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农妇王金珠记忆中的嘉兴民谣面世

2013-03-06 13:11:37来源:

打印 字号: T|T

 
 --妇唱夫录 传承非遗   2013年03月06日  浙江在线嘉兴频道
 
  “郎唱山歌出上塘,淀山湖里绞草满船装,郎你路上行去顺落季落际,山歌先要唱,要唱这只恩爱私情十转郎。”阳春三月,枝冒新芽,一声声吴侬软语中夹杂着秀洲区王江泾镇荷花片当地方言唱腔的吟唱声,从该镇民和村一幢3层小楼中传来。细细辨听起来,时诵时唱,语言简洁明快,曲调抑扬顿挫,散发出独特的韵味。

  情歌演唱者是这幢小楼的女主人,名叫王金珠。她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今年已经60岁了。“刚刚唱的这支情歌叫《郎唱山歌出上塘》,表面上听起来是情哥哥情妹妹之间的爱情表达,但实际上也描绘了水乡老百姓一种特有的水上劳作方式。放在现在呢,即使在渔民中也不多见了。”王金珠一边绘声绘色地向记者讲解,一边招呼丈夫黄永才把一本名为《我记忆中的嘉兴民间歌谣》的书递过来。

  翻开书,记者看到,全书收录了72首王江泾镇当地的民间歌谣,分为山歌、情歌、小调、说唱、谚语故事等几个大类。嘉兴市作协原副主席吴顺荣在此书的《序》中写道:“对小时候外婆给我讲的故事,唱的歌谣,至今犹依稀若在眼前。王金珠口中那些民间歌谣,让我吟唱再三,倍感亲切,回忆往昔,宛如故地重游。”

  自古以来,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生息于这片土地之上的老百姓以种稻、养鱼、育蚕为业,由此产生的民间歌谣无论是山歌、田歌、情歌、小调、说唱和口彩,都再现了当时的劳作场景和理想愿望,洋溢着水乡特有的民间风情和泥土气息。然而,这些民间歌谣多为口头创作,没有文本,也不详其作者,口口相传,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大概是5年前,村里的干部来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能不能提供一些嘉兴民谣的素材。我丈夫跟我说了之后,我就马上从上海女儿家里赶回来,一口气念了几十首。”王金珠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自己在一边唱,她丈夫和村干部就在一边记录和录音,基本上是唱一句记一句,因为本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是很大的。

  “这些都是出版前记录和整理的原稿,前前后后改了不下七次。”丈夫黄永才拿出一叠厚厚的纸告诉记者,爱人王金珠不识字,所有的歌谣都是凭记忆咏唱,很多字都只能记成谐音,然后再慢慢斟酌。据悉,王金珠夫妇的整理校对工作从200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12年11月,才交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拿着这本凝聚了夫妻两人多年心血的书本,大字不识的王金珠感叹道:“这本书出版了,也是了了我的一个心愿,我就是想让这些民间歌谣传承下去,希望后人不要忘记。”

  “兄若从容照顾弟,弟也从容照顾兄”、“一心只管行孝道,皇天不负有心人”……记者看到,在《我记忆中的嘉兴民间歌谣》一书中,记录的不仅仅是民间歌谣和传统文化的剪影,还有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