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岭王氏的由来与繁衍
茶院乡庙岭王氏的先祖墓安葬在狮聚山郑公岙,现存有墓十一圹,其中一圹是始迁祖之墓。由此,狮聚山郑公岙成为庙岭王氏的根脉之地。每年清明节,王氏子孙都要到狮聚山郑公岙去祭祀祖坟。每年祭祖坟又是按王氏四个房派即大房文植、二房文椿、三房文秋、四房文禹的后裔轮流操办。庚寅(2010年)清明,我和儿子王挺随同四房的叔伯兄弟一道去狮聚山郑公岙祭祖坟。这天雨不停地下着,但我们怀着思念之情,踏着泥泞的山岭路来到了墓前,看到“元朝大德年间,始迁祖王公畊偕配叶氏之墓,庙岭王氏后裔同拜”的碑文。还有一圹墓碑用10米长的红石板制作,镌刻着阴体文字,非常壮观。此时此刻,我们肃然起敬。
先祖为何在狮聚山郑公岙定居?此事要从始迁祖说起。始迁祖名畊,号余斋,生南宋绍熙庚戌年(1190年),卒咸淳壬申年(1272年)。13岁通经史,宝庆已酉至丙戌年(1225~1226年)联捷进士第,任青州刺史。畊公始终怀有爱国之志,报国之心。他专程来到宁海胡陈,拜访右丞相叶梦鼎,并与丞相共商国策。畊公在访问途中来到柘浦街净土寺,遂住在寺院里,夜梦狮聚山郑公岙胜地。第二天,畊公来到郑公岙,只见此地两山环抱,坐北朝南,山清水秀,山前是宽阔的海域,果然是个风水宝地。于是,畊公有心在此地定居。自此,畊公就把全家从临海大田严潭王迁徙而来。畊公的鼻祖是从河南汴梁迁居到严潭王的,已有三十五世的历史了。在郑公岙定居共有七世。自思谐公起又迁徙到一山之隔的岭脚定居繁衍,此年是明永乐八年(1410年)。经过135年的艰苦奋斗,王氏族人围垦东仓塘,把海水堵在塘外,村前的隔洋悬水墩才逐渐坚硬。后又从岭脚迁徙到隔洋即庙岭定居,此年是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现王兴操的道地是庙岭村最早的定居地。
王氏在庙岭定居以来,至今有二十六世传,有八次编修宗谱,谱中记述了32位人物像赞。如进士青州刺史畊公、武进士殿前侍卫思慎公、年逾八旬五修族谱的族长国华公、迪功郎国显公,第二十三世国学士正伦公等,每个像赞上还写上评语赞句。尤其是对始迁祖畊公的生平有详细的记述。从谱中了解到,庙岭王氏的祖先历代名人辈出。
庙岭村背依巍巍妙峰山,面临毛屿港,山海相连,交通便捷,是宁海县与象山县往来的通道,村庄周围土地平旷,良田肥沃,有诗曰:“妙峰巍巍锁云端,龙脉支支抱古庄。矿泉水源藏此地,门前港畔稻棉壮。”至今,王氏世系出世已有三十代了。在岭脚居住约600年,在庙岭居住有475年。按房族辈份字行排列,即:“宗文大明天道国,应承正德远兴龙,可继朝清荣世祖,逢时振起立奇功”。庙岭全村现有773户、2396人,其中王氏有197户、605人。
王氏后裔传承创新,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遗产,如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造镇宁桥,由150块红石板铺设成桥面,长81米,宽2米,高2.5米。长溪桥,长31米,宽1.5米。唐天祐二年(905年)建造风景秀美的白云庵。明永乐十年(1412年)建造秀山庙。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建造王氏宗祠即庙岭祠堂。明嘉靖四年(1525年)围垦东仓塘等。
目前,庙岭村子孙生生不息,繁荣昌盛,为创建小康村而努力。
作者王兴满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湖南王氏源流概述
- · 山东文登王姓
- · 《湖南双峰县同德王氏》“湖广填四川”名单
- · 江西会昌王姓的迁徙流布概况
- · 湖北省蕲春县王姓概览之一
- · 云南镇雄王氏寻源
- · 江苏泰州王姓的来源
- · 海南王氏族谱
- · 山东乳山王姓村庄略
- · 广西博白王村王氏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