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街头展示“中华传统二十四孝”的故事

2013-01-26 11:16:44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2012-11-22 10:15 |  编辑: 张頔 |   来源: 北晚新视觉网  2012年11月21日下午,一位路人在海淀中关村街头驻足观赏。“中华传统二十四孝”的故事以绘画和文字的形式在这里展示,24幅画卷既是一道街景更是一个课堂,让人们从故事中汲取中华美德教育。王希宝/图 

链接:富阳“中华二十四孝”上围墙 

       杭州日报讯( 富阳记者站 骆炳浩 通讯员 沈利群)重阳节前夕,在富阳市实验小学鹳山校区西侧的围墙上,新添了由该校师生共同创作的“中华二十四孝”墙体漫画。据悉,绘制“孝德墙”,正是富春街道鹳山社区首个“孝亲敬老”文化艺术周活动内容之一。孝文化活动还包括:“重阳敬老人、真情暖鹳山”志愿者服务大行动;送长寿面活动;“老有所学、品质生活”老年摄影培训;“人生路上、健康相伴”老年健康知识讲座;社区老年朋友趣味运动会;“爱心守护、情满鹳山”百名社区高龄老人畅游富春活动;“夕阳尽放彩、大爱在鹳山”广场文艺演出,营造“孝亲敬老在社区、和谐鹳山7天乐”的氛围。

中华新二十四孝颁奖典礼在京顺利举行

     《环球人物》杂志 2010年11月12日14:53“万和宫杯”中华新二十四孝颁奖典礼在京顺利举行

  为弘扬和传承孝道文化,倡导与时俱进的新孝道观,由中国伦理学会、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长城网、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万和宫杯”中华新二十四孝大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于2010年11月12日上午10点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有关部委同志、获奖人、专家学者代表,以及媒体记者共150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万和宫杯”中华新二十四孝大评选活动,由河北青华苑高校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殿明,于去年年底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发起。活动启动一年以来,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与支持,期间,评选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北京、天津、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江苏、浙江、江西、陕西、内蒙、新疆、台湾、香港等30余省市、地区各民族人物事迹数万件,经组委会核实并筛选,最终确认了24名获奖者和24名提名奖获得者。

  11月12日的颁奖典礼气氛热烈,来自全国各地的“新二十四孝”获奖者讲述了他们的行孝故事,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据主办方透露,本次大评选活动结束后,其还将在中华尚和园的中华孝道园展示新二十四孝人物的先进事迹,并进行有关电视剧的创作拍摄。同时,还将编辑出版《“万和宫杯”中华新二十四孝》一书,旨在加大孝道文化宣传力度,使“孝道”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为,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到传承和弘扬。  
 

九九重阳 农村新“24孝”行动标准向社会推荐 

 
    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10月23日,由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征集形成的农村新“24孝”行动标准正式向社会推荐。
 
    相对于全国老龄办等单位发布的新“24孝”行动标准,这份农村版“24孝”行动标准更加贴近农村实际和农民生活。标准中,“帮父母参加新农合新农保”、“让父母居住安全舒适”等标准直指农村当下养老问题焦点。
 
    农村新“24孝”行动标准如下:1.保障父母衣食无忧 2.及时带父母就医 3.让父母居住安全舒适 4.帮父母参加新农合新农保 5.常回家看望父母 6.陪父母过年过节 7.少让父母干重活 8.做好自己的事不让父母担心 9.子女和睦相处 10.常给父母打电话 11.和父母说话和气 12.支持父母的兴趣爱好 13.耐心倾听父母唠叨 14.照顾好高龄、失能父母起居 15.帮父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6.尽量与父母共同生活 17.向父母多报喜少报忧 18.家事多听父母意见 19.尊重父母财产处置权 20.多陪父母探亲访友 21.让父母不缺零花钱 22.教会父母使用手机 23.父母生日要祝贺 24.不阻拦单身父母再婚。
 
    据了解,今年8月新“24孝”行动标准发布之后,在农村引起了强烈反响。《安徽日报农村版》在报纸显著位置开辟专栏,发动读者参与讨论农村孝老问题。编辑记者分头深入农村,走访基层干部、农民、教师、医生、个体工商户等农村各类人群,到乡村敬老院、老年协会等多次召开座谈会,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集农村读者对于孝老标准的意见和建议。
 
    该报负责人介绍,“推荐的这24条标准大多来自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但这些标准是否适用,还要让广大农民朋友来评判。其中一些标准,在征集意见过程中也有不同的看法。”
 
    该报强调,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农村新“24孝”行动标准只是农村孝老行为的参考,不宜简单地据此评判孝与不孝。推荐农村新“24孝”行动标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倡导农村地区形成尊老、爱老、孝老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