一律屯田”。要求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耕,每个士兵拨田50亩。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当地驻军为完成屯垦任务,借助移民政策强制农民移民,将其农田收归军所有也是可能的。对那些被指定为移民户而不愿外迁的,实行封门.抓人也是正常的。据《九仙山王氏族谱》序载:“予家王氏生世居东海当路村,当洪武移民之时兄弟七人同至琅琊南乡大岭庄......”。另有谱序称:“原籍海州海东四十里云台山下当路村。明洪武二年迁居不出,后为红头苍蝇咬出”。由此可见,七老一家是被指定为移民户,因拒不外迁而遭到军队的强制,不得已才从当路村迁往日照的。
上一篇:寻根路漫漫
下一篇:稱七老嶺王由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