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第十三任雷锋班班长王显荣
2013年02月21日 16:26 来源:东北新闻网 原标题:实地见证·雷锋正能量 访第十三任雷锋班班长王显荣
带着母爱“云”飘北方
“树树笼烟疑带火,山山照日似悬金;行看采掇方盈手,暗觉馨香已满襟。”
这是唐代诗人张彤咏柚子的名句。在第13任“雷锋班”班长王显荣眼中,柚子是家乡记忆的符号。王显荣的老家在四川省安岳县通贤镇,那里的“通贤柚”全国闻名,素有“贡橙”的美誉。若不是当年王显荣母亲支持他当兵,他也许不会走出那个川中小山村,更不会有机会成为“雷锋班”班长,他很可能成为当地的种柚大户。
每次回老家,母亲都为王显荣准备又大又甜的柚子。每次吃柚子都让他想起家乡,想起母亲。
▲母亲苦难“经营”
王显荣当年参军时的照片上写着“欢迎显云参军”。
“我以前不叫王显荣,叫王显云。四川话‘云’和‘荣’同音。入伍后,我索性就把‘云’改成了光荣的‘荣’。”如今的王显荣、过去的王显云,有一个很苦的童年。在他的记忆深处,有一个镜头始终挥之不去:很多孩子都被饿死了。有一次,母亲指着山上一些坟包告诉他,那座埋的是张家的老三,那座埋的李家老二,那座是孙家的老五……
关于母亲的记忆,很多都和吃有关。
“母亲是个非常勤劳善良的人,养活一大家儿女。上个世纪60、70年代,在老家那时谁家的粮食都不够吃,家乡盛产地瓜,一地窖地瓜要吃大半年。印象里母亲在家里总是吃得最差,就像那种烂了一半的已经黑了的地瓜,好的部分母亲是不舍得扔掉的,她留着自己吃。好的地瓜,她才肯给父亲和我们吃。”
王显荣说,母亲没什么文化,可很会持家。
“回想当年的日子的确太苦。六七个人吃一顿饭最多能煮四两大米,其余的全要吃地瓜。米饭主要是给当劳动力的父亲和家中最弱小那个孩子吃。一吃大半年的地瓜,谁都会吃够,大米饭人人都馋。母亲就想了办法,煮饭的时候她把地瓜和米一起放在锅里,在锅的中间再放一只碗,随着水不断地沸腾、咕嘟,饭煮好的时候这四两米就跑回到碗里去了,锅里面的地瓜自然也有带上了米的香味,再吃的时候口感就会好许多。她总能用简单的食材做出可口的饭菜,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到的这个方法。”
“我们五个孩子穿的补丁衣服、鞋、帽,也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的,从来没花钱买现成的。事实上也没有钱。我们有个头痛脑热的,她就上山采些中草药给我们吃……那段日子很苦,但一家人挤在一起,很快乐。”
王显荣对母亲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自己“预定”出路
王显荣不到15岁就能为家分忧了。
“中学毕业后,我就到安岳县书房坝水库去参加修建水库的劳动,属于公益性质的派工,在建设工地因工作出色,还有文化,又被水库建设指挥部安排当了施工管理员。”可他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兄弟姊妹多,家里条件又不好,尽管我成绩好,还当班长,但很难坚持把书读下去。所以,当兵对我来说也许是唯一的出路。”
在父母支持下,1977年,王显荣就报名参了军。
让他失落的是,第一次参军竟然没能走成。原来,在同一批适龄青年中他的年龄最小,当时公社和县武装部的领导说让他把这个机会让给别人,保证他第二年走成。带着公社和县武装部领导的保证,王显荣又等了一年。1978年,部队到家乡来招兵,王显荣直接找到武装部和接兵部队的首长说:“你们去年就已经预定我了,可不能说话不算数呀?”招兵首长发现这小伙子有股闯劲儿,立刻就答应了。
“顺利通过体检和政审后,我穿上了军装。”王显荣说,“入伍前,接兵干部政审到我家里走访,我妈特别高兴,把家里唯一的一只鸡杀了。那是我在家里吃过的最好的一顿饭。”
走出去。走出去。王显荣实现了这一点。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种“走出去”的渴望是王显荣最原始的动力。这可能跟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王显荣的姑姑和叔叔家都住成都。对王显荣来说,每年去成都住上几天的感觉,就如同今天的孩子去了趟迪斯尼般高兴。“那时候我就知道了,城市的条件要比农村好多了,印象最深的就是路。到了成都,我才知道原来路也是可以不带泥的。在乡下,我家离学校大约有三里地远,全都是土路,四川一年到头雨季都很长,阴雨绵绵的时候,想走路都不能穿鞋,只能光着脚走,因为滑,经常走到学校裤子上挂满了泥,特别是天冷的时候,光着脚板走在山间。”
再不走泥路了。王显荣觉得走出来,真好。
所以,当兵后他特别珍惜这个机会。
▲为“后进”摘帽
在新兵四连,王显荣当上了副班长。表现好,新兵下连队时,新兵四连指导员马怀伟曾问过王显荣有什么想法。他想都没想就说,要开汽车。“我小时候就很迷恋汽车,对汽车的感觉亲得很。”
他的想法再次实现了。470名新兵中有7个人被分到了汽车连。王显荣是其中一员。在这期间,“年轻人是累不倒的”这句母亲的话,是对王显荣最大的激励。学车他是班里最好的,连里大事小情都抢着干……汽车训练结束后,他成了连首长的通讯员,很快又分到了“雷锋班”。
然而,王显荣却因为能力突出而调离了“雷锋班”。
原来本连二班因为老兵复员,骨干都走了,剩下兵都很散,有个城市的兵才十六岁,因为厕所在大操场边的菜地里,有二百米远,晚上天黑,不敢出去,直接在屋里大便;还有私自外出的,有穿喇叭裤、梳大背头的……给这样一个“后进”班当班长,谁来干?领导左挑右挑,最终选定了王显荣。
“我从‘雷锋班’出去还能再回来吗?”
王显荣也有疑虑,可带“后进班”又是部队对他的信任。他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所以,他要把这个班带好。他逐一找战士,谈心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有一次,一个城市兵生病了,王显荣去医院照顾他,还用自己津贴给他买了罐头。他让战士们感受到了温暖,也激发了战士的热情。仅仅5个月,这个班甩掉了“后进”帽子。
“雷锋班”第12任班长马洪刚上军校了。
部队让王显荣回到了“雷锋班”,并任命他为班长。
“当时,母亲去赶集,听乡亲们说在电视上看到我当‘雷锋班’班长了,很高兴,专门让父亲给我写了封信,鼓励我,让我好好干。”王显荣说。母亲的鼓励、鞭策和期望,始终是他永不干涸的动力。
▲母亲头巾“飘”扬
母慈子孝,王显荣尽量用自己的行动去印证。
水库工地打牙祭时,他要走30多里地回家,把分到的肉拎回去给母亲吃,当他把装着半斤肉的饭盒递到母亲手里时,母亲总是会用她那双粗糙的大手为他擦去额头的汗水,他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到部队后,第一个月的津贴王显荣全部买了当时也算奢侈品的肥皂和洗衣粉,给老家的母亲寄去,因为母亲都是用皂角泡水洗衣的。“换肥皂,母亲干活会轻松些。”王显荣说。当兵后他不断地给家里邮钱,他想靠自己的努力帮助母亲减轻点负担。
但母亲最高兴的却是王显荣在部队上干得越来越好,邮去部分钱有时又被母亲偷偷地换成家乡的土特产给儿子解馋。母亲心里惦记是他这个飘到北方的“云”。
“母亲活到72岁,如果不是因为年轻时营养不良,她还可以长寿……”王显荣流露出的是深深的遗憾。“母亲头疼、头晕几十年,她总是包着头巾,特怕凉。以前我们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就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给出的结论很简单,就是缺少谷维素。就这么个东西,让母亲头疼头晕了近一辈子,说到底就是年轻时候苦的。原因查到了,母亲的头不疼不晕了,头巾自然也拿掉了。”
年关将至,父母亲却已离开数年。
习惯了寒冷北方的王显荣,还没有习惯没有父母亲的春节。父母亲当年送她入伍的身影又出现在他眼前,那期盼的眼神和坚毅的神情至今难忘。他知道,走出那片小山村,像雷锋那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是父母亲对他的期望,也是对父母亲最好的告慰。记者王远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