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树声:华声天桥停办2013年庙会的思考

2013-02-10 18:58:34来源:

打印 字号: T|T

2013-02-09中国文化传媒网

华声天桥庙会

提起王树声,在民俗界可谓大名鼎鼎。1999年,他在北京潘家园成立华声天桥公司,建立华声天桥民俗文化园(以下简称“华声天桥”),2006年4月迁至十里河,后来移居高碑店。华声天桥一路走来十分艰辛。在3个驻扎点,华声天桥都在周末集市和庙会等多种舞台上,延续着北京老绝活儿、演绎老手艺的风采。今年,华声天桥庙会停办一年,因为王树声要思考,接下去华声天桥的路要怎么走。
10年三迁的背后

14年前,到天桥听评书、看杂耍、赏书画、吃小吃已是很多老北京人封存几十年的记忆了。但1999年,华声天桥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有历史民俗文化无经营实体的局面。他成立华声天桥,复活了双枪刺咽喉、钢板击头、双脚蹬缸、吞铁球等40多项天桥绝技绝活。王树声创业的前几年四处查找资料和图片,联络老把式的后代和传人,并登门拜访,把他们请到华声天桥来表演。

据不完全统计,华声天桥至今已吸引了超过20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从1999年着手创业起,王树声三次出手抢救天桥文化,潘家园老华声天桥占地35亩,十里河华声天桥占地61亩,高碑店华声天桥民俗文化园占地110亩,华声天桥的规模不断扩大,资金和精力的投入也成倍追加。

移居高碑店后,王树声以剧场演出、“周末大赶集”活动和庙会等综合形式持续把北京老绝活推上舞台。百姓既可以自由参观,也可以登台展示才艺,还能看中幡、摔跤、飞车表演等。

今年,王树声决定停办一年庙会,冷静思考以后的路怎么走。“我们园区不是以庙会为主,是对老北京民俗工艺一种常态的维持和运营,从百姓的反映来看,大家都认为在我们这儿真能看到一些东西,但由于交通和区位的制约,我们的庙会人数确实要比地坛庙会等几家差远了。”王树声说道,今后他们还要办庙会,但是要办得更好,并把庙会平台纳入到华声天桥对老北京民俗系统性的挖掘和运营中去。

经营原则:以商养文

“我们庙会人气虽然不高,不过一天几千人流还是有的。我们的重点是展示民俗文化节目,市民免费参观。现在园区每年的维护费用达一二百万元,我们建华声天桥的初衷是抢救民俗文化,经营原则是以商养文,主要盈利手段来自商铺租金。”

王树声说,今年停办庙会是想真正把民俗文化和工艺传承的组织工作做得更好。有个利好消息是,2013年底两广路可能通到高碑店了,对该地文化和经济发展会带来很大方便。他想好好整理和挖掘老北京明清时期的文化,庙会只是园区的项目之一。“从今年起,我们要抓一批民俗精品。我们准备和一些电视台一起策划和开发一个电视栏目《天下民俗》,可能在北京甚至全国进行海选,选出一批代表中国民俗文化的精品,同时也可以作为我们打造民俗精品文化城或开展庙会的内容基础。”

目前,华声天桥里的大舞台还在演出一些老曲艺,但将来的定位一是演出旅游类节目,二是呈现京味绝技的表演。目前跟他们长期合作的老艺人和表演团队很多,但客观的经营压力也使得他不可能整天养着这些团队。“民俗文化不能看成是我的个人财产,所以他们现在有些都在外面表演,但如果我们组织庙会之类的表演,他们都会加入我们的专业表演团队。”

庙会品味应提升

在王树声眼中,发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拉动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转型。庙会作为春节期间重要的民俗活动,其吃喝玩乐的功能和交易功能都是需要的,但庙会的文化内涵还有待社会进一步挖掘,深入探讨怎么做才能真正满足百姓的文化需求。

“我67岁了,从小爱逛白塔寺、隆福寺、厂甸庙会,现在庙会出了很多新形态,但感觉雷同的比较多。要是老百姓从庙会中得不到什么享受,就是挤了一身土,吃了好多羊肉串就没意思了。”王树声认为,庙会这种形式还是会存在下去,但目前规模过剩,质量不高。随着老百姓的口味和欣赏能力越来越高,庙会的水平一样应该逐步提高。

“我认为,北京庙会的根儿在于老北京优秀民俗文化的展现和传承。”王树声说,抢救某些即将失传的传统文化和手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就像西安在打造盛唐文化一样,北京的根儿应该着重于明清时期文化的特色。

(记者 郑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