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上源世系资料二
晋始兴文文献公碑。太原孙倬
“公胄兴姬文,氏由王乔,玄圣陶化以启源,灵仙延祉以分流,贤俊相承,世冠海岱。二仪交泰,妙气发晖,醇曜所钟,公实应之。”
●海岱惟青州,史上称青州一直用海岱之地。虽徐州在九州之分中也属于青州,也称有海岱及淮惟徐州,但是说海岱首先指的是青州。那么王导碑中的世冠海岱首先应是青州范围。琅邪皋虞属于青州东莱郡。这里的“贤俊”是属于海岱的贤俊。如果说是王吉始就是王吉及之后的所谓贤俊相承。而临沂琅琊王氏这一支从融-仁-祥-览-裁,也可能称为相承。
这里的海岱贤俊当然没有王错、王翦、王离系。也就是说到东晋孙倬起,人们还没有把王翦系当做王导系的祖先。孙倬(354—371) 东晋文学家,与王羲之关系密切。
南北朝高允临沂琅琊王氏谱序。“余出入台省,先生尝以谱序嘱之。唯王氏系出周灵王太子晋之后,至先生凡二十八世,居琅琊者始于名元之避地,元之裔孙曰吉,为汉谏议大夫,吉之六世孙曰融,其子曰祥曰览。
●高允,(390~487)生于魏道武帝登国五年,卒于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年九十八岁。南北朝北魏大臣。字伯恭,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历仕郡功曹、中书博士、侍郎,修国记,以经授太子,以修史暴露国恶罪将受极刑,太子营救获免。后拜中书令、封咸阳公。
其写谱序的原因是“余出入台省,先生尝以谱序嘱之”,这里的先生指王僧绰王僧虔两人。高允写这篇序时是在僧绰没有逝去之前,僧绰453年被害。王僧虔(426-485年),字简穆,琅琊临沂人,王羲之四世族孙。南朝齐书法家。官至尚书令。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
这个谱序在现有文宪中首先提出始迁琅琊者名元。王元的裔孙名王吉。裔孙为后代子孙,多指五世以致更远。但我们不知道这个谱的世系是否清楚。因为“唯王氏系出周灵王太子晋之后,至先生凡二十八世”,这句话很不清楚。太子晋到王僧绰怎么也不会是二十八世。而按王国栋的姚江谱,太子晋到王僧绰大概是三十八世。这是1930年的四明丛书的版本。也许刻印时有误。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王元作为始迁琅琊祖就是在南北朝齐时确定的。
王文宪集序,任彦升
“公諱儉,字仲寶,琅邪臨沂人也。其先自秦至宋,國史家諜待協詳焉。晉中興以來,六世名德,海內冠冕。古語云:「仁人之利,天道運行。」故呂虔歸其佩刀,郭璞誓以淮水。若離翦之止殺,吉駿之誠感,蓋有助焉。”
●王俭(452-489) 南朝齐文学家、目录学家。字仲宝。祖籍琅邪临沂。东晋名相王导五世孙。其父僧绰、叔僧虔,俱有文学才能。任彦升(公元460-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南朝·梁乐安博昌(今山东广饶人)。
这是把琅琊王氏上溯到王翦王离最先证据,稍后的世说新语,也仅是上溯到王吉。
唐凤阁侍郎石泉公赞。唐李翰。
论曰:王氏之先,盖出于周,自后稷、公刘,迨乎太王王季,以至文、武、成、康,累圣重光,以成王业。故能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下及灵王,厥德虽衰,而天命未改。有太子晋者,登仙于伊、洛之间,其后代子孙,遂称为王氏。考其绵系,不亦远乎。既而姬氏运穷,战国蜂起,有错为魏将,翦为秦将,咸以武功,扶霸业。宏谋远略,二国赖焉。自秦至汉,有吉、有骏,为汉代名贤;自汉至晋,有览、有祥,为晋室公辅。
●作者李翰,唐朝诗人,赵州赞皇人,李华之子生卒年不详。擢进士第,天宝中,寓居阳翟,累迁翰林学士,客死阳翟。这个石泉公赞把琅琊王氏上溯到错、翦。这是琅琊王氏在谱序中把王错与王翦直接联系起来。而比李翰这篇赞早半个多世纪的汪行忠的所进太宗的琅琊王氏谱序,则没有明确把王错、王翦、王离明确的定为琅琊王氏上源直系。
唐汪行忠进王氏家谱。
王氏之先原承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政谏失意废为庶人,谪居并州太原,时人称为王家,因以为氏,其子宗敬,苗裔相承,簪缨不坠,至孙贾仕于卫侯,藩赖以奠安,暨汉武帝时王袭拜中书监,元封二年除太原太守,长子广随父复居太原,次子吉为昌邑尉,始家临沂。
●在汪行忠所进谱序中,把宗敬的后人,王孙贾仕于卫,后有王袭到王吉。作为王吉的上源,联系到庾亮的晋御制琅琊王氏谱序把汉王骢为刺史,作为王吉之始。可以看出,这个翦离,自晋至唐都是有不同意见的。而且有谱序证明的王翦、王离作为琅琊王氏祖是在公元500年左右的任彦升写的王俭的文宪公序中提出的。
宋郑清之琅琊王氏谱序。
“王氏之先出于周灵王太子晋之子司徒敬宗之后,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厥后陵少文任气,汉高祖功臣十八人,陵居十三封安国侯。世称义臣。王翁儒后世必兴,王吉清廉三世,王祥卧冰得鲤,王导新亭之宴,王羲之兰亭胜集,王徽之西山爽气,王绩斗酒学士,王珪激浊扬清,王奇天子门生,此数君子名登史册,位列公卿,其后讳周,登祥符五年进士,仕至明州太守,王异登宝元二年进士,仕至嘉岐王府,王该庆历六年进士,王光祖登元佑元年进士。”
●这是郑清之为四明王氏写的序,这里他把琅琊王氏上溯到汉太傅王陵。并且把王翁儒也写进了琅琊王氏的上源中。
郑清之 (1176-1251)字德源、文叔,号晚安,南宋鄞县人。少从楼昉学。1202年(嘉泰二年)入太学,1210年(嘉定十年)进士,调峡州(今湖北宜昌)教授,升为国子监学录,后授王宫教授,迁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签事枢密院事。1230年(绍定三年)授参知政事,1233年史弥远卒后升右丞相兼枢密使,疏请召还直臣真德秀等人,为帝采纳,时号“小元祐”。1235年(端平二年)任左丞相,后历封申国公、卫国公、越国公。1247年(淳祜七年)辞官,放浪湖山,寓身僧刹。两年后复相位。卒谥忠定,赠尚书令,追封魏郡王。工笔札,书法遵秀逸致,书迹有《凤墅续法帖》,著有《晚安集》。
郑清之作过王宫教授,也是个学者,他不会不看到欧氏的宰相世系,但是这个序中竟然无视这个世系而从王陵算起,他也不会忽视王莽的自述世系,公然把王陵说成其上源,竟然把王莽拉入琅琊王氏的上源中。
这个谱序是为四明派王氏写的序。而这个四明家族,大多是学者,底蕴是很雄厚的。想把一个琅琊王氏的上源溯的乱七八糟,那个四明派王氏的学者们是不会同意的。所以这个郑清之谱序必有所据。
总起来说一下:王导碑中的“贤俊相承,世冠海岱”,若是上溯祖源肯定是从琅琊或迁入琅琊说起。世说新语中的琅琊世系应当是现存最早的琅琊王氏的世系。其真实上源追溯到王吉。其后一百年的高允,给我们展现了琅琊王氏的始迁琅琊始祖为王元。稍后一点的任彦升首次给我们展现了王翦王离为琅琊王氏直系祖。而300年后,唐李翰便把琅琊王氏的上源世系补充了王错王翦王离。而50年前的汪行忠进唐太宗的谱序中,却把王孙贾、王袭、王吉放在琅琊王氏的上源中。这与凤阁侍郎王褒系所称的有明显不同。而宋时的郑清之关于琅琊王氏的上源又回到了800年前王导之前的说法。又重新把王陵王贤拉进了琅琊王氏王导系的上源。
作者王统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