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海南王�大 黎族民歌杰出傳承人成名后的故事

2013-02-09 08:56:15来源:

打印 字号: T|T

[ 來源:南海綱 | 發布日期:2013-02-07 “三月三”節晚會上,王�大聽到有人唱她創作的歌曲,四處張望

 

王�大和孫女吉秋敏

 

黎族歌后王�大

王�大整理自己的民族服裝

 

王�大已老,她的歌能傳承下去嗎?

    “叫儂唱歌儂就唱咧,只要蜜糖甜透心,千金萬銀儂不要,只要情意蓋雙層……”2007年4月18日晚8點30分,在瓊中縣民族文化廣場的黎苗族歌會上,人們聽到這樣委婉動聽的歌聲后,掌聲在瞬間響起來。記者聽到有人說“她就是黎族歌后,是海南的劉三姐”、“她87歲了,能唱上千首民歌”……

    這位老人叫王�大,現年87歲,是海南目前仍健在的黎族民歌杰出的傳承人。

  越來越多人關心她的健康

    當晚約8點,借著舞台的燈光,記者在舞台的左側人群中找到了王�大老人。只見她在徒弟王蘭香的陪同下,穿著漂亮的民族演出服裝,胸前挂著發亮的黎族飾品,端莊地坐在椅子上微笑面對記者的拍攝。王�大老人的二孫女孫小花告訴記者,她奶奶的這身衣服只有上台演出時才穿,脖子上的項鏈是奶奶親手制作的。通過孫小花當“翻譯”,記者問王�大老人現在上台表演時會不會緊張,她笑著說:“我唱起歌來,最怕的就是人不多,人越多越好,從來不會緊張。”

    記者采訪並不順利,因為時時有人過來與王�大老人打招呼,問候她。其中有不少是穿著民族服裝的演員,他們得知王�大老人前一天生病住院,剛從瓊中醫院過來時都很關心她。王�大老人比以前消瘦了很多,精神也大不如前。王�大老人被扶上台后,瓊中民歌優秀代表王取榮和林玉英夫婦趕緊上前迎接。王取榮和林玉英夫婦告訴她,歌會快開始了,她是第一個節目。

    當王�大老人聽到身后有歌手在練歌時,也開始唱起黎歌來,這時有人在旁邊說“歌曲是老人表達內心情感的方式”。王�大老人10歲隨堂叔學習民歌,十二三歲時為了學唱情歌,曾殷勤充當出嫁新娘的陪娘到各黎村去長見識,學習多種情歌。她雖然不識字但記憶力很強,對各種內容的歌謠一學就能熟記。1954年的一場對歌比賽,她用一整夜的時間打敗對方,她的名聲從此響震遠近山寨。之后,從四面八方來找她學歌的人不少,她也有求必應。

    記者問王�大老人,到現在一共收了多少徒弟?老人說數不清了。記者從瓊中縣委宣傳部了解到,她出名的弟子有王玉梅、王蘭香、王玉香等人。經她舉荐和輔導的營根鎮那柏村著名民歌手王玉梅(大玉梅),1964年曾赴北京人民大會堂演唱民歌《感謝恩人毛澤東》,受到周總理親切接見。五指山番響村的王玉梅(小玉梅),經她輔導后多次在省內的民歌比賽中獲獎,成為享譽一時的民歌手。現在,無論是王�大老人的徒弟,還是當地政府部門都非常關心她的身體健康。

  進京演唱后名氣更大了

    王�大年輕時積極參加各種民歌演唱活動,並多次獲獎。1955年,她被調往白沙縣文化館教唱民歌,不久參加了海南民族歌舞團,隨團下鄉巡回演出6個月后因家中親人患病無人照顧,只得離團回家。以后的8年,她不僅能根據不同場合和對象創編新的歌詞,而且能根據傳統歌謠中的某一音節,即興創造出一首全新的民歌。其中最著名的有《叫儂唱歌儂就唱》、《有歌不唱留做乜》、《解放軍真是好》、《哎來喲調》等。

    王�大老人不識字,但憑著對唱歌的濃厚興趣和非凡的記憶力,創作的這些歌曲至今傳唱。人們佩服她的藝術才華和創作天賦,稱她為“黎族歌后”。她出名后,不停地被邀請演唱,那些掌聲和鮮花數十年來持續不斷。在她的回憶中,她第一次到北京演唱時,既驚喜又有擔憂,因為第一次出遠門,她不知道去的路會怎樣走,到首都的演唱又會怎樣。王�大老人記得當時她唱了兩首歌,一首是《六中全會放光芒》,另一首是《學習歌》。

    王�大老人笑著對記者說:“很多干部羡慕我,說我一個不識字的人竟然能出島,還能到北京去呢。”那麼,北京留給她什麼樣的印象呢?她唱道:眼見滿地好風景,咱毛主席在北京。海南公路車通透,汽車日夜跑不停。在歌聲中,王�大老人又似乎回到了當年身在北京的情景,許久才回過神來。她從北京回來之后更出名了,經常有記者來采訪,因此鄉親們以為她一定很有錢。但她說,采訪哪有錢哦,她當記者是來聽她唱歌的,是她的觀眾。那時候,她每月有35元工資,算是高工資的人,但這些錢她大部分寄回家給孩子買衣服,給家里買伙食用。

  只要有人聽就繼續唱歌

    在文革期間,由于禁止唱民歌,王�大歌唱的熱情受到限制,她離開歌舞團后回到瓊中什運鄉什運村。后來她傳唱的歌調成為一些著名舞蹈音樂和歌曲所運用的音樂基調,如電影《紅色娘子軍》、《五朵紅雲》、歌曲《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毛主席來過五指山》、舞劇《紅色娘子軍》,以及廣東民族歌舞團上世紀50-60年代創作演出的《草笠舞》、《喜送糧》、《膠林晨曲》、《搖籃曲》、《舂米謠》等。

    1979年,受國家文化部邀請,當時已56歲的王�大再次赴北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民歌手、詩人座談會,並參加國慶觀禮。1980年,她當選瓊中縣人大代表,同年加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廣東分會。王�大老人在家里務農,種田、養雞等,在茶余飯后,她興致來時總是用歌聲表達著自己的心情,或歡快,或哀怨,或明朗,或凄涼。平時遠近鄉親家里有紅白喜事她也會受邀參加,並且不收取一分錢。

    王�大老人的大孫女孫吉敏告訴記者,平時家里如果有人來學歌,她的奶奶都要放下手中的活教別人練唱歌。她的奶奶最擔心的是,如果有一天她去世了,她的歌曲就因此消失了。上千首民歌、30多種不同的黎歌歌調失傳就太可惜了,因此她的奶奶心急如焚。家里一有孩子來,奶奶也會把他們叫到身旁教他們學民歌。在瓊中醫院里治病時,只要有人聽她就會繼續唱歌。

    長期從事黎族歌曲研究,曾創作《久久不見久久見》的謝文經老師給王�大老人傳唱的民歌做了具體評價:淡泊中表現其深沉,她的民歌往往通過淡泊自然的敘事、抒情之詠唱,巧妙地表現深沉的感情,這種藝術表現手法是從深厚的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看似平淡無奇但經過巧妙地夸張、比喻、諧音等手法的運用,其內蘊顯得特別豐富,所體現的種種感情也特別深沉感人。

  爭取時間把民歌傳給后人

    4月19日,記者在王�大老人家采訪時,看到她家3間瓦房里牆壁斑駁,光線昏暗。王�大老人說,這間房子已有40多年了。一個黎族歌后,曾獲諸多殊榮,卻住在這樣的房子了,這是記者始料不及的。記者了解到,這位與民歌相伴一輩子的老人,一生的經歷曲折艱難。她14歲時由于家里困難,被賣到有錢人家去照顧孩子;17歲時成了這家14歲的大兒子的媳婦,結婚半年后丈夫在找王國興的隊伍時被國民黨殺害。之后,她生下一個孩子,但不到一歲便夭折了。 21歲時,王�大改嫁吉家,卻一直都沒有小孩,后來撫養其小叔的兒子作為養子。1997年和1999年,丈夫和養子先后離開人世。家里目前只有孫子一個男丁,和孫媳婦卻只靠種田為生。孫吉敏原來在海口打工,孫小花在瓊海打工,兩人說掙的錢才各幾百元,沒什麼積蓄。曾孫才7個月,一家人生活清苦。考慮到老人的情況,瓊中縣有關部門給孫吉敏找了份工作,讓她在瓊中賓館打工,每月給500元。

    王�大老人說,為了傳承和弘揚民歌,瓊中縣政府很重視她,每年可以報銷小病1000元,大病則全報銷。她要爭取時間把自己的民歌全部收集起來傳給后人。談及生活的願望時,王�大老人說想蓋房子,在原來的房子上重蓋過。但政府說要另外給她蓋,因為她是名人,要留著老房子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