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草根王三民的“中国梦”

2013-03-28 15:22:05来源:

打印 字号: T|T

■新快报记者 王剑平 文图

王三民也有着自己的“中国梦”:创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全家人过上好日子!为了实现这些梦想,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努力!

虽然没上过多少学,没读过多少书,但说起“南漂”,说起转型升级,腾笼换鸟,平日里不善言辞的王三民却能说得头头是道,时不时还会蹦出几句地道纯正的家乡老话,将现代与“土得掉渣”运用得炉火纯青。采访期间,不断有电话打进来,他时而河南话,时而一口流利的广州话,驾轻就熟。奋斗从来如此,要时时展现出你的多种能力。

王三民目前在东莞市茶山镇开有一家小企业,一家四口每天忙忙碌碌,有幸福也有苦恼,他们始终相信,梦想就在自己脚下,你要实现,就得脚踏实地地走!

乐于助人天宽地阔

走在茶山镇的街道上,不时有人同王三民打招呼,叫他“民哥”,听着特亲切。送货的车到了,人手不足,王三民几个电话,就来了一群老乡,还有两位“小老板”,呼哧呼哧干了好一阵子,个个一身汗,留他们吃饭,都说有事,转身忙去了。

在东莞做党建工作的张崇山感慨:三民就是人缘好!

王三民的好人缘,缘于他善帮人!

东莞28年,王三民帮无数老乡找工作,找机会。“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南老家南下打工的人特别多,但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活不好找,我那时也只是一名打工者,但因为来得早,知道一些信息,加上老板信任,就帮他们介绍。”

1993年,王三民所在的企业开了6个厂,领导找到他,说你们河南人口多,能吃苦耐劳,又勤快,你回老家给我招个一两百人来。王三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老板派了三辆大巴车跟着他回河南,不到两天他就把人招齐了,全是自己老家的人。

用王三民的话说,河南人爱“打窝子”,“咱河南人外出找工作喜欢找老乡介绍,时间长了,老乡在某一个地方会越积越多。”

据介绍,王三民早期工作的东莞石龙镇一带,最多的时候有十来万河南上蔡人。一些挣到钱的上蔡人,就在附近开办小企业,五金厂,制衣厂,玩具厂,这又带来了更多的老乡聚集。即使这几年返乡人员不断增加,但在石龙、茶山周边,仍然有好几万上蔡人工作生活在这里,是一个“典型的河南村”。这其中,就有王三民作出的一份贡献。王三民认为,“你帮了别人,自己的天地也宽了。你不愿意帮别人,你有事的时候别人也不帮你。”

来粤三年,为家里挣了三间大瓦房

王三民的奋斗史是一部彻彻底底的草根打拼剧,更是一部正能量励志剧,充满了许三多式的不抛弃不放弃精神。

1986年,家住河南上蔡县黄埔镇、年仅14岁的他连初中都没有上完,便踏上南下的列车来到广东,“家里穷,过年连油渣都吃不上,上学,一碗稀饭1分钱,一份菜5分钱,就这都吃不起,天天吃玉米面馍。哥哥已经订婚,连结婚的钱都没有。父母和我商量,让我别上学了,外出打工挣钱。”他首先进入深圳一家生产手表的企业上班,“我装手表带,一个月120元,8.90元的生活费。做了2个月,临离开的时候,工资也没给。”

之后,王三民进入东莞石龙一家二轻企业,该企业生产一次性的纸内裤,产品全部出口到新加坡、日本、欧洲等国。在这里,一个月工资是180元,这让王三民高兴坏了,“我一个亲戚是老家上蔡县一家企业的正式工,每月的工资加补助等在一起,一个月32.60元。我一个月是180元,老家的县委书记都没我的工资高,真的感受到了什么叫自我价值。”

有了这样一个机会,王三民十分珍惜,每天努力工作,“那时也没劳动法,劳动时间长,但不觉得累,我那时想,就这些活,不比咱家的农活轻吗?我在家割麦,一天能割两三亩,砍苞谷杆子,一早上就砍两三亩。”因为天天加班加点,“那个时候瘦得不得了”。

王三民一口气在石龙干了3年,其间一直没回家,直到1989年秋天,他才拿着辛辛苦苦挣来的2000元“衣锦还乡”,“那时候能带回去2000元,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靠这笔钱,王三民的父亲得以扒掉家里的三间土坯房,盖了三间大瓦房。

历二十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企业

也就是王三民回家这一年,干了3年印花工的他被调到裁剪部,“工作没那么累了,工资还高了。”在这个岗位,王三民一干又是三年,被调去管仓库,“咱农民的孩子,老实,勤快,领导看我靠得住,让我做更重要的工作。”这期间,他在石龙恋爱结婚,妻子是一位家乡女孩,“我的生活稳定下来,儿子也在广东出生了,那时的我,每天都充满希望。”

在仓库,王三民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业务员出货的时候喜欢带上我,让我干,他们不干,坐在那里指挥我干。有人觉得我傻,但我没觉得有啥,你说我傻就傻吧。在仓库干了一年,那些跑业务的就向领导推荐我,让我也跑销售,跑市场。那时跑业务的全是本地人,正式工,我是唯一的一个例外。我开始天南海北到处跑。这对我的人生是一个极大的改变。我做梦都想有这一天。这一天终于来了。”

1999年,王三民离开了这家让他长大、给了他无数学习机会的企业。“在这家企业我做了13年,都可以转正了,但我还是决定离开。那时,私企已经越来越多,公企由于体制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开始走下坡路。”一个私企老板让王三民去做业务部经理,他答应了。

在这家企业,他足足做了5年。2004年,王三民与一位江西人在石碣开了一个小加工厂,生产一次性纸内裤。一年后,对方退出,王三民全盘接手,一直做到今天。

从一个毛头小子,到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小企业,王三民用了整整20年!

“撵着算,没穷汉。”王三民用这句河南话来表达他今天的现状。“出来28年,加在一起肯定也挣了一些钱,但与很多有钱人相比,咱还是一个穷人。如果你要想让家人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就必须继续努力。”

如今,他最大的梦想就是:企业能做大一点,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

过去人人梦想当老板 如今老板梦想当员工

14岁开始打工,来粤28年,说起珠三角的小企业发展史,王三民如数家珍。而让王三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近三十年来私企在招工方面的巨大变化。

1984年1月,邓小平南下广东,推动了广东经济的发展,王三民称之为邓公“第一次南巡”,“那时候几乎没有私企,大多是公有企业。经济形势好,企业发展需要人,但又没办法招当地人,因为那时当地人想当正式工,而工厂的编制有限,解决不了,当临时工他们又不干。怎么办?只好招外地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那时来到广东就能进厂。”

1992年,邓小平南巡过后,珠三角私企遍地开花,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广州火车站、常平火车站来找工作的人就跟潮水似的。人多,工作难找,请客送礼工厂都不要,老板招一个人,提很多要求,你手心出汗他都不想要,甚至讲五官长相。”

到了2008年,情况再次发生变化。“全球金融危机,珠三角的企业订单减少,一些企业倒闭,很多内地员工返回老家。”也就从这一时期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招工难。

在王三民看来,招工难的原因大致有四:第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那一批打工者,如今都已经无法再走进流水线;第二,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年轻人少了;第三,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再走父辈们走过的路,“我们那一代人讲,能挣到钱就行。现在不行了,年轻人进工厂前先和你讲条件,加不加班,有没有节假日,苦累的活,他们不愿意干,想走就走,而且一提出走你就要给我结工资。现在企业不讲条件了,只要你愿意进厂做工就可以。”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珠三角企业的工资一直偏低,而消费却越来越高。“目前,河南等地的企业,工资已跟珠三角差不多,甚至比珠三角的还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可以跟家人团聚,照料孩子和老人,享受田园生活。”

就连王三民的企业目前也存在招工难,“过去缺员工了,回老家一趟啥都解决了,现在不行了。”他还发现,在2007年之前,珠三角的企业绝大多数是女孩,男孩很少,“现在企业里男孩多了,女孩少了,女孩不愿意进工厂,喜欢进超市、饭店或者宾馆。”

王三民谈道,“1999年前,中国是个个人做梦都想当老板。过了2008年,翻过来了,老板做梦想当员工,员工现在成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