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钧瓷丽人王秋红

2013-01-25 16:23:56来源:中华东南王氏 - 福鼎王氏

打印 字号: T|T

                                               

在钧缘阁,王秋红与寂寞为伴,静静地及自己的作品进行包装和炒作,但却用创作出了独一无二的钧瓷作品。
   
    在钧瓷世界里,从事钧瓷技艺的男艺术家居多,而女艺术家就屈指可数了。
    王秋红就是钧瓷界唯一执掌窑口的女艺术家。
  自钧缘阁成立之初,王秋红就走了一条源于传统而又打破传统的求索之路。其作品通过创新,实现造型思想化、釉色自然化,从而达到了“选材自然、神化自然、超越自然”的境界。
    而由于在钧瓷造型、釉色创新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王秋红迅速走红,其作品也赢得了“秋红钧”的美誉。

  虚心学艺

    王秋红,出身钧瓷世家,爷爷、父亲都喜欢收藏,家里到处摆满了钧瓷字画等艺术品。在这种氛围中成长,长期的耳濡目染,王秋红很小就对钧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更深一步接受钧瓷艺术的洗礼,1995年,刚满23岁的王秋红就辞去了让别人羡慕的工作,进入了中国禹州钧瓷研究所一被誉为钧瓷艺术的最高学府,做了一名普通的讲解员。在这里,王秋红每天都能看到心爱的钧瓷,每天都能看到钧瓷界中的艺术大师们,每天都能汲取钧瓷艺术的营养。
  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
    王秋红明白,如果想把枯燥而漫长的钧窑文化、艺术讲得生动有趣,把钧瓷“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特点讲得眭妙眭肖,自己必须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积累。因此,在钧瓷研究所里,她注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讲解员。在别人悠闲地聊天儿时,她就悄悄地坐在一边学习,累了就去欣赏一会儿宋钧、元钧标本的艺术魅力。
    此外,每逢钧瓷艺术大师来到研究所,王秋红生活,静静地创作。她不喜欢对自己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加上工艺和材料,就利用各种机会,虚心向各位大师讨教,潜心钻研钧瓷艺术。就是在这期间,她正式拜有“钧瓷艺术之父”之称的阎夫立为师,并先后得到著名艺术大
  师韩美林和著名钧瓷专家任星航的指点。
    在研究所,王秋红对钧瓷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2001年,为了在工艺美术理论上获得提升,王秋红进入河南大学工艺美术系深造。后来,洞悉到阎夫立大师在郑州大学创办了“阎夫立钧瓷艺术工作室”,她又转到了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追随阎夫立老师,继续学习钧瓷的工艺设计。
    在短暂的几年里,王秋红出色完成了学校的多项科研任务,并屡受嘉奖。老师的言传身教和理论的系统学习,使王秋红的艺术造诣有了很大的提升。也就在此时,王秋红开始有了自己的梦想。

  寂寞坚守

    2005年,王秋红离开了郑州大学和阎夫立大师,重新回到钧瓷故里禹州,创立了她的“钧缘阁陶瓷艺术工作室”,决定和丈夫刘秋海一起去追求自己的梦。“与钧有缘,趋之秋阁”,王秋红把自己的窑口定名为钧缘阁,因为这里承载着她和丈夫的爱情,以及他们的梦想。
    在钧瓷故乡禹州城北一个偏僻的村落,宁静美丽的颍河从村旁流淌而过,恢弘的南水北调大运河也从一侧穿过。王秋红执意把自己的窑口,把自己的心和梦安顿在了这看似偏僻却十分美丽的小村里。在她内心里,钧瓷是一种“宁静而致远”的艺术,需要远离尘嚣,沉下心来。
    在这里,王秋红与寂寞为伴,静静地生活,静静地创作。  “也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做到心静如水,做到用心与钧瓷交流,并在创作中细细品味工作的艰辛,以及享受钧瓷艺术带给自己的喜悦和豁然开朗。”
    虽然王秋红的钧瓷艺术造诣很深,但知名度以及转换的经济价值却与之不相适应。她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不管别人怎么做,怎么想,她只想做自己喜欢的,追求自己想要的。
    在大多时间里,王秋红都一头扎进自己的钧缘阁里随心所欲,安静地创作。她从不把产量作为目标,追求艺术精品才是她的唯一目标。她不善于对自己以及自己的作品进行包装,更不善于借名人、媒体之势,去炒作宣传,或者说她不喜欢、不擅长做市场层面的工作。
    谁都知道,钧瓷艺术源自艺术家的心灵,需通过艺术家的手和思想,并融入自己白勺J睛感,加上工艺和材料,使之变化再变化,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作品。  “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尤其对钧瓷来说更是这样。”王秋红说。
    追求艺术精髓,感悟艺术真谛,是王秋红的最大追求。一股『青况下,艺术大师出差都是为了卖自己的作品,尽决实现经济价值,而王秋红与他们不同的是,她出差的任务是与行业专家、各高等院校的教授、大师学习交流,从而达到开阔视野,跳出行业去看钧瓷,寻找钧瓷创新发展之策。王秋红不
放过任何机会,不管到什么地方,只要有陶艺、青铜器的地方,都会留下她的身影。

创新不止

    “钧瓷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只有通过创新走精品之路,钧瓷才有未来,才有市场。”自钧缘阁成立之初,王秋红就一直信奉并坚持这一原则。
    钧瓷的个性来自创新,而如伺创新,不同的艺术大师都有不同的理解。王秋红告诉记者:  “钧瓷艺术贵在创新,没有一项独创的艺术,是通过复制或搬抄获得的。当然,创新也并不是对传统的否定。”
    在王秋红的艺术世界里,钧瓷作品是艺术家思想的直接体现,除造型外,釉色也可以体现其思想。釉是由型决定的,有釉没型,或有型没釉都是不完美的,两者的完善结合才是一件艺术品。
    当一些窑口在成熟的造型上随意模仿嫁接时,王秋红则以上古时期的彩陶文化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文化为母本,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求变化,走出了一条既根植于传统又突破传统的创新之路。
    而在釉色上,王秋红追求的是科技加艺术,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王秋红重点突出了“变”字。其作品釉色不再局限于“红白青蓝紫”和“蚯蚓走泥纹、珍珠点”的宋钧遗韵,更多是以饱满浑厚、酣畅淋漓的釉质,通过炉火的煅烧来实现激情奔放的色彩,桀骜不驯的纹路。比如其创作的“田园系
列”“知秋系列”“华夏系列”“佛教系列”等作品,一件件都散发着金属光泽,拥有着金属的纹路,更富视觉冲击力,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尤其是那些形态夸张而又不失逼真的人物瓷,被赋予了求变的钧瓷理念。“每件钧瓷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跟指纹一样,窑变太美了,是不经意的美也是特意
的美,是自然的美也是永匣的美!”王秋红说。
    王秋红如同一个高明的化妆师,将不同的釉色恰到好处地融入不同的造型中。在她眼里,钧釉好比一块上好的衣缎,但让什么人穿,是做唐装还是做中山装,也就是根据钧瓷情况而“量体裁衣”,对于钧瓷来说,必须做到造型跟釉色相匹配。
    曾与王秋红合作过的河南省陶艺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明这样评价她:  “秋红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她能坚持创新。在传统釉方面,她烧出来比别人的好,她烧出来的东西,让人~看都眼前一亮,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创新。”
    多年执著创新,使王秋红赢得了“秋红钧”的美誉,这是钧瓷界给予其艺术成就的最大褒奖。

相关文章