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旦推荐的寇准,牛脾气一生没改

2013-04-28 10:16:55来源:2013-04-26 人民网

打印 字号: T|T

 
 
豫剧《寇准 背靴》中,张民 饰演的寇准。
 
  当时,辽国的太后和君主率领军队攻打大宋。面对强敌,朝中大臣们不想着如何退敌,都在谈迁都。只有寇准,三番五次去请宋真宗亲征,后来果然与大臣杨亿一起,连哄带骗,把宋真宗拉到了澶州。宋军士气大增,射死了辽国的一员猛将。辽人不得已,提出议和,双方签订盟约。寇准在大宋的威望几乎达到人生的顶峰。
  但物极必反,得到真宗高度信任的寇准依然不改脾气,居功自傲,再加上用人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遭到其他大臣嫉恨。原本主张迁都的宰相王钦若借寇准最得意的功劳发难,他向真宗进言,在澶渊时,寇准只不过是个赌徒,快要输光了,拿皇帝做最后的赌注,丝毫没有“爱君之心”。这下可说到了真宗的痛处,作为堂堂大宋皇帝,被人牵着鼻子走,多么没主见。真宗逐渐疏远了寇准,并将他贬回老家陕州。这是寇准的第三次宦海沉浮。
  寇准花了几年的时间才又重回京城。“事不过三”,要是旁人,怎么也会将脾气改一改,可寇准给真宗的印象依然是“刚忿如昔”,没多久又被外放。为了回去,他只好向皇帝进献天书。这是古代官员常玩的一种把戏,上天降下了文书,代表国泰民安,皇帝圣明。宋真宗果然龙颜大悦,让寇准重新出任宰相,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任这一职务。
  此时的朝廷,波谲云诡,作为宰相,必须游刃于各种势力之间,难免惹人怨恨。宋真宗身体欠佳,刘皇后经常干预政事,寇准看到了其中的危险,秘密筹划让太子监国。可还没等计划实行,就被刘皇后和支持她的权臣丁谓知道了。寇准的宰相是做不成了,先被贬到相州等地,后来被贬至雷州,并最终病逝在那里。
  一手提拔了个仇敌
  由于寇准刚直、敢说话,所以能得到皇帝赏识,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缺少应有的妥协与圆滑,所以在宦海屡沉屡浮。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关于寇准的这种性格,当时的人就有评论。寇准有个好朋友,叫张咏。他听说寇准当了丞相,曾感慨“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等到后来两人见面,寇准向张咏请教为官之道,张咏委婉地建议他读读《汉书?霍光传》。寇准不明白他的意思,等读到“不学无术”时,不禁哈哈大笑着说:“这是张公对我的评价吧。”
  难得寇准不以为意,其实张咏的“不学无术”倒并非是批评寇准才学不足,而是别有深意。
  张咏曾说寇准是“真宰相也”,但又说“苍生无福”,门生问他什么意思,张咏说:“别人说1000句话,可能都要藏几句真话;寇准呢,一言而尽。他年纪轻轻就入仕,又很快被重用,总是高人一等,所以没来得及学会圆滑。”寇准的“不学”不是指学问,而是指政治经验,“无术”不是指才干,而是指政治技巧。
  北宋朝廷派别林立,纵使老成的大臣也未必能游刃其间,更不要说年少成名之人。偏偏寇准刚入朝廷就得到皇帝的赏识,对他而言是幸运,更是不幸,在“枪打出头鸟”的官场生态里,寇准早已成为其他大臣的“眼中钉”,时时刻刻都有人在寻找机会打击他。
  如果寇准人情练达,也许他的日子会好过很多,但他的性格偏偏是直爽、敢言、固执的,又好争辩,较起劲来没个完。《宋史?寇准传》里就说他:“虽有直言之风,而少包荒之量”,不能容人,好与人争。这在讲求关系和人缘的官场显得格格不入。
  宰相王旦与寇准本来是同年的进士,又都身居高位,论资排辈的话两人相差无几。但寇准时常借机找王旦的麻烦,连宋真宗都看不下去了,对王旦说:“你虽常常夸奖寇准,寇准却专门数落你的不是。”这王旦实在是仁厚之人,不以为意,反而替寇准开脱,说:“我任宰相的时间久了,在政事上必然有失误的地方。寇准是忠直之人,所以才常常在您面前直言不讳,这也正是我敬重寇准的缘故啊!”直到临死之前,王旦还向真宗举荐寇准担任宰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