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感悟清明 拥抱春天

2013-04-04 06:55:09来源: 2013年04月04日中安在线

打印 字号: T|T

  又是一年清明时。

  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一样,清明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明,是追思和缅怀的日子,我们追思已故亲友,扫墓祭祖,慎终追远;我们共同缅怀革命先烈,面对丰碑,重温历史,感恩生活。清明,是拥抱春光、亲近自然的日子,我们踏青出游,看草长莺飞,赏春花烂漫,感受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勃勃生机。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根基、是身份、是标志、是内核。我们每个人既是传统文化的拥有者,也是传承者、发扬者。让我们细细品味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从中获得文化的新体验和精神的新提升;同时以新的载体和方式,把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弘扬开来。

  烈士塔前祭英烈

  清明节前夕,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革命老区金寨县,迎来了一批批前来祭奠革命先烈的各界人士。

  3月31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30多名师生来到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在烈士塔前,师生们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鞠躬致敬。随后,师生们参观了红军广场、革命烈士博物馆和洪学智将军墓,还驱车来到油坊店乡祭扫刘晓松烈士墓,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 4月1日,上海劳达尔公司、合肥市“燕之坊”等企业员工,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金寨县革命烈士塔前敬献花篮、鞠躬默哀。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长汪家广介绍说,今年前来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的外地单位和企业40余家,总人数达3000余人。

  六安市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被誉为“扶贫政委”的赵克信表示:虽然经常到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我们要学习先烈勇于为民族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不辜负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记者张大鹏本报通讯员周拥军)

  用绿色安放生命

  4月2日清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的棵棵绿树在春日阳光的照耀下更显苍翠。上午10点整,一场春季生态礼葬正式开始,58位逝者的家属伴随着主祭人朗诵的祭文,手捧鲜花,向逝去的亲人鞠躬、默哀。随后,一只只彩色的蝴蝶在现场放飞,轻盈的蝴蝶飞翔于绿色天地间,寓意着逝者“化茧成蝶”,魂归自然,也寄托着家属对逝者的无限哀思。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次生态礼葬分森林葬、花坛葬两种形式,将逝者的骨灰安放在可降解的骨灰坛,埋入森林或花丛中,随时间流逝与大地融为一体。逝者也不单独立墓碑,而是将逝者名字集体刻在纪念碑上。2007年以来,已有800余位逝者长眠在文化陵园的生态葬区。

  据了解,今年合肥市清明祭祀活动以“文明祭扫、生态殡葬”为主题,倡导鲜花祭祀、无烟祭祀、网上祭祀等低碳、环保的新方式。在4月2日举行的生态礼葬仪式上,合肥市民政局联合有关部门首次向逝者家属发放了“合肥市绿色生态葬证书”,以此来对逝者和家属“甘为后代留下一片绿”的行为进行褒奖。(记者许蓓蓓)

  杏花村里诗意浓

  清明时节,池州杏花村景区诗意浓浓。 3月31日,池州市第二届公祭杜牧大典暨“把酒清明祭先灵”诗歌朗诵大会在杏花村坊中心广场举行。杜氏家族后裔、大中小学生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近千人齐聚于此,公祭先贤、朗诵诗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及清明节,不少人会情不自禁地吟出唐代诗人杜牧的佳作《清明》。池州杏花村也因为这首诗名扬天下。当天上午,池州杏花村坊中心广场前竖起了4米高的杜牧像,杜氏后裔代表向杜牧像敬献花篮,各界代表纷纷朗诵祭奠诗文。

  上午10点整,诗歌朗诵大赛拉开帷幕。整场比赛在以清明为主题的背景音乐下有序进行,既有历朝历代的名篇佳作,也有社区居民、院校师生自创的诗歌。其中一首《写给爷爷的诗》将思亲之情与清明感悟结合在一起,感染了现场的每一名观众。杜氏后裔杜德喜说:“以朗读诗歌的方式,进行清明公祭活动,既文明,又能传承历史文化。希望这个活动坚持办下去。 ”(记者徐建)

  忙乘清风放纸鸢

  龙风筝、蜈蚣风筝、脸谱风筝……这几天,各地公园、广场上空,千姿百态的风筝迎风飞舞,构成一幅多彩的画卷。

  “放风筝是清明习俗之一。 《清嘉录》中有"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的记载,民间也有"清明放断鹞"的谚语。 ”省风筝运动协会秘书长刘曙介绍说,每年清明前后,协会都会组织各类比赛。 3月31日,全省第三届风筝大赛在芜湖方特梦幻王国广场举行,11支代表队拿出看家本领,各展风采。来自省直风友俱乐部的王俊放飞的“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特色风筝吸引了众人目光。王俊告诉记者:“我们放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文化。去年制作的包拯风筝,寓意清正廉洁;今年制作的神九飞天,是祝福中国人的航天梦逐步成为现实。 ”而在风筝爱好者祝阿姨看来,放风筝不仅能亲近大自然,更能锻炼身体。 “我以前有肩周炎,这几年放风筝,肩膀舒服多了,眼睛的视力也不错。 ”

  合肥市风筝协会的陈逢华放了几十年风筝,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风筝制作手艺传给孩子们,“现在的孩子整天对着书本、电脑,这样不好。应该多到户外运动运动,放松身心。 ”(记者李跃波)
  思亲·报本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钱斌

  节日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古代,先民根据自己的岁时观念,创造了众多节日,许多成为传统,流传至今,清明节便是其中之一。在我看来,对先人的思念、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尊重,是清明节核心的文化内涵。

  不过,现在的清明节有些变味。个别人大行迷信、庸俗之举,将纸制的总统套房、保姆烧给祖先“享用”;三百六十行里多了“哭清明”的职业,只要给钱,就会撕心裂肺地哭喊;许多商家利字当头,把清明节变成了一个弥漫商业味的促销节。这种情况在高校也较为突出。 “清明节放假,去哪玩? ”成了大学校园讨论最多的话题;“上网玩游戏、睡觉、逛街”成了学子们的首选活动。

  其实,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努力传承。以学校为例,可以设立包括清明节在内的传统节日课程,系统讲解节日的起源、演进、习俗等,把传统文化的基因融入学子们的学习中。或者开展春游、踏青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感悟清明文化,感受古人思亲报本、惜春正命的节日态度。也可以将清明节和红色旅游结合起来,带领学生缅怀先烈,慎终追远。总之,清明节的形态在仪式,灵魂在文化。 (陈婉婉整理)

  祭祖·惜生

  民俗专家 宋国强

  古人创造了“清明”这样优美明亮的词汇,本意是指春天来临,万物洁净清嘉,阳明之气冉冉展开。唐代以后,清明融合了寒食、上巳两节的节俗,将怀旧悼亡与求新护生结合在一起,这使清明成了盛大的春天仪式。

  祭祖是清明文化的重要内容。传统祭祖仪式,长者会作一篇悼文,读给后辈听,然后烧去。在追思活动中,让后辈了解家族的奋斗史,学习先人的精神,担起当下的责任,做好本身的工作,也是祈福和保佑自己。

  祭祀后,人们赏景踏青,山水阡陌间空气清新、风景明亮、人头攒动,草长莺飞。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明节也成就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日游。面对万物复苏的场景,人们享受春天生活,憧憬美好未来。踏青中,戴柳、放风筝有着独特意义。起于唐代,戴柳可避毒辟邪,“柳”和“留”音相似,又寓意把美好留在人间,家家户户会插柳。放风筝,则向人们宣示自己的好心情。旧时,风筝上有笛哨,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所以称风筝。放飞风筝后,随着笛哨鸣响提振心情。不发声的叫“纸鸢”,将烦心事写在上面,放飞后割断,寓意烦恼烟消云散。

  荡秋千、踢毽子、蹴鞠等等,清明节习俗还有很多,人们在和煦的春风中拥抱自然,在追思中向往更美好的未来。 (夏胜为整理)

  舌尖·田间

  合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刘浩

  饮食文化是咱们传统佳节不可或缺的内容。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清明吃什么?

  在江淮地区,清明时节的民间饮食各有特色。皖北地区有清明节早上吃煮鸡蛋的习俗,俗称“清明不吃蛋,穷得乱打颤”。北方的清明还有一道“大菜”“蒸面燕”。人们把面团捏成鸟的身形,剪出翅膀和尾羽,然后把“面燕”放到锅里蒸。有的人家还将面食串在柳条上,寓意春燕来临。

  徽州地区,有吃青团子的风俗。青团子是何物?说起来活色生香:把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和糯米粉拌匀糅合,成为青色的米团,团馅通常为白糖豆沙馅。准备妥当,团子入笼蒸熟,出笼刷上熟菜油。热气腾腾的青团子油绿如玉,粘糯软绵,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除食用青团子外,吃“清明螺”也是江南人的习俗。 “清明螺,抵只鹅”,此时的螺蛳最为肥美。

  “清明插绿柳,稻麦长过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美食与劳动分不开,清明与耕作分不开。这个时节,农村开始种植各类蔬果,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花灿烂盛开……在我看来,无论是享受清明节的美食,还是为来年的美食而劳作,都是这个节日赋予生活的意义。 (晋文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