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旦推荐的寇准,牛脾气一生没改

豫剧《寇准 背靴》中,张民 饰演的寇准。
当时,辽国的太后和君主率领军队攻打大宋。面对强敌,朝中大臣们不想着如何退敌,都在谈迁都。只有寇准,三番五次去请宋真宗亲征,后来果然与大臣杨亿一起,连哄带骗,把宋真宗拉到了澶州。宋军士气大增,射死了辽国的一员猛将。辽人不得已,提出议和,双方签订盟约。寇准在大宋的威望几乎达到人生的顶峰。
但物极必反,得到真宗高度信任的寇准依然不改脾气,居功自傲,再加上用人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遭到其他大臣嫉恨。原本主张迁都的宰相王钦若借寇准最得意的功劳发难,他向真宗进言,在澶渊时,寇准只不过是个赌徒,快要输光了,拿皇帝做最后的赌注,丝毫没有“爱君之心”。这下可说到了真宗的痛处,作为堂堂大宋皇帝,被人牵着鼻子走,多么没主见。真宗逐渐疏远了寇准,并将他贬回老家陕州。这是寇准的第三次宦海沉浮。
寇准花了几年的时间才又重回京城。“事不过三”,要是旁人,怎么也会将脾气改一改,可寇准给真宗的印象依然是“刚忿如昔”,没多久又被外放。为了回去,他只好向皇帝进献天书。这是古代官员常玩的一种把戏,上天降下了文书,代表国泰民安,皇帝圣明。宋真宗果然龙颜大悦,让寇准重新出任宰相,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任这一职务。
此时的朝廷,波谲云诡,作为宰相,必须游刃于各种势力之间,难免惹人怨恨。宋真宗身体欠佳,刘皇后经常干预政事,寇准看到了其中的危险,秘密筹划让太子监国。可还没等计划实行,就被刘皇后和支持她的权臣丁谓知道了。寇准的宰相是做不成了,先被贬到相州等地,后来被贬至雷州,并最终病逝在那里。
一手提拔了个仇敌
由于寇准刚直、敢说话,所以能得到皇帝赏识,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缺少应有的妥协与圆滑,所以在宦海屡沉屡浮。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关于寇准的这种性格,当时的人就有评论。寇准有个好朋友,叫张咏。他听说寇准当了丞相,曾感慨“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等到后来两人见面,寇准向张咏请教为官之道,张咏委婉地建议他读读《汉书?霍光传》。寇准不明白他的意思,等读到“不学无术”时,不禁哈哈大笑着说:“这是张公对我的评价吧。”
难得寇准不以为意,其实张咏的“不学无术”倒并非是批评寇准才学不足,而是别有深意。
张咏曾说寇准是“真宰相也”,但又说“苍生无福”,门生问他什么意思,张咏说:“别人说1000句话,可能都要藏几句真话;寇准呢,一言而尽。他年纪轻轻就入仕,又很快被重用,总是高人一等,所以没来得及学会圆滑。”寇准的“不学”不是指学问,而是指政治经验,“无术”不是指才干,而是指政治技巧。
北宋朝廷派别林立,纵使老成的大臣也未必能游刃其间,更不要说年少成名之人。偏偏寇准刚入朝廷就得到皇帝的赏识,对他而言是幸运,更是不幸,在“枪打出头鸟”的官场生态里,寇准早已成为其他大臣的“眼中钉”,时时刻刻都有人在寻找机会打击他。
如果寇准人情练达,也许他的日子会好过很多,但他的性格偏偏是直爽、敢言、固执的,又好争辩,较起劲来没个完。《宋史?寇准传》里就说他:“虽有直言之风,而少包荒之量”,不能容人,好与人争。这在讲求关系和人缘的官场显得格格不入。
宰相王旦与寇准本来是同年的进士,又都身居高位,论资排辈的话两人相差无几。但寇准时常借机找王旦的麻烦,连宋真宗都看不下去了,对王旦说:“你虽常常夸奖寇准,寇准却专门数落你的不是。”这王旦实在是仁厚之人,不以为意,反而替寇准开脱,说:“我任宰相的时间久了,在政事上必然有失误的地方。寇准是忠直之人,所以才常常在您面前直言不讳,这也正是我敬重寇准的缘故啊!”直到临死之前,王旦还向真宗举荐寇准担任宰相。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